我在拍电影时思考的事-日本国民导演 是枝裕和 三十年创作之路 港台繁体中文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我在拍电影时思考的事-日本国民导演 是枝裕和 三十年创作之路 港台繁体中文

港台图书 娛樂時尚

  • ISBN:9789862355862
  • 版次:1
  • 出版社:城邦-臉譜出版
  • 出版时间:2017-06-01
  • 作者: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我在拍电影时思考的事-日本国民导演 是枝裕和 三十年创作之路 港台繁体中文截图 我在拍电影时思考的事-日本国民导演 是枝裕和 三十年创作之路 港台繁体中文截图

#电子书简介

商品详情https: https: https: https: 内容简介《幻之光》《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空气人形》《横山家之味》《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记》《比海还深》…………… 日本国民导演是枝裕和回顾三十年创作之路探讨所有作品「可以持续表现当今时代」的方法、技术及其可能性构想八年的「是枝书」决定版,将于电影史上留名的一册 诞生! 恋恋风尘、悲情城市导演侯孝贤/花样年华、空气人形摄影李屏宾专业推荐 以影像温和直视社会残酷,透过捕捉日常瞬间呈现普世价值的是枝裕和,自从1995年以《幻之光》出道、惊艳国际影坛以来,有人将他视为小津安二郎的传人;有人称他是日本的侯孝贤;有人赞誉他是日本电影新浪潮的大师、中生代※重要的独立导演;但他却自况是,自成一派的电视制作人之电影导演:「我所运用的电影语言,显然跟那些以电影为母语的正统创作人不同,而是有着电视腔的『「自成一派」』?」 相继推出脍炙人口的《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横山家之味》《海街日记》《比海还深》等电影之后,※※影评人、媒体、影迷们,无不以各种视角诠释是枝裕和的作品,有人迷恋他电影里关于家的日常;有人探究他平淡故事背后的深层叩问;有人解读他独树一格的电影美学、叙事风格,以及创作思维;大家都好奇他的追问与思索从何而来,为何能在缓步进行的故事里,蕴藏如此深重而丰富的内涵。 ◆电影并非从自己的内在产生,而是经由和世界的相遇所诞生的走着拍着一晃近三十年,这一次,敏锐而纤细的是枝裕和,决定现身定格在读者面前,以一贯的温柔,娓娓道出这些岁月以来「拍片时思考的事」: ◎幻之光把电视剧本电影化/资金触礁怎么拍/向筱山纪信讨救兵/三百张分镜图先行的困境/没有战略别上影展战斗 ◎下一站,天国!完妆拍摄的影像有一种「自然成形」的东西/回忆对一个人来说究竟算什么/如何拍出「自我表现的欲望」 ◎然而……~福利消失的时代先入为主的偏见被现实给推翻的快感/个人的死和公共的死/对话创造出独白 ◎这么……远,那么近犯罪就像我们生存的社会之脓/自己心中那种青涩的理想主义/不是每个被害者遗族都在诅咒加害者/即兴式写不出来的人的借口/现场的自由度还是作品的自由度 ◎花之武士拍摄没有英雄的古装剧/单口相声描述的是逃避的那一方/是「志朝」还是「谈志」/发现没有意义但丰富的生 ◎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外人无法窥知的富足关系/电影不是用来审判人的/用渐层的灰色记述世界/以冷硬派手法引发想象力/借镜肯.