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版)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介入放射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版)

医学 特种医学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介入放射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版)截图

#电子书简介

杨建勇。湖北武汉人,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管理协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主编等职。

长期从事医学影像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曾作为第一作者主持肾动脉内支架成形术的欧洲多中心临床研究,首创经颈静脉和肝段下腔静脉第二肝门重建的介入学方法,对门脉高压症并发症的介入治疗有系统的研究。所领导的课题组主持与肝硬化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8项(其本人主持4项,目前在研2项)。主编专著4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专著4部,SCI收录的论著(含通信作者)15篇。
《介入放射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版)》:
第一章 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及辐射防护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1967年,Margulis在美国放射学杂志AJR上最早提出“Interventional Diagnostic Radiology—a New Subspeciality”,但是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被学术界广泛认可是在1976年Wallace在Cancer杂志上以“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为题系统地阐述了介入放射学的概念以后,并于1979年的欧洲放射学会第一次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上作了专题介绍,此命名才逐步在国际学术界达成共识。
介入放射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发展史的
标志性事件1895年,Roentgen(伦琴)发现了X线。同年Haschek和Lindenthal首次在截肢手的动脉内做对比剂注入造影。
1896年,Morton开始做尸体动脉造影的研究。
1904年,Dawbam将凡士林和蜡制成的栓子注入颈外动脉,进行肿瘤手术切除前栓塞。
1910年,Franck和Alwens在活犬及活兔的动脉内进行造影。
1923年,血管造影始用于人类。德国的Berberich经皮穿刺将溴化锶水溶液注入人体血管内造影成功。法国的Sicard与Forestier用含碘罂子油做静脉注射造影也获得成功。
1924年,美国的Brooks用50%的碘化钠溶液成功地做了第一例股动脉造影。
1927年,Moniz用直接穿刺法做颈动脉造影获得成功。Nuvoli经前后胸穿刺做胸主动脉造影。Caxtellanos、Robb及Steinberg等先后采用了经前臂注射造影剂做心脏和大血管造影。
1929年,Dos Santos采用长针经皮腰部穿刺做腹主动脉造影成功,该法安全有效,至今仍有人在沿用。同年Forssman从上臂静脉将导尿管插入自己的右心房首创了心导管造影术,并因此荣膺诺贝尔奖。
1930年,Bamey Brooks在手术中用肌肉栓塞颈动脉海绵窦瘘成功。
1941年,Farinas采用股动脉切开插管做腹主动脉造影。
1951年,Peizce通过套管做经皮置管术。同年,Biermam用手术暴露颈动脉和肱动脉的方法做选择性内脏动脉置管造影术,并作为化疗药物推注的途径。
1953年,Seldinger首创了经皮股动脉穿刺、钢丝引导插管的动、静脉造影法,由于此法操作简便,对患者损伤小,不需要结扎修补血管,因而很快被广泛应用。他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1956年,Oedman、Morino、Tillnader将不同头端弯度的导管,应用于腹部内脏动脉的选择性插管造影术。
1964年,Dotter经导管做肢体动脉造影时,意外地将导管插过了狭窄的动脉,使狭窄的血管得到了扩张,改善了肢体的血液循环。在这种启示下,他利用同轴导管开创了经皮血管成形技术。
