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截图 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截图 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截图 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截图

#电子书简介

庞国明,男,主任医师,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2004年获河南省劳模称号,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获全国中医院优秀院长称号,2008年获全国医院优秀院长称号。先后发表学术与管理论文10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136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2009年获河南省首批名中医称号。
《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三、促进药物经皮肤吸收
药物经皮肤吸收在中医外治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举凡敷、贴、熨、搽、擦、洗浴、粉扑等法,皆是药物通过皮肤的吸收而发挥治疗作用。吴尚先认为:“人身八万四千毫孔,皆气之所由出入,非仅口鼻之谓。”吴氏所言,道出了中医外治法药物经皮肤吸收的理论根据和实践验证。药物经皮肤吸收的途径有三:即角质层、毛囊皮脂腺、汗管口。由于作为皮肤附属器的毛囊皮脂腺及汗管口的表面积仅占皮表面积的1%,所以角质层就成为药物经皮吸收的重要途径。角质层就是皮肤表面的一个完整的半通透膜,又是一种限制扩散作用的障碍(因皮肤的屏障功能几乎全在角质层)。因此,如何增大皮肤的通透性,提高药物的经皮透人率,是使其更好地发挥药效的关键。从现有中医外治法的资料分析,增大皮肤通透性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增加用药部位皮肤的温度
凡中医外治法之热熨法,如用白芥子、生川草乌、制乳没、独活等,共研细末,以醋炒热,布包热熨患处治疗腹痛等,皆可增加用药部位的温度,还到提高疗效的目的。据西医学研究表明,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皮肤的吸收能力增强。这主要是由于温度升高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已透人到组织内的药物扩散速度也加快,药物被不断地渗透到血液循环中的缘故。
2.选择适当的用药部位
人体的皮肤由于角质层的厚度、毛囊密度等不同,其药物的透过率也有差异。中医外治法较常选用的用药部位为脐部,称为脐疗。脐是胎儿血液供应、营养输送的唯一通路,也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与全身结构比较,其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于穿透吸收。脐疗被吴尚先誉为治疗中焦之病的第一捷法,并记载“治黄疸用百部根放脐上,酒和糯米饭盖之,以口中有酒气为度;用干姜、白芥子敷脐者,以口辣去之”。说明药物经脐部的穿透力还是很强的。
3.选择特定的药物造成表皮的轻度损伤
中医的发泡疗法,即是选用具有一定发泡作用的药物如斑蝥、白芥子、赤皮蒜等,造成表皮的轻度破损(引赤或发泡),并配合相应的药物局部贴敷而发挥治疗作用。如用白芥子、炒玄胡、甘遂、肉桂、淡附片等药物贴敷治疗寒性泄泻等。皮肤损伤时,破坏了角质层的屏障作用,使其通透性大大增加。
4.赋形剂及皮肤渗透促进剂的应用
赋形剂及皮肤渗透促进剂在中医外治法中具有重要作用。单纯的药物外用渗透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加入赋形剂及皮肤渗透促进剂后,能促使药物加速透过皮肤屏障。常用的赋形剂有动植物油、蜂蜜、酒、醋等。动植物油具有良好的涂展性和穿透性,蜂蜜具有“天然的吸附剂”之称;醋能软坚散结,祛疾止痛;酒能活血散结,宣通经络,二者外用,可使人体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均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
四、精究剂型作用特点,合理选用外治剂型
中药外治剂型繁多,除传统的丸、散、膏、丹等外,近年来又开发出了气雾剂、灌肠剂、膜剂、乳剂、熨剂、注射剂等。各类剂型由于制法不同,作用特点各异。因而临床使用时必须合理选用,才能充分发挥剂型的疗效特点。如对虚寒性胃痛和腹痛,则宜用热熨剂或艾灸法以温经止痛;对慢性消化功能障碍、内脏功能减退等则宜肚兜剂或脐疗剂长期用之,缓图其效。再如配剂,由于酒精涂在皮肤上容易挥发,溶于酒精内的药物不易渗透到深部肌肉组织,故只适用于治疗皮肤体表疾患;又由于酒精有刺激性,故凡溃破后的疮疡及皮肤糜烂者均不宜用。
……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脾胃病外治法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脾胃病的常用外治法
第三节 外治法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提高临床疗效的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脾胃病应用外治法注意事项

第二章 临床应用
第一节 食管炎
第二节 食管癌
第三节 呃逆
第四节 急性胃炎
第五节 慢性胃炎
第六节 胃、十二指肠溃疡
第七节 胃癌
第八节 上消化道出血
第九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十节 胃下垂
第十一节 呕吐
第十二节 腹胀
第十三节 厌食症
第十四节 肠易激综合征
第十五节 溃疡性结肠炎
第十六节 克罗恩病
第十七节 急性肠炎
第十八节 慢性肠炎
第十九节 便秘
第二十节 不完全性肠梗阻
第二十一节 阑尾炎
第二十二节 结肠癌、直肠癌
第二十三节 病毒性胃肠炎
第二十四节 肠道寄生虫病
第二十五节 幽门螺杆菌感染
第二十六节 痢疾(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第二十七节 霍乱
第二十八节 急性胰腺炎
第二十九节 慢性胰腺炎
第三十节 胰腺癌
第三十一节 腹膜炎
第三十二节 腹腔脓肿
第三十三节 腹膜恶性间皮瘤
第三十四节 肠系膜原发性肿瘤

《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搜集了近几十年来脾胃病中医外治方法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和近年来的新研究发展编撰而成。
《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分为概论和临床应用两部分。概论部分概述了脾胃病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历程、脾胃病常用外治法、中医外治法作用机制、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提升中医外治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疗效。临床应用部分详论三十四种脾胃疾病,实用性强的中医外治法,特别是每种疾病都有中医外治法的综合评案,是《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的亮点之一。
《脾胃病中医特色外治372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内容系统全面,荟萃了当今脾胃病中常见病临床外治方法,对从事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的临床医师、教师及科研工作者有较高的指导作用。

上一个医学

下一个中国医学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