洛区/无关乎道格玛,属于自我的真实性 ◎横山家之味面对母亲过世的疗伤止痛/早于角色的两大故事设定/日文片名《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的由来/向田邦子家庭剧教我的事/过程的不自由反让人物更加立体/家是「无法取代但很麻烦」的存在 ◎空气人形空虚在与人接触后得到解放/让对象「凝视和被人看见」的道具/空虚是可能性的主题/是image还是hommage ◎我的意外爸爸连结自己和孩子的是「血」还是「时间」/观察演员的双重性/在自己脚边挖洞的剧本创作/让演员现场导戏的意外收获/与史蒂芬史匹柏的合作/用转动的感觉诠释时间 ◎海街日记见面瞬间就感受到「铃在这里」/四姊妹和老家房子是电影的主角/四个季节和三场葬礼/以铃的视野扩展确认整体架构(从无到有)/《小妇人》的凝视远方与《麦秋》的无常世界观…… ◆透过自己的作品探讨现在的电影创作,进行一场发自内心的采访报导是枝裕和除了分享每一部作品的创作起源、理念,也描述了作品拍摄时遇到的、让他产生感触的人事物:如何相中※年轻的戛纳影帝柳乐优弥?《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出现的真正契机源自哪里?裴斗娜是被谁说动接演空气娃娃的?《人鱼公主》《绿野仙踪》和吉野弘的诗怎么会跑到《空气人形》里?为什么非阿部宽、树木希林不可?拍摄《横山家之味》前重看了谁的作品?完美的自然光里为什么还要补上人工光?《比海还深》是我对家庭伦理剧的※高敬意……以及他游走世界各大影展的观察、对纪录片的定义、电视带给他的养分、如父般崇敬的制作人、给未来拍片人的建议,甚至畅谈如何筹措资金、票房分帐方法和底片/数字的选择与保存等等。 这部花了八年时间构想,以文字、手稿、剧照组合而成的类自传,不只是是枝裕和近三十年的创作全纪录,也是日本电影史上重要的一页。已跃升为国际级导演的他却谦冲的说:「我拍电影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什么,也没有能力改变。我只是希望成为电影百年历史长河里的一颗小水滴。」 如结语般的前言第一章 第二章 第1章 用分镜图拍的处女作 《幻之光》 (1995) 《下一站,天国》 (1998)第2章 青春期、挫折 《地球ZIG ZIG》 (1989) 《然而……~福利消失的时代》(1991) 《另一种教育~伊那小学春班纪录》(1991)第3章 演出与「作假」 《支撑繁荣的时代——被歧视部落实录》(1992) 《想成为日本人……》(1992) 《心像素描~人们心中的宫泽贤治》(1993) 《爱之八月天》(1994) 《纪录片的定义》(1995)第4章 非黑,非白 《这么……远,那么近》(2001) 《忘却》(2005) 《花之武士》(2006)第5章 面对失亲如何存活 《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2004) 《横山家之味》(2008) 《祝你平安:Cocco的无尽之旅》(2008) 《空气人形》(2009)第6章 游走世界各大影展第7章 源自电视的电视论 《或许只在那时~电视对「我」而言是什么?~》(2008) 《错在每个人都是荻本钦一》(2010)第8章 电视剧能做到的事及其限度 《之后的日子后日》(2010) 《Going My Home》(2012)第9章 做为大厨 《奇迹》(2011) 《我的意外爸爸》(2013) 《海街日记》(2015) 《比海还深》(2016) 终章给将要「拍片」的人结语 连锁 内文试阅《横山家之味》 面对母亲过世的疗伤止痛作业 《横山家之味》是描写长大离家的孩子们和年老双亲共度一个夏日的家庭伦理剧。没有发生特别事件。