1964年,Smith首先报道使用木瓜凝乳蛋白酶(chymopapain,简称木瓜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该治疗方法命名为化学髓核溶解术。
1965年,Sano用导管法成功地栓塞了先天性动静脉畸形。
1967年,Porstman采用经腹股沟动、静脉双途径插入特制的导管进行栓塞的方法,栓塞未闭的动脉导管,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功。同年, Baum和Nusbaum经导管灌注血管加压素治疗消化道出血取得成功,接着又开展了血管栓塞术治疗出血。
1968年,Newton用栓塞血管的方法治疗脊柱血管瘤获得满意效果。
1969年,Dotter首先提出了血管内支架的设想,并在犬实验研究中证实了血管内支架能够嵌入血管壁,保持血管腔通畅达两年半之久。由于20世纪70年代PTA的兴起,使内支架的研究受到冷落。直到14年后,PTA显示缺陷以后,血管内支架才得到重视和发展。
1969年, Sussman将胶原蛋白水解酶注入椎间盘内行化学髓核溶解术获得成功。
1974年,Grunzing发明了双腔带囊导管用以做腔内血管成形术,较之Dotter的同轴导管更先进。3年后他又用这种导管成功地为一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做了冠状动脉成形术。
1975年,Hijikata首先报道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其原理与传统开窗式椎间盘切除术相仿,均为切除椎间盘组织,降低椎间盘内压,达到减轻或解除神经根受压的目的。
1983年,Dotter 和Cragg分别报道了用镍钛合金丝制成热记忆合金内支架的实验结果,标志着内支架的系统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1984年,Mass报道了使用金属不锈钢圈制成的自扩式双螺旋形内支架。
1985年,Wright和Palmaz分别报道了用不锈钢丝制成的自扩式Z形内支架和由不锈钢丝编织成的球囊扩张式网状管形内支架,次年改进为一种超薄壁无缝钢管式内支架。
1985年,Onik设计了经皮自动椎间盘切割器,把套针最大管径改为2.5mm,明显减轻了对软组织、神经及血管的损伤,门诊患者也可以接受治疗。
1987年以后,Sigwart、Rousseau、Strecker和Robkin等相继报道了一些新的内支架。随着内支架材料、形态、投递技术的研究,其种类不断增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1988年,Richter等成功地实现了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shunt, TIPS)治疗严重门静脉高压的临床应用。
1991年,Parodi首次用直形内支架行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获得成功。
第二节 介入放射学几种重要工具的发展
今天,介入放射学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在1895年伦琴(图1-1)发现X线之前,介入放射学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这么说,伦琴的发现是今天介入放射学的起点。
介入放射学的基础器械数量不多,非常重要的几种工具包括:穿刺针、导管、导丝、对比(造影)剂,每一种工具发展到今天都经历了非常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在现代介入放射学发展史上,有三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一是1929年Forssmann博士(图1-2)第一次将导管置入人体的血管(他自己的静脉)并用X线片(图1-3)得到证实;二是1953年Seldinger博士(图1-4)发明了后来被命名为Seldinger技术的经皮动脉穿刺、钢丝引导插管的动脉造影法;三是1964年Dotter博士(图1-5)进行了首次经皮动脉狭窄的扩张。另外,更多的相对没那么重要的技术发明和革新导致了今天介入放射学的诞生。
介入放射学不是一个人发明的,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而且它一直在发展。
1964年Dotter进行了首次经皮动脉狭窄的扩张
要理解介入放射学的产生,我们必须考虑到:当时先驱者们所知道的常识,所得到的资金和物质资源都非常有限,而且当时的实验室非常简陋,发明者只按照他们的想象自己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实验设备。
介入放射学的发现从此改变了医生的行医方法,因此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这些都要归功于先驱者们抗击疾病的决心和忘我的工作。本节将展示先驱者们的艰苦探索过程。
