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科学与自然 环境科学

  • ISBN:9787112157082
  • 作者:魏秦
  • 印次:1
  • 开本:16
  • 版次:1
  •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
  • 出版时间:2013-12-01
  • 印刷时间:2013-12-01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截图

#电子书简介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 作者:魏秦
  • 定价:58
  •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
  • ISBN号:978711215708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12-01
  • 印刷时间:2013-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17
  • 字数:360千字

编辑推荐语

《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作者:魏秦)作为一部理论研究类图书,其目的是从地区营建体系切入,研究如何挖掘与整理包含生态价值与智慧的地区营建经验,结合当前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成果,将其转化为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与方法,使地区传统建筑持续发展获得重生。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为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的思考与方法,包括:1、绪论;2、地区营建体系生成生长的要素构成;3、地区营建体系的演进机制;4、多维视野下的地区营建体系的理论建构。下篇为黄土高原窑居营建体系的建构,包括:5、黄土高原窑居营建体系的要素构成;6、窑居营建体系生成生长的地域基因;7、绿色窑居营建体系的表征与机理;8、绿色窑居营建体系的形态拓扑群;9、绿色窑居营建体系的技术集成;10、枣园——从“原生窑洞”走向“绿色窑居”的建设实证。本书以地区营建体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主要完成了以下的工作内容:①提出地区营建体系概念②架构地区营建体系的理论研究框架与方法③把握黄土高原窑居营建体系的地域基因调控机制④建构黄土高原窑居营建体系的形态拓扑群⑤枣园绿色示范点的建设实证。

内容提要

《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作者:魏秦)主要内容:随着中国人居环境的城市化 与乡村经济的快速 发展,植根于地区自然与文化环境的传统聚落与住 居,正逐渐被城市化的建设模式所取代.地区传统 营建体系的持续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作者从地区 营建体系切入,研究如何挖掘与整理包含生态价值 与智慧的地区营建智慧,结合当前科学的理论方法 与技术成果,将其转化为科学的地区营建体系与方 法,使地区传统建筑持续发展获得再生。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作者以多维视角建 构了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的理论方法与研究框 架;下篇,作者选取黄土高原具有朴素生态典范的 窑居作为研究的落脚点,以实证研究与示范点建设 实践,深入研究窑居营建体系各层级的设计对策与 适宜性技术,为专业人士与居住者协作设计提供了 参照模板,并为解决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 在的问题与促进地区营建的良性生长提供了可供借 鉴的理论方法与现实策略。
《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的理论方法与实践》适 于建筑学、城乡规划及相关领域的专业 人士阅读,同时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学 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女,1972年3月生,工学博士、副教授、中国建筑学会会员。1992年进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1997年、2000年分别获得建筑学学士、建筑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2000年进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任教,2008年获得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主攻地区人居环境与绿色建筑研究方向,尤其侧重于地区建筑营建体系、地区性建筑的生态经验挖掘与再生等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 人文社会基金、省部级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