顶多只有快到中间才解开「为何那一天家人要团聚」的小小谜题,还有家人之间琐碎又时而语出惊人的对话而已。 剧本初稿写于二〇〇六年秋天,其实同一剧名的大纲早在五年前就有了。但故事设定于一九六九年,内容更偏自传性。我小学时住在破旧木造的杂院,家里有痴呆的爷爷、父亲成天赌博、母亲打工维持家计,当时正好流行石田亚由美唱的(横滨蓝色灯影)。平常在家几乎不太显露存在感的父亲,因为台风将至,忙着将屋顶绑上绳子固定避免被掀飞、帮所有窗户覆盖上铁皮等。剧本描写的就是这样的一天。 可是被安田制作人说「这种故事是你六十岁才要拍的,没有必要急于现在吧」,只好先拍《花之武士》。 制作《花之武士》期间,母亲住进医院,我只能利用拍摄和剪辑的空档去看她。可是她在二〇〇五年电影完成前夕过世了。对我是很大的冲击,就算不是自传,我有种不赶紧拍下母亲的故事就无法前进的感觉。 母亲从病倒到过世将近两年时间,日常生活中有慢慢走向死亡的人,对于精神的打击很大。住院当初,因为做过医疗相关的纪录片,自以为具有相当的知识和人脉,相信靠着自己的力量可以帮助母亲恢复健康,自信只要换家更好的医院,认真做复健,出院后就能回家正常生活吧。结果实际上却什么忙也帮不上。 母亲很担心我的未来。尽管《下一站,天国!》得到好评,我也稍微有了一点知名度,但母亲还是一直很担心电影这行饭无法维生。她看过《幻之光》和《下一站,天国!》,《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则因为在完成前过世而没能过目。我曾将参加戛纳影展时的相关报章贴在病房墙上,但我想她应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我应该还能做些什么吧?至少让她看过《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会更安心吧?如果能晚半年才病倒……。我的懊悔变成了《横山家之味》的文宣「人生总是有点来不及」。我将这句话写在笔记本的第一页,开始写剧本。 母亲绝非温和良善的人。讲话很毒,很会取笑别人出糗,个性很独特。她认为能够担任「彻子的房间」的来宾和「红白歌唱大赛」的评审是很有价值的事,每次「彻子的房间」有电影导演受访,她就会录下来寄给我,并附上一句「希望将来有一天你也能上这个节目」。我手边还有母亲手写「周防正行导演」的VHS录像带。《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的优弥上「彻子的房间」时,因为我也陪着一起上电视,所以凑在病床上母亲的耳边说「我上了『彻子的房间』」,也不知她听进去了没有。没能让母亲看到电视画面,真的很遗憾。 总之母亲就是那样俗气的人。就某种意义来说,是很世俗的一个人。因为我是一边回想她世俗的部分一边写进剧本里,所以电影中的淑子相当贴近我的母亲。 例如「主角跟有小孩的女人再婚,中元节带着家人回老家」的设定,就是源自母亲「〇〇家的△△好像结婚了。听说对方是再婚。干嘛娶人家用过的呢」语出惊人的发言。 还有刷牙那一段。母亲自己都病倒住院了,却总是担心我的牙齿。尽管自己装了假牙,躺在病床上老是问我「你有好好刷牙吗」、「要每天刷牙呀」。所以我写下树木希林演的母亲要阿部宽演的儿子嘴巴张开「你啊一下给我看」的那场戏。 如今回想《横山家之味》是我对母亲过世的疗伤止痛作业。思考着要如何接受母亲过世的事实,想出来的方法是干脆拍成电影。其中※重要的是不要沉溺在失去母亲的哀痛之中。因为意识到要拍得让人发笑、不悲情,我认为自己应该拍出了一部干爽的家庭伦理剧。 故事的两大设定 《横山家之味》在角色设定前,对于故事先有两大设定。 一个是「拍成低喃有点来不及就结束的电影」。