一、 穿刺针和注射器的发展
注射器和穿刺针有非常多的相似甚至相同之处。其实,可以说注射器是一种类型的穿刺针;同样也可以说,穿刺针是一种类型的注射器。所以,讲穿刺针的诞生一定要从注射器谈起。
1.第一个静脉注射器1665年,牛津大学著名建筑学家和天文学家Christopher Wren发明了历史上第一支静脉注射器,当时人们认为外物只能通过口腔或直肠进入体内,但Wren却证实了外物也可以通过静脉进入体内。
Wren把一些硫氧化锑和氧化锑混合物注入一些健康犬的静脉内,另外再把一些阿片注入同类的另外几只犬的静脉内。注入硫氧化锑和氧化锑混合物的犬死亡,而注入阿片的犬则昏迷。
Johann Daniel Major是使静脉注射普遍使用于人类的推动者。1667年,他在他的拉丁语论文“Chirurgie Infusoria”中介绍了这种技术,他的装置是由一根银制针管连着一个可用手按压的囊袋组成。由于针管比较粗钝,所以在插入针管前必须在皮肤上先开个切口。Major的目的是通过注入物质进入血管从而使血液变稀,因为当时的科学家们认为血液会因为疾病而变稠。
2.现代皮下注射器现代皮下注射器的开创者Zophar Jayne于1841年取得专利权。这种装置(图1-6)和现在的注射器大小相仿。整个针管由金属制成,针头和针筒是连接在一起的,针头的尖端没有孔,而是在针头的体部有侧孔,可以选择性地射出液体。再加上活塞的利用,Jayne可以注射不同容积的液体。
第一个使用现代不锈钢注射器针头和针筒的是苏格兰物理学家Alexander Wood,他于1850介绍了他的装置,Wood最早应用针管给有神经痛的患者皮下注射吗啡以减轻疼痛,这种针管主要由玻璃制成,由一个圆锥形的金属针帽连接可拆开的针头。活塞有一个圆锥形顶端,刚好和推进帽相配。刚开始这种装置并无容积标示,但经过改进后这种装置加上了容积标示。
皮革圈在早期注射器里可充作针筒活塞垫圈。后来将这种不实用的材料换成了金属,这使活塞与针筒能更好地吻合,更利于无菌操作。根据记录,金属活塞式的针筒是在1906年由Dewitt和Herz提出的。
3.全玻璃式注射器全玻璃式注射器是1896年Karl Schneider在巴黎的Wulfing-Luer 工厂首创的。新型的注射器带有用于煮沸的盒子,这个真正意义上的无菌注射器有以下几个优点:①结构非常简单;②不会被各种酸、碱、氧化物损坏;③有绝对精确的刻度,保证注射量;④整个结构都是透明的,避免了误注入空气;⑤玻璃活塞保证注入液的绝对洁净。
4.经皮穿刺针最初的经皮穿刺针产生于瑞典,是由外套管、针管、针管中的针芯及一个填塞器组成。填塞器的直径和针管的直径一致。在美国,Becton-Dickinson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生产这种动脉穿刺针管,接着这家公司大量生产穿刺针管用于动脉直接压力监测。Becton-Dickinson公司也生产一种三合针,由针管、有确定长度的针芯及填塞器组成。针管及针芯一同插入,然后针芯拔出。填塞器则用于阻止血液流出。
因此,现代的无菌注射针管和针头都是产生于20世纪初。经皮穿刺针随后不久也出现了。但是玻璃活塞和针筒的制作,使针尖变锐利,杀菌等过程都非常昂贵和耗时。这些缺点刺激了注射器和穿刺针的包装、杀菌、一次性针头的改进,以及应用塑料来制作,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状况。
二、 导管的发展
导管(catheter)这一词语来自于希腊文katheter,意为流下,大家也许想当然地认为这最初起源于泌尿科,其实不然,第一个导管与灌肠有关。在古埃及时代,装灌肠剂的袋子通常是用动物的膀胱做成的,扎上针管(经常是金属管子),通过挤压袋子,物质从直肠中注入。但是,现代的导管基本上是从泌尿学导管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1.泌尿学导管的发展早在罗马时期,泌尿医师是用管子来导尿的,管子由银、黄铜、紫铜等做成,有适合男士、女士用的不同型号。有些管子有是点弯曲的,有些则有两个弯曲的弧度,许多不同的导管都有一定的韧性,但也有一定的硬度,以利于插入。
Murphy在他的著作《导管的历史》中报告了历史上的几种导管,一种是用蜡浸透的布条包着银管,就像是现在的电线,但插入之后,银管回抽,留下布导管在尿道里,但不幸的是,体温会融化石蜡,导管也就扁了。另一种设计是混合有螺旋式的银线,螺旋先用缝合的羊毛纸包起来,这种柔韧的导管可留在身体中几天,但当时并未广泛运用。
……
第一章 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及辐射防护
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发展史的标志性事件
第二节 介入放射学几种重要工具的发展
第三节 Seldinger技术和U形导管
第四节 从血管造影到介入治疗
第五节 中国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第六节 介入放射学从技术走向科学
第七节 介入放射学的放射防护

