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截图

失控的逐底社會: 單身很自由, 自己賺自己花; 但與父母同住的賴家單身族, 恐將淪為社會最底層。截图

#电子书简介

■作者簡介


山田昌弘

1957年出生於東京。1981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院。1986年,東京大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後退學。


現任中央大學文學院教授,專攻家庭社會學。他用「單身寄生族」一詞形容畢業後仍與父母同住,維持單身生活的年輕人。此外,「差距社會」的說法,也引起日本社會的熱烈討論。之後,更拋出「婚活」,造成一股人人想結婚的風潮。


主要著作:《近代家庭的走向》、《家庭的重整》、《單身寄生時代》、《希望差距的社會》、《新平等社會》、《怪異的日本社會保險》、《迷走家庭》、《毛小孩》、《日本的少子社會》、《家庭難民:四分之一單身與社會之衝擊》等書。


■譯者簡介


黃雅慧

兼職譯者,熟悉臺、日、中三地貿易模式與工廠運作,具備商業實務經驗,翻譯領域涵蓋電子、通信、化學、防災與建築等產業,目前旅居日本。


單身貴族快醒醒……


1990年代,我針對當時與父母同住的20歲世代,換言之就是以「賴家單身族」進行調查時,發現他們比父母小時候過得更寬裕,而且是父母那一代想都沒有想過的狀態。

大部分在1940年代出生的父母,年輕時根本沒有想過出國旅遊;跟名牌精品無緣之外,也不會去高級餐廳用餐或滑雪度假。然而,這些與父母同住的單身者,其實就是因為住(寄生)在家裡,才能夠過著父母未曾經歷的優渥生活。而且這群1990年的20歲世代,也以為自己的生活一定會比父母更優質。像女性深信自己會嫁給一個比父親更會賺錢的老公;男性則認為自己再過幾年,就會賺得比家人多。大家都相信結婚生子後,自己會過得比雙親更好,自己的子女也會更上一層樓。

總而言之,當時的賴家單身族都抱有一個「寄生的美夢」(Parasite Dream)。二十年後,當他們四十歲左右時,很多人卻過得不如父母。時至今日,他們的美夢完全破滅。


中年單身又賴家,有多少?300萬大軍


《單身寄生時代》一書是我十多年前的作品。從1990年起,我便與團隊針對與父母同住、且單身的20歲世代,調查他們的生活型態(含工作、休閒或戀愛等)。之後,再透過出書的形式,向社會大眾發表研究成果(與日本社會學家宮本智子、岩上真珠共同著作的《單身社會的親子關係》,1997年,有斐閣出版)。

於1990年代,那些住在家裡的20歲世代,不論男女都不願意踏入婚姻,而是依靠五十幾歲的父母,享受單身貴族的優質生活。然而,當時社會都忽略這些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居住或飲食等),其實是靠雙親支撐,才能將自己大半的收入權充零花。因此,在我拋出「賴家單身族」一詞時,便成為時下的流行用語,特別用來形容那些花錢不手軟的年輕族群。

事實上,大多數的賴家單身族,都以為自己總有一天會步入家庭,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成家立業、要什麼有什麼,然後在四十歲左右,還育有兩個小孩。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那些在1990年代才二十幾歲的人,到現在也40歲上下了,他們的未來又是如何?

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研修所(日本總務省,相當於臺灣的內政部。統計研修所,為專研日本各府省統計資料的機構)的西文彥先生,每年針對與父母同住的單身者,所做的人數與就業狀態統計顯示,35歲至44歲,與父母同住的人逐年增加,截至2015年為止,已高達308萬人(於2016年,減至288萬人)。(按:根據內政部統計,臺灣在1997年,20歲至50歲的未婚者中,男性占44.5%、女性則為27.6%,顯示女性普遍較快進入婚姻且未婚率低;2017年,男性未婚率突破半數達到53%、女性則為43.5%。)

當然,並非所有的賴家單身族都終身未婚,永遠住在家裡。其實不論男女,還是有不少人成功脫離單身,按照自己的計畫結婚、生子。但話雖如此,還是有不少人維持單身的身分。因此,我將這群總數三百多萬、四十幾歲單身、仍住在家裡的人,稱為「中年賴家單身族」。

為什麼他們無法得償所願,都老大不小了,還得依靠家裡?其實這個問題正突顯了,目前社會整體所面臨的逐底競爭與其嚴重性。


消費習慣改不了,必陷入隱性貧窮


對於日本人而言,最忌諱的就是多樣化與風險。我想這是因為日本人過分執著於齊頭式的平等,樣樣都要與人看齊。日本社會對於體面、虛榮或外界眼光等相當在意,因而嚴重影響人們的所作所為。