另一个是母亲和儿子在相处不甚自在的中元节晚上,突然间响起了(横滨蓝色灯影)的歌声。 电影日文原名《走着走着》(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是这首(横滨蓝色灯影)的副歌开头。唱这首歌的石田亚由美当年二十一岁,唱片大卖,销售量超过一百五十万张。当时大概是「畅销曲舞台夜」的音乐节目吧,印象中看到间奏时她穿着水蓝色衣服溜冰的画面。我虽说是住在东京、住在练马,却是个到处都是工厂的地区,全家人出游顶多只是搭公交车到池袋。在那种环境下,「横滨」二字的语感和石田亚由美的形象是那么的都会,给人极大的冲击。因为保有那样的记忆,就先决定好电影名称。 之后只要添加各项细节即可。例如播放(横滨蓝色灯影)的唱片,由于母亲是不怀好意放的,难道是因为父亲有外遇吗……。还有吃饭的戏,既然要写干脆就用我*吃的炸玉米当做菜色。不过吃东西的戏就只有晚上吃鳗鱼饭那场而已,其他则是做菜和收拾餐桌的画面。因为这样出场人物才好说话。拍摄用餐的戏时,准备和收拾比吃更重要,这是我从向田邦子的家庭伦理剧中学到的。 和剧本同时考虑的是选角。考虑找谁饰演男主角良多时,刚好看到富士电视台综艺节目「CHIMPAN NEWS CHANNEL」找来阿部宽演出的那一集。 该节目是一只猩猩的脱口秀,猩猩的台词由搞笑艺人哔哔鲁大木在副控室配音说出。阿部宽被猩猩骑在头上、跑步时又被猩猩逼着加快速度、他明明可以用跑的却只是快步走,动作显得很可笑,刚好符合良多长得人模人样却很落魄的形象。于是隔天就打电话去经纪公司邀约参与拍片。我实在无法说是因为看了「猩猩报新闻」的节目,过了很久以后才跟阿部宽提起此事,他很高兴地表示「还好上了那个节目」。 母亲角色从剧本执笔阶段就考虑找树木希林女士来演,所以从初稿起就是量身打造。希林女士真的很深入理解这个母亲角色,给了我许多建议。 例如在浴室拿下假牙的那场戏。因为希林女士说「我只有装部分的假牙,因为白天拍到担心牙齿的那场戏,所以如果我是假牙,担心儿子牙齿才会有说服力吧。我觉得应该把假牙脱下来」,才有那个画面的诞生。出发扫长子的墓之前微微涂上一层口红也是希林女士的点子。 或许一般人以为她应该很喜欢即兴演出,其实对于演戏,她是经过非常细密的计算后才肯踏上舞台的人。拍片第一天她就告诉我「台词会一字一句不变地按照剧本说,绝不会加油添醋」。有想法时也一定会先跑来跟我说「我想这么做,如果不喜欢剪掉也没关系」。 原田芳雄演原本是医生的父亲角色,他之前也参与《花之武士》的演出。在《横山家之味》中他主动提说「因为我年纪没那么老」,建议染成一头白发。 希林女士、夏川结衣和YOU下戏后也不回休息室,总是在一起聊天,每次阿部宽经过她们时就会被调戏一番。由于原田先生演的是「被家人孤立的父亲角色」,下戏后便回到休息室里。拍《花之武士》时他是现场的开心果,一到休息时间,原田先生周遭会坐着远藤宪一、寺岛进,大家一起愉快聊天,没想到拍《横山家之味》却显得有些寂寞。 而且这个父亲角色还会说老婆坏话、跟儿子对立,是个度量狭小的男人。他虽然觉得有趣而接拍,但毕竟跟本人相去甚远,我想他应该拍得很辛苦吧。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晚上一家人吃鳗鱼饭的那场戏。孙子指着鱼肝汤问「妈,这个能吃吗?」,尽管妈妈说能吃,孙子还是面有难色地迟迟不敢下箸。这时原田先生演的祖父立刻将筷子伸进孙子的碗中说「那爷爷吃掉了」。而且还先舔过筷子发出一声「滋」才伸进碗里,害得孙子连剩下的汤也不敢喝了。可是祖父根本无所谓的一场戏。 当我跟原田先生交代说「舔筷子时要发出声音」,他立刻露出厌恶的表情。以原田先生的美学是不可能做出那种事的,可是这个祖父就会做,看到他内心的纠葛,我觉得很好玩。