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截图

张喜奎伤寒临证九论 仲景学说 张喜奎 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师承学堂 伤寒论 六经实质论 学习伤寒学书籍截图

#电子书简介

张喜奎,当代著名伤寒临床家。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师承著名伤寒大家陈亦人、杜雨茂教授。临床善用仲景方药辨治疾病,疗效卓著,深受病家好评,对仲景学说有独到见解。长期从事经方辨治疑难病研究,临床擅长治疗肾脏病、心脑血管病、脾胃病等疑难杂病。著有《仲景临证传知录》(章回体《伤寒论》解析)、《慢性肾炎中西医防治》、《陈亦人医案医话》等著作。
二、来自临床的疑惑
如上所述,在太阳病属性的认识上,皆认为系风寒(外邪)袭表而致营卫失和的体表病变,其治疗方法,当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原则,汗法当是正施,即根据太阳病的分类,表实者以麻黄汤,表虚者以桂枝汤,表郁轻证以桂麻各半汤,温病当辛凉解表等,此无疑具有正确的一面。临床上恰当运用汗法,对确系外邪袭表之表证,每有立竿见影之效。然而,亦非尽然,很多类疾病完全具备了太阳提纲之脉证,然而却汗之不效,甚或愈治愈烈者亦不鲜见,笔者曾有深刻体会。
如1992年夏笔者返里,曾遇一壮年女性,平素健康,数日前发病,头痛,发热,恶寒,脉浮,周身骨节疼痛,右上腹不适,纳食减少,偶有恶心。曾自服“解热镇痛”药不效,在当时医院亦按“感冒”治疗乏效,而来求诊。察其别无阳性发现,即以太阳病处之,投以发散之剂,患者服后周身汗出,诸症暂缓,旋即又作,连服3剂后,诸症依然。再次来诊,观其寒热头痛如故,自云近日右上腹痛明显,查之胆囊压痛明显,疑有胆囊病变,即嘱其作B超检查,诊为“胆石症,胆管不完全阻塞”。始知病在于里,属杂病范畴,即投以清热利湿、排石止痛之剂,连服10余剂,诸症始退。
又如曾治李某少女,14岁。患者自诉数月前即“感冒”,头痛,发热,恶寒,周身痛,鼻塞,10余日始罢,此后曾反复2次,病除时间延长,每次约10~20天。此次于3天前开始,初有微热,渐次增剧,恶寒,周身不适,时常汗出,观其面黄体瘦,脉浮,余可。当系太阳中风证,即投以桂枝汤化裁,数剂后病情依然。反复思量,未有所获,猛思14岁少女,当是月经来潮之时,即予询问,答日,未,但觉少腹部不适,有胀感。即问是否每次“感冒”均有?日,是。当即令其做妇科检查,其母闻之骇然,面有愠色。笔者忙予解释,勉强就诊,经查果系经血不能外排之故,径施手术,病情霍然,后未再作。
再如1988年夏,笔者暑期回乡休假,曾治同学刘某之子,2岁,发热、恶寒近年,曾赴北京、郑州及地、市、县、乡各医院就诊,中西药物迭进,病情未见好转,视其所用中药处方,厚达数十页,大多系解表剂,间有清热、滋阴、活血、补气,甚或有清退虚热之剂,据云服后均不见效,西医未能确诊。查体温38.2℃。虽夏日炎炎,依然要求穿衣,周身毛肌紧缩,形体消瘦,自述周身疼痛,脉数,指纹红紫。初看极似太阳病,而服过之后,解表剂悉备,毫无效验,当知非表。观其舌苔,厚干,中稍红,舌质红,腹部灼热,手足微汗,即问其大便情况,据云因饮食偏少,大便数日1次,量少而干,难行。即思患儿诸方均已服尽,未见有通便者,是否为食积?未敢一定,即试处调胃承气加连翘、竹叶,当即取来,轻煎,令其少服,约1小时顷,患儿便意已频,但难以排出,嘱其再进,约半小时,患儿排出大便许多,初硬如石,色黑,后溏。便后热势渐退,即主动进食。再进上方1剂,寒热俱消,后未再作。
类似之例,比比皆是,恐医者均有同感。此种太阳病,汗之不效,不汗而又与传统认识难以吻合,似有违医理。一遇是证,皆认表证,多思自己辨证不准、用药有差,很少疑及理解有误。也正是这种传统认识的偏差,很易使人怀疑仲景著作的可信度。此即是近时所谓“古方不治今病“的根源所在。
三、太阳病非尽外感,亦有杂病
分析传统认识的观点,得出太阳病为外感表证的基础在于“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和“太阳为六经藩篱”,从而推论出太阳病必定是外邪侵袭,自外而受的结论。这种推论的逻辑错误在于仅仅注意了“外”之一面,而忽视了“里”,即里邪内结,发散于外,同样可以影响于表,导致太阳经脉、脏腑受病,功能失常,从而发为太阳病。外感、内伤皆可致太阳病的结论,更符合中医关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气血相互影响,一因可以多果,一果可以多因,同一种病机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而同一种临床征象可以有不同病机的理论。
……
六经实质论
纵论
“六经”立意高远 内有八纲存焉
——也谈《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医”“易”本就相通探之源流可循
——浅谈《周易》六位概念与《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
“六经”统辖万病 肾病不离其宗
——浅论肾脏疾病与六经辨证
“六经”运用广博小示一例贻笑
——运用六经辨治肾脏疾病经验简说
太阳
太阳非皆表证里证昭然若揭
-一一《伤寒论》太阳病里证论
太阳岂尽外感 杂病比比皆是
——试论《伤寒论》太阳病的杂病属性
太阳中风有热 原著临床可证
——试论《伤寒论》太阳中风的阳热属性
太阳征象辨微理论临床有益
——也谈《伤寒论》35条中“发热”“恶风”二症
阳明
阳明燥实固多 实寒之证当析
——阳明寒证浅说
少阳
少阳不等柴胡 半表半里误人
——《伤寒论》少阳病求正
太阴
太阴脾阴虚弱 迥异阳虚寒湿
——张仲景脾阴虚辨治观初探
少阴
少阴虚证共知真虚真实应详
——少阴三急下证辨析
厥阴
肝虚阴证居多 阳虚更有特征
——张仲景肝阳虚辨治观
乌梅丸主症何仲景意提纲证
——试论乌梅丸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传变中介论
“传”“变”永恒深远 内在规律可究
——论《伤寒论》之中介证