第二章 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放射学
第一节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
第二节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介入治疗
第三节 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第四节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第五节 静脉血管疾病的处理
第六节 经皮血栓栓塞切除术
第七节 腔静脉过滤器
第八节 血管疾病诊断的影像学进展

第三章 内支架技术
第一节 血管内支架研究进展
第二节 带膜血管内支架在治疗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第四章 主动脉疾病的介入处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动脉夹层
第三节 胸主动脉瘤
第四节 腹主动脉瘤

第五章 门静脉高压症的介入治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第三节 经门体侧支介入治疗胃静脉曲张
第四节 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技术
附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实践指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作用

第六章 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第七章 胆道介入治疗技术
第一节 经皮肝胆管造影术
第二节 经皮穿刺胆道引流术

第八章 胃肠道介入治疗技术
第一节 经皮胃造瘘术
第二节 胃肠道支架置入术

第九章 肝癌的介入治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第三节 经皮消融疗法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第四节 HCC的其他介入治疗方法
第五节 肝癌综合治疗中介入治疗手段的选择
第六节 胃癌肝转移的介入治疗

第十章 出血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第一节 大咯血的动脉栓塞治疗
第二节 消化道出血的介入诊断和治疗
第三节 盆腔大出血的介入治疗

第十一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
第一节 腰椎间盘突出的类型与病理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第三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
第四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电生理检查
第五节 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
第六节 腰椎间盘化学髓核溶解术
第七节 PLD和LDCN的术前术后护理

第十二章 介入放射学在妇产科中的应用
第一节 输卵管黏堵术
第二节 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和再通术
第三节 子宫肌瘤的动脉栓塞治疗
附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规范方案
第四节 子宫腺肌病的动脉栓塞治疗
第五节 妇产科大出血的介入治疗
第六节 妇科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
第七节 盆腔淤血综合征
第八节 子宫动脉栓塞中卵巢支的处理
第九节 子宫肌瘤栓塞与生育力
第十节 子宫肌瘤栓塞的动物模型制作
第十一节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在子宫瘢痕妊娠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 男性生殖系统介入放射学
第一节 精索静脉曲张的诊断和栓塞疗法
第二节 海绵体造影
第三节 勃起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及介入方法的应用
第四节 阴茎异常勃起的介入治疗
第五节 膀胱癌的介入治疗

第十四章 血管栓塞技术对脏器功能亢进的治疗
第一节 脾功能亢进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十五章 儿童腹部常见恶性实体瘤的介入治疗
第一节 我国儿童介入放射学的现状
第二节 儿科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
第三节 肾母细胞瘤
第四节 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
第五节 肝母细胞瘤

第十六章 骨骼、软组织的介入放射学
第一节 骨骼、软组织的介入性诊断
第二节 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第三节 肌骨系统病变的血管性介入治疗

第十七章 肝移植后并发症的介入影像诊疗
第一节 肝移植的应用解剖
第二节 肝移植的简介
第三节 胆道并发症的介入诊疗
第四节 血管并发症的介入诊疗

第十八章 神经介入治疗
第一节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诊疗
第二节 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诊疗
第三节 急性脑梗死的局部动脉溶栓治疗
第四节 急性脑血管闭塞的机械开通治疗
第五节 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第六节 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的腔内再通

第十九章 其他介入技术的进展
第一节 泪道介入治疗技术
第二节 实时三维穿刺导引技术
第三节 磁共振介入技术
《介入放射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版)》是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用书,是《介入放射学临床实践》(2004年出版)的第3版。《介入放射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版)》再版时对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和补充,从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各类疾病的介入治疗;既注重对学科热点问题的研究与探索,紧跟国际研究动态,又密切结合临床实践,介绍作者的临床经验。

上一个医学

下一个特种医学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