结果因为内心有抗拒感,无法录到好声音,只好事后补录音效。真是怀念的回忆。 《海街日记》 见面的瞬间就感受到「铃在这里」 《海街日记》是将吉田秋生同名漫画拍成电影的作品。描述中学一年级的异母妹来到三姐妹住的鎌仓家中,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发生许多事加深了家人间的羁绊。 我一向很喜欢吉田秋生的漫画,像是《BANANAFISH》、《比河川长且悠缓》、《樱园》等。二〇〇七年四月上市的《海街日记》单行本第一集,我立刻买来一读,心想「我想要将这个作品拍成连续剧」。可惜太迟了,连载期间已经有人拿到电影版权,虽然很不甘心也只好放弃。 出版社通知制作人电影版权回来了是在《我的意外爸爸》拍摄前,应该是二〇一二年吧。因为连续剧处女作《Going My Home》已经拍完,这一次总算能顺利进行电影化。 演员选定长女幸由绫瀬遥、次女佳乃由长泽雅美、三女千佳由夏帆、四女铃由广濑铃演出。要是二〇〇七年就拍摄的话,这样的选角就无法实现,凡事还是要靠机缘。 广濑铃是我刚好看到她演出的进研补习班高中讲座广告,因此请她前来试镜。那是二〇一三年的秋天,当时的她还没成名,也没什么电影试镜经验。看到她穿着有点大的制服和篮球鞋,一副稚气未脱的模样,但表情很丰富,声音一如其名像铃声一样,全身点缀着十五岁的璀璨瞬间,充满了极大的可能性。几乎一看到的瞬间,就感到「(四女)铃就在这里」,不只是我,在场的所有人也都有同感。 那种不爱群集、可以一个人独立和大人对峙的气氛也很符合铃的角色。因为要靠演技演出那种特质很难,所以我一直在找那种女孩。实际上在拍摄前,她和同学四人练习完足球一起搭电车时,只有铃一个人跟其他三人保持距离抓着吊环。倒不是因为感情不好或不合群,她就是很自然会变成自己一个人。 试镜时,我请她演三种戏。她帮幸姊调梅酒的那场戏没有给剧本,而是用口述台词的方式、练习完足球后在便利商店买肉包回家的那场戏请她自由发挥、「三姊妹吵架后一个人站在桥上时,中学时期的同学刚好经过,两人一起闲聊」中夹杂方言的台词则是给剧本。因为广濑铃每一种都演得很好,我问她想用哪种方式演。她决定「大概在其他现场经验不到,我想不用剧本,用口述台词的方式演」。拍摄过后她说「因为每一场戏都必须思考应该从姐姐们的台词、表情中读取到什么,得用耳朵仔细听」,我想对她而言算是很好的经验吧。 总之所有工作人员都能享受将广濑铃的十五岁、那一眨眼便稍纵即逝的珍贵瞬间收进影片的幸福感。合演的三人似乎也都想起「自己也有过那样的作品」,瞇着眼怀念凝望着四女。正因为有那三个姐姐的存在才能带出铃的表情光辉璀璨。 四姐妹和老家房屋是这部电影的主角 关于四位女演员,因为我认为这个作品是在说如何享受平日堆累的细节,所以应该演出华丽的四姐妹。以意象来说,就像东宝的新春贺岁片《细雪》。若能拍成那样,让人知道乍看之下如此平淡的故事也能成为电影该有多好。 和选角同样重要的是找出香田家居住的房屋。其实像原作中的两层木造、有边廊的楼房,几乎在鎌仓周边已找不到了。找得到的多半也都改建成数据馆或商店。有一次到极乐寺探勘类似武士古宅的传统日式民房,有印度人在那里卖兜挡布,还跟我游说「日本的兜挡布有多好」,要我「穿看看」。结果就在西服上面缠上兜挡布穿回家,真是不可思议的勘景经验。想到像这样乍看之下只觉得毫无用处的经历,搞不好能和下一个作品产生关联,我也就乐在其中。 看来得放弃鎌仓到别的地方找。甚至也有人提议在东宝摄影棚里搭出只有中庭和边廊的景,可是内搭景的庭院感受不到风吹,这一次还是敬谢不敏吧。于是请工作人员再努力找找,居然奇迹似地找到了,就是电影中的那个房子。制作部的那张神奈川县地图几乎都快被涂成红色一片了。 