日本經濟評論家荻原博子在《隱性貧窮》一書中曾舉例說明,有些家庭主婦為了虛榮而借錢,讓旁人以為他們仍然過著中產階級的生活。當這些家庭主婦以為老公的薪水一定年年調漲,同時以此為前提調度開銷,卻遇到老公的薪水不如既往時,便只好借錢周轉。而荻原所謂的「隱性貧窮」,指的就是為了維持中產階級生活而積欠債務,最後面臨破產的風險。

同時,她在書中也建議讀者,避免破產的最佳方法就是量力而為,過自己應該過的生活,必要時,應適時放棄中產階級的身分。換言之,就是降低中產階級生活的標準,不能無止境的沉浸於高度經濟成長期的榮華富貴中。一旦脫離中產階級,自然就不會以中產階級自居。因此,這些人應該在破產之前放低身段,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

日本人的所作所為都受到體面、虛榮或外界眼光所束縛。事實上,沒有比這個更過時的做法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因為經濟的高度成長,出現一種「一億總中流」的說法。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雄心萬丈,所有人都以身為中產階級為榮。反之,對於身旁不是中產階級的人便另眼相看,說一些:「這個人真是怪咖」或「哎喲,真可憐」之類的嘲諷話,以示身分有別。

這個氛圍延續至今仍未改變。因為大家都認為,人就是要晉升中產之列,過著一般人過得起的生活,所以「羞恥心」特別強烈,例如只是「我們家小孩要上學了,可是買不起書包」這樣的網路留言,都能夠引發網友熱議。總而言之,對於大多數的日本人而言,無法維持中產階級的生活品質,仍然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

對日本人來說,要過一般大眾水平的生活,自己也絕對不能落於人後,所以每個人都為了維持中產階級的日子,而拚命努力。因此,擺脫下層階級的「逐底競爭」才會越演越烈,導致大多數的年輕人必須卯足全力,參加求職活動或聯誼活動等。

例如,應屆畢業生在找工作時,為了規避生活的風險,便以晉升中產階級為唯一目標。因此,求職活動變得相對競爭。婚姻市場也大同小異,因為不少女性為了追求良好的生活水平,都希望可以找到經濟穩定的長期飯票作為依靠,而致力參與聯誼活動。

不論是求職或婚姻活動,年輕族群不願冒險的做法,其實也是年輕人「保守化」的一種徵兆。

就如同我所說的,風險是機率問題,當你的立場越有利,往高處爬的機會也就相對越高。然而,年輕人就是因為知道,人人不可能都在水平之上,一旦失敗就永無翻身之地,因此才會越來越保守。關於這個現象,各位讀者可參考我寫的《日本年輕人為何趨向保守:暗無天日的日本與真相》(2015年,朝日文庫)一書。


跟陌生人當室友,預防老後被孤立


所謂的家人,就是「出事的時候,可以互相幫助(保障)、能夠在第一時間給予照應(共同體)」。不管就社會的共識或法律制度來看,有血緣關係的家人,代表一種互相照顧、約束行為的關係。

因此,社會現在需要的是,打造一個讓這些沒有血緣關係且沒有保障的人,可以相互照顧、一起安心生活的架構。否則,不管在制度或心理層面,到處都是「孤單」老人。

舉例而言,目前日本的集合住宅或共居住宅(collective house,有獨立臥房,須與其他住戶共享廚房、餐廳、洗衣等公共空間),一般提供給民眾短期居住,也就是由陌生人共同住在一個空間內,能夠彼此照應、交流。這對孤家寡人的老人而言,反而是可以放心入住的地方。因為,如果是長期獨居的話,就會有缺乏看護或遺產糾紛的問題。

總而言之,如同前面所述,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社會需要放鬆「橫軸」與「縱軸」這般根深柢固的成見,建立「類似家人」的緣故。

就政策方面而言,我們可以制定高齡者合租屋推廣法,並針對老人合租住宅等提供優惠節稅措施,或是善用閒置的公家房屋等。但只有硬體設備的因應是不夠的。當發生事情時,還是需要有人可以互相幫忙。不過,仍需要訂定相關法律及合約來保護當事人,以免產生更多的糾紛。

比起預防金錢糾紛,制定標準規則更為重要。例如歐美各國流行的「合夥契約」(Partnership Contract),亦即利用所謂的同居合約,從法制中承認同性伴侶在內的各種同居型態。