举变达常论
知常达变通则 举变达常意奥
——论《伤寒论》之举变达常法
常证虽定医律变证更显疑难
——《伤寒论》变证意义探析

证候游离论
“证”与“候”不统一 “法”和“方”有间距
——从《伤寒论》谈“证”“候”“法”“方”游离性
“异证同治”需确 “同证异治”应晓
——试从《伤寒论》谈异证同治与同证异治

阴性症状论
阳性症状常识 阴性症状点睛
——从《伤寒论》论阴性症状的作用

南阳方言论
论中熟常饮食言来一笑博雅
——《伤寒论》中“白饮”“索饼”考释
仲师故里南阳 家乡方言难免
——《伤寒杂病论》南阳方言释要

缓急先后论
病有复杂多变治有腹案在胸
——《伤寒论》表里缓急辨治举要

临证拓展论
古今病虽有间 先贤经验可鉴
——“阴阳易”与艾滋病
疾病隐现无常 法却千古不变
一一论太阳伤寒与“非典”
详辨原著技法启迪目今思路
——《伤寒论》厥证辨治观探析
经方相去虽远 临证即在眼前
——试论桃核承气汤证与慢性肾衰

原著考究论
斗胆质疑姜春华
辨章学术是本师前献得为要
——也谈《伤寒论》第43、第87、第89条
敢对教材相商榷
多读勤思善究 临证总结创新
——《伤寒论》若干问题求正
汉时三部诊脉今日寸口独取
——《伤寒论》“阴”“阳”脉辨析
秘传大论致歧纷杂名目归真
——敦煌张仲景《五脏论》残卷刍议
“伤寒”原本大患孙氏编著伟功
——浅谈《内经》至《千金方》的伤寒学说
江南所秘岂一略示一方消解
——森枳园关于通脉四逆汤方药的考证:江南诸师秘仲
参考文献
《中医师承学堂:张喜奎伤寒临证九论》为当代伤寒临床家张喜奎教授的力作,分为九个论点:六经实质论、传变中介论、举变达常论、证候游离论、阴性症状论、南阳方言论、缓急先后论、临证拓展论、原著考究论。
张喜奎教授对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研究,有诸多让人耳目一新、独辟蹊径的论点,比如:太阳非皆表证,里证昭然若揭;阳明燥实固多,实寒之证当析;少阳不等柴胡,半表半里误人;太阴脾阴虚弱,迥异阳虚寒湿;少阴虚证共知,真虚真实应详;肝虚阴证居多,阳虚更有特征。对于六经病的传变,张喜奎教授提出了“传变中介论”,细致完整地推演了六经病之“临床传变动态全景图”。
http://img10.360buyimg.com/bookDetail/jfs/t262/160/535675438/222816/8aa74462/53ed58d2N382eeacb.jpg

上一个医学

下一个中国医学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