当初得到「只拍外观」的许可,我和制作部一起去勘景后,因为真的是理想中的房屋,结果从起居室到佛龛,干脆连二楼都整个租下,全部都在这间房子里拍摄(只有厨房整修翻新过,我们另行搭景)。还在庭院种了梅树。主演的四人真的很习惯这个房屋,下戏后仍经常坐在边廊上。 拍完后发生一件好事。和杂志合作出《海街日记》的特集号时,拍摄我的访谈也顺道造访久违的老屋,屋主说「梅花开了,请来赏花」。走到中庭一看,树上开满美丽的白色花朵。几个月后收到通知「采收梅子了」和酿好的梅酒。尽管拍片期间,让屋主家人很不自由,但四姐妹从庭院眺望的梅树今后每年都将开花结果的话,也算是对屋主一家的小小报恩吧。 四个季节和三场葬礼 《海街日记》是至今仍在连载的漫画,第一集还是中学一年级的铃,到了第七集即将报考高中。 我开始写剧本时才出到第六集。这么长的故事该裁切掉哪一部分、如何留下原作中吸引我的部分,几经挣扎完成两个小时的电影,虽然辛苦却也是新鲜的初体验,非常具有挑战的价值。 电影中出现三场法事。在山形举行四姐妹生父的葬礼、祖母的七周年忌日、还有「海猫食堂」老板娘二宫女士的葬礼。 ※初写的剧本开始于父亲的葬礼,结束于父亲的对年忌日。四姐妹一起出席山形的对年忌日法事,因为父亲再婚的妻子不见了,四女铃一气之下跑到桥上,※后一幕戏是四姐妹一起看萤火虫的画面。 可是几经修改后,因为这是四姐妹今后在鎌仓(海街)生活下去的故事,※后不应该在山形,得在海街结束才行。 还有想要描写法事的理由是原作中的法事都跟金钱扯上关系。人死并非只有悲伤而已,父亲过世时遗产要怎么处理、祖母的七周年忌日则是老家要不要卖掉、海猫食堂老板娘的丧事背后也有争夺遗产的问题。我觉得那种描写方式非常写实也非常有趣。 话说得前后颠倒,我对电影又有了一个想法,想透过四女铃的眼睛逐渐看见海街的全貌。 ※初的构想是在山形车站目送走姐姐们后,从她坐在搬家公司的卡车上经过鎌仓海边的秋天开始。铃来到海街,从奔驰的卡车上看到秋天的祭典、海边,也就是海街※初呈现在她眼前的发想。可是原作中也出现的御灵神社面具游行活动是禁止汽车通行的,无法从搬家公司的卡车上看见。而且这年头搬家的人似乎也不可以随卡车坐在副驾驶席,发现自己的想象脱离现实不禁有些愕然,总之此一设定不可行。 既然电影是追着季节进行,就想说让视野随着季节改变。秋天铃的世界是窝在家中;到了冬天是第一次和次女佳乃一起上学的画面,可以看见她们所住的街道;春天第一次和朋友们去海边玩。发想是配合四女铃的心灵逐渐开放,转换成视野的逐渐开阔。 同时一开始父亲的葬礼是为「四姐妹」而有的葬礼,接着祖母的七周年忌日是「老屋」的葬礼,食堂老板娘的葬礼是「海街」的葬礼,搭配四女铃的视野拓展,改变三场葬礼的位相,就这样总算确定整体的架构(从无到有时间很长!) 。 作者资料是枝裕和(Koreeda Hirokazu)日本电影当代诗人,※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1962年出生于东京,原本梦想成为小说家。1978年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文艺学科毕业后,加入TV Man Union公司从事电视纪录片拍摄工作,后来接触到侯孝贤的电影,更坚定他往拍电影这条路走去。2016年获得第八回伊丹十三赏,该奖项意于鼓励日本国内各领域活跃的创作者,评选的考虑重点是「有趣」、「令人出其不意」、「普罗大众都能领略」。 早期拍摄的纪录片多关注社会议题,充满人文主义色彩。他拍日本第一个公开现身的艾滋病患(《爱之八月天》,1994年)、因医疗失误导致无法拥有任何新记忆的人(《当记忆失去了》,1996年)、福利政策削减导致两名战争遗孤相继自杀(1991《然而……?