目录

上篇 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的思考与方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地区人居环境研究成果的梳理与评述
1.2.1 国外地区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1.2.2 国内地区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与评述
1.2.3 问题思考与研究定位
1.3 地区营建体系的概念
1.3.1 地区营建体系的概念界定
1.3.2 概念解析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节
2 地区营建体系生成生长的要素构成
2.1 自然生态要素
2.1.1 气候
2.1.2 地形地貌
2.1.3 自然资源
2.2 经济与技术要素
2.2.1 经济因素
2.2.2 技术因素
2.3 社会文化因素
2.3.1 民俗文化
2.3.2 家庭结构与社会制度
2.3.3 价值观与审美观
2.4 整体把握地区营建体系的生成生长构成要素
2.5 本章小节
3 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演进机制
3.1 地区营建体系的进化
3.1.1 生物进化
3.1.2 地区建筑进化
3.2 防避——原生的地区营建体系
3.2.1 原生的地区营建体系
3.2.2 干阑建筑营建体系
3.2 3 地区建筑的特化
3.3 适用——自律发展的地区营建体系
3.3.1 自律发展的地区营建体系
3.3.2 徽州地区营建体系
3.3.3 地区传统营建体系的发展困境
3.4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地区营建体系
3.4.1 聚落形态
3.4.2 住居形态
3.4 3 营建技术
3.5 本章小节
4 多维视野下的地区营建体系的理论建构
4.1 地区建筑原型的建构
4.1.1 原型批评理论的阐释
4.1.2 地区建筑原型的解析
4.1.3 原型对地区营建体系研究的意义
4.2 地区营建体系的“地域基因”理论与方法
4.2.1 “地域基因”的概念
4.2.2 地域基因的特征与规律
4.2.3 地域基因的诊治与识别
4.2.4 地域基因的重组与整合
4.3 控制论下的系统方法论
4.3.1 系统论、控制论及相关理论概述
4.3.2 以控制论下的系统方法论研究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意义
4.3.3 以控制论下的系统理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地区营建体系的演进特征
4.4 生态学原理与智慧
4.4.1 生态学及其相关理论
4.4.2 生态学理论对地区人居环境研究的意义
4.4.3 环境生态学
4.4.4 生态工程学
4.5 地区营建体系的形态拓扑学理论
4.5.1 建筑形态学
4.5.2 数学的拓扑几何学原理
4.5.3 地区营建体系的形态拓扑学研究
4.6 关于地区营建体系评价的方法
4.6.1 地区营建体系评价的思考
4.6.2 地区营建体系的评价方法
4.7 本章小节
下篇 黄土高原窑居营建体系的建构
5 黄土高原窑居营建体系的要素构成
5.1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与生态变迁
5.2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与资源
5.2.1 地形地貌特征
5.2.2 土壤特征
5.2.3 气候特征
5.2.4 植被
5.2.5 矿产资源特征
5.3 黄土高原的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迁
5.3.1 黄土高原的农业结构
5.3.2 黄土高原的工业结构
5.3.3 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
5.4 村镇社会结构的分化与社会文化的***新
5.4.1 人口状况
5.4.2 乡村人口流动的变迁与社会结构的分化
5.4.3 传统社会组织的消解与经济组织的兴起
5.4.4 农村家庭结构的转化与功能的演变
5.4.5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文化观念的***新
5.5 本章小节
6 窑居营建体系生成生长的地域基因
6.1 传统窑居聚落形态类型与空间特征
6.1.1 黄土高原窑居聚落形态类型与空间特征
6.1.2 黄土高原原生窑居的类型与空间特征
6.2 原生窑居营建体系“地域基因”的诊治与识别
6.2.1 原生窑居地域优势基因的挖掘整理
6.2.2 原生窑居地域劣势基因的诊治与识别
6.3 绿色窑居“地域基因”的重组与整合
6.3.1 绿色窑居营建体系“地域基因”的重组与整合
6.3.2 绿色窑居营建体系“地域基因库”的建立
6.4 本章小节
7 绿色窑居营建体系的表征与机理
7.1 绿色窑居住区的系统分析
7.2 绿色窑居营建体系的调控机制
7.3 本章小节
8 绿色窑居营建体系的形态拓扑群
8.1 拓扑形态变化与菜单式的形态模型
8.2 绿色窑居独院的拓扑形态转换
8.2.1 绿色窑居独院的拓扑同胚原型
8.2.2 绿色窑居独院的动态弹性空间形态拓扑群
8.2.3 绿色窑居营建体系被动式对策的体系化
8.2.4 绿色窑居独院的节能空间形态拓扑群
8.2.5 绿色窑居生物气候界面形态拓扑群
8.3 绿色窑居基本生活单位的形态拓扑群
8.3.1 庭院经济与基本生活单位的拓扑变换
8.3.2 绿色窑居基本生活单位空间布局的形态拓扑转换
8.4 绿色窑居聚落的形态拓扑群
8.4.1 地形与窑居聚落的形态拓扑变换
8.4.2 以适灾与节水为目的组织公共基础设施
8.5 本章小节
9 绿色窑居营建体系的技术集成
9.1 地域材料与营建技术
9.1.1 地域材料
9.1.2 地域材料的前景展望
9.2 窑居结构与构造形态
9.3 绿色窑居营建体系的技术改进
9.3.1 地基处理技术
9.3.2 砖石砌筑技术
9.3.3 拱模制作技术
9.3.4 窑顶覆土技术
9.3.5 窑顶植被恢复技术
9.3.6 地沟做法
9.4 本章小节
10 枣园——从“原生窑洞”走向“绿色窑居”的建设实证
10.1 示范点概况
10.2 枣园绿色住区示范点建设实施目标
10.2.1 实施总目标
10.2.2 实施目标细则
10.3 枣园绿色住区示范点建设实施内容与指标
10.4 规划设计构思
10.4.1 总体规划布局
10.4.2 土地利用规划
10.4.3 道路交通系统
lO.4.4 居住生活系统
10.4.5 绿色窑居设计
10.4.6 绿化系统
10.4.7 空间景观
10.5 枣园绿色住区建设实施的进展
10.5.1 新型窑居住宅建设和旧窑改造
10.5.2 公建、基础设施新建与改造
10.5.3 新技术推广应用
10.6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一个科学与自然

下一个环境科学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