在前面提到放鬆的「縱軸」中,我以養子為例。養子等於家人,因此符合現行法制的框架,雙方都受到不被棄養(扶養的義務)與接收遺產(繼承的權利)的保障。同樣的,當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共同生活時,就需要某些法律來保障當事人的義務或權利。

為了防止有心人士鑽法律的漏洞,政府仍須擬定相關法律並採取應對措施,以免像2016年上映的日本電影《後妻業之女》(改編自日本小說家黑川博行的同名小說)一樣,女主角為了遺產,謀殺一個又一個的再婚對象,或為了詐領金錢,而專門騙老人讓他們收養自己當兒女的案例。

此外,有些單身者在老後可以住在朋友家附近,方便互相照顧。不過,我們仍須督促政府制定相關法律,避免類似的孤立事件再度發生。

以目前來看,日本制度對於家人與非家人的界定太過嚴苛,我認為,今後應該逐漸放寬這些限制。換言之,日本社會必須打破「只要是家人就得完全負責」、「非親非故就毫無關係」的傳統觀念。

我在《家庭難民》一書中曾提及,為了預防孤單老人淪為「難民」,政府應該以個人而非以家人為單位,重新整備社會福利制度。此外,更要進一步檢討,是否廢除生活補助等所有的社會保障,改用基本收入制(Basic Income,指不論工作、收入、財產等任何條件,人人皆可領取由政府或團體組織,定期定額發給全體成員﹝人民﹞基本生活條件之金錢),讓全體國民都能領取一定額度的生活費。對於個人的高齡者而言,比起社會安全網(Safety Net,維護國人在家庭與社區生活的安全與保障)的概念,或許發放最低限度的基本年金還比較實在。這也是一種放寬親人與非親人界限的方法。

在提供這些生活保障的同時,也必須從法律方面整備各種方案,放寬非親人間的限制。因為即使改以個人為單位,來訂定社會保障制度,但如果同居者之間缺乏法律保障,那麼當其中一方重病不起時,就制度面而言,非親非故的同居人就沒有照料對方的義務。此外,同居人也沒有權利將對方送進養護設施。因此,如果不針對這些不合理之處加以修正的話,便很難促進更寬鬆的連結,也難以預防人人老後被孤立。

面對未來,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為社會帶來光明?經濟拮据、孤單一人,但大家仍想打造有好友相伴、每天說說笑笑的社會,不是嗎?


推薦序一面對「失控的逐底社會」,建立新家人關係/陳正芬

推薦序二在中產階級生活的假象中,多數人恐將成為輸家/黃瑞祥


序 章 何謂「逐底競爭」?

逐底社會:全球化之後,多少人的生活淪入比爛?

不能維持中產階級,就變窮

逐底社會誰帶頭?中年賴家單身族

青年貧窮:工作一輩子,也別想翻身


第一章 中年單身賴家族,正向下流動

單身貴族快醒醒……

中年單身又賴家,有多少?三百萬大軍

不是非正職,就是失業!中年單身,得靠父母活


第二章 單身貴族是怎麼變得隱性貧窮?

泡沫經濟破滅,想結婚真的很難

少子化社會何時開始?比我們以為的早很多

飛特族:不做正職,是因為我還有夢想

大半收入自己花,只想享受生活

單身賴家,是場階級拉鋸戰


第三章 年輕時的自由,是中年後的生活風險

家庭結構、生活型態,怎麼變?走向多樣化

過去的中產階級

在多樣化以前,結婚是生活保障

多樣化,讓階級差距急速擴大

多樣化,只是一個開端

人生會失控,沒人想得到

向下流動之風險

「可是,我回不去了……」單向移動的社會結構

消費習慣改不了,必陷入隱性貧窮

寧願單身、不生小孩?只怕自己向下流動


第四章 「維持生活品質」,於是再也無法翻身

嬰兒潮的子女,第一批向下流動的世代

每三人,就有一人是孤單老人

到了中年,不僅單身,還沒工作?

戰後型家庭,也可能向下流動

養兒防老?老後資金,變成孩子的教育費

賺錢能力差,怎麼辦?

一旦墜入下流社會,便永遠無法翻身

網咖難民、派遣村,連靠爸靠媽都不用想

階級差距:老後怎麼辦?


第五章 三十歲世代,不做正職、寧可單身……或全力拚搏?

「有所為」或選擇放棄?