福利消失的时代?》)……,他对社会正义的执着,深受英国独立电影与电视导演编剧肯.洛区和比利时导演达顿兄弟的影响。 是枝裕和高中时就是宫本辉的书迷,拍剧情片也是他※想做的事,因此在电视制作人的邀请下,于1995年首次执导改编自宫本辉小说的电影作品《幻之光》。这部探讨女性如何从生离死别阴影中重生的故事,获得第52届威尼斯国际影展金奥萨拉奖,也开启了是枝裕和剧情片的创作之途。第二部处理人死后若能选择,哪一段生前记忆值得带入永生的《下一站,天国!》(1998年),获得世界各国很高的评价。是枝裕和早期的作品直探生死、记忆等幽深的议题,在如以沙林毒气事件为主干的《这么……远,那么近》(2001年)、取材自1988年东京巢鸭儿童遗弃事件的《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2004年)都可窥见。 其中描述四个被母亲遗弃的小孩子们生活风貌的《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入围法国戛纳影展金棕榈奖,当时年仅14岁的柳乐优弥获得*男演员奖,成为戛纳影展*年轻的影帝,此片是他风格转变的开始,也是剧作成熟的标志。直到2008年拍摄《横山家之味》,是枝裕和才将拍片焦点转换到日常生活。 纪念母亲、反映自身经验的家庭伦理剧《横山家之味》,透露出死去的人并没有真正离开。除获得东京影展*导演蓝带奖外,在海外也颇获好评。2009年到2016年,是枝裕和来到创作生涯的高峰期,七年之中拍了五部长片及一部日剧,稳定的质量让他成为日本电影的标竿人物。2009年以《空气人形》于第62届戛纳影展获得「一种注目」单元*影片,因描述官能性爱情与奇想新境界广受赞扬。2010年于NHK播出的「奇幻文豪怪谈」系列中发表由室生犀星短篇小说改拍的《之后的日子》。2011年执导电影《奇迹》获得59届西班牙圣赛巴斯提安国际电影节*剧本奖。2012年自编自导与剪接首部连续剧《Going My Home》(关西电视?富士电视)。2013年秋推出福山雅治主演的《我的意外爸爸》,荣获2013年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及亚太影展*影片、*导演。获得第66届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2015年电影《海街日记》入选第68届戛纳影展主竞赛片,获得第39届日本电影金像奖*影片、*导演、*摄影和*灯光奖。 有勇气成为他人的过去才是成熟的大人。2016年拍摄《比海还深》,描绘那些长大后无法成为小时候想成为理想模样的大人们,一直徘徊游走在现实与梦想的挣扎边缘,难以靠近幸福生活的困顿。这部片子有许多是枝裕和童年对父亲隐藏的情感。拍完此片后他暂时放下家庭式故事,尝试拍摄法庭悬疑剧《第三次谋杀》,预计2017年秋天在日本上映。 基本数据作者:是枝裕和(Koreeda Hirokazu)译者:张秋明出版社:脸谱出版日期:2017-06-01ISBN:9789862355862规格:平装 / 单色 / 372页 / 13cm×19cmISBN:9789862355862Publisher出版社:城邦-臉譜出版Language语言:繁体中文Authors作者:是枝裕和(Koreeda Hirokazu)Pub Date出版日期:2017-06-01

^_^:2c377e39a31888a8f6053a81400b2b2f

上一个港台图书

下一个娛樂時尚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