非正職與單身比例居高不下

女性意識抬頭,結婚也要繼續工作

三十歲世代,趨於保守

人生有一種選項,叫「放棄」

十年後的「如果」、「只要」,都只是馬後砲

創業、自由業,一切努力為了脫離逐底競爭

二十歲世代:經濟不穩定


第六章 世界各地,賴家單生族越來越多

韓、臺、星、港一樣,越來越多人成了賴家單身族

從經濟、文化、社會,來看貧富差距

同居,造就多元家庭

急速擴大的中年賴家單生族


第七章 逐底社會到最後……你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超少子!高齡者(你的)社會福利不見了

二○四○年,「差距社會」定型

下流老人,多到理所當然

連家人都沒有的孤單老人

貧窮老人,領國民年金也活不起

有錢人?醫生?律師?無法退休

真的要工作到死了……

家庭關係的風險:子女沒自立、父母病在床

亂世中的人生勝利組--極其少數

人生沒有理所當然,風險永遠跟著你走

經濟不會好轉,日子怎麼好轉?

「橫軸」的聯繫:透過同居、合租,老後不孤單

「縱軸」的放鬆:沒有血緣關係,也可以「收養」組成家庭

跟陌生人當室友,預防老後被孤立


終 章 如何脫離「逐底社會」?

個人努力未必保證有用

要改變稅金制度

社區新連結-別指望「做功德」

三道社會安全網

多樣化措施的重要性


後 記 消除向下流動的不安,從改變制度開始


這不是一場出人頭地的競賽,而是人人都在比爛的競爭,

那麼,是誰替這種現象開了個頭?就是

賴家單身族:這群人不婚、不生、和父母同住。

如果不想成為一波向下流動的社會底層者,該怎麼脫身?


什麼是「逐底社會」?

就是你我拚了命的工作賺錢,不是為了往上爬,而是避免往下墜!


這是全球化浪潮下,社會階層發生的重大改變,由美國經濟學家所提出。

現在,日、韓、臺、星、港都一樣。


那麼,是誰替逐底社會開了個頭?就是

賴家單身族:這群人不婚、不生、和父母同住。

當他們不能再維持中產階級,就變窮。


不想成為一波向下流動的社會底層者,該怎麼脫身?


本書作者山田昌弘是日本著名的社會觀察家,他早在20年前就提出,

許多年輕人是在父母的庇蔭下,成就了今日的小康生活。

但出社會後,遇上經濟泡沫,薪水根本不足以繼續維持這樣的享受,

而在不想改變生活品質的情況下,就一輩子賴在家了。


年輕時賴家,日子非常好過,

自己賺自己花,完全不用養家--父母照顧你的起居生活;

但如果40歲後,單身又賴家,很可能換成你沒了工作還得照顧年邁的父母,


再10年後,淪為社會底層:成為連家人都沒有的孤單老人。


這種人有多少?日本目前300萬,將來可能占總人口4成!

臺灣呢?


◎單身貴族是怎麼變得隱性貧窮?

●飛特族:不做正職,是因為我還有夢想

派遣員工、斜槓青年大增,這些時髦的名詞,到底是讓你實現美夢?

還是找不到正職的藉口?為什麼有份正職工作比較不容易往下逐底?


●泡沫經濟破滅,想結婚真的很難

「我想結婚,但若對方收入差,單身也罷」,這樣想你就容易變單身又賴家。

「只要我願意,有多少人排隊等著嫁(娶)我呢」,但這樣的人很多都孤老終身。

什麼樣的家庭結構比較容易在社會階層中往上流動?


◎逐底社會到後,你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連家人都沒有的孤單老人

2040年,這群人將高達4成以上,也就是每3人就有1人,

就算還有國民年金可以領,也活不好、生不起病。


●真的要工作到死了……

就算你是醫生、律師或大學教授,也可能無法退休,因為存款不足、怕生大病。

以後,工作到死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亂世中的人生勝利組--極其少數

誰比較容易成為這失控的逐底社會下的人生勝利組?

有兩種人,或者說,有一種家庭可以。


◎如何脫離逐底社會?當政府救不了你,我們該如何自救?

●橫軸的聯繫:同居、合租,和陌生室友住隔壁,預防老後孤單。

●縱軸的放鬆:打造沒血緣也可建立親子關係的社會,例如收養;

並打破傳統界定--誰說家人就得對家人完全負責、誰說非親非故就毫無關係,

整個社會都要放寬對「一家人」的定義。


20年前,日本社會觀察家山田昌弘就大膽預言高齡少子化社會即將來臨,

這回,他要告訴你更可怕的「失控的逐底社會」!


單身生活真的很好,你可以自由的吃喝玩樂、靠爸靠媽;

但一直這樣賴家,你將淪落為沒有存款、也沒有家人的社會底層。


上一个港台图书

下一个人文/歷史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