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视域中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一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文集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两岸视域中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一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文集截图

#电子书简介

三、台湾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一)富有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海洋性格中原文化传播福建后,并没有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而是在一个面向海洋的环境中,逐步形成一种甘冒风险、向外开拓的品格。福建移民为了生计不畏风急浪高、不怕艰难风险,冲破重重阻碍,东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去开拓发展。台湾海峡风急浪高,特别是从澎湖到台湾本岛的一段海域,海水特别湍急,古称黑水沟,不知吞没了多少木船和移民。同时,清初又严禁渡台,给移民带来更大的困难,但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冒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一时偷渡之事层出不穷,结果是“禁者自禁,渡者自渡,究未能绝也”。大批移民到达台湾以后面临的困难更多,当时的台湾除台南一隅经过郑氏政权的开发外,大部分地方还是野兽出没、瘴气流行的荒野之地。康熙三十六年(1697)郁永河要去台湾北部采硫时,有人对他说:“君不闻鸡笼淡水水土之恶乎!人至即病,病辄死。凡隶役闻鸡笼、淡水之遣,皆欷欺悲叹,如使绝域。”后来当他到达台湾,亲临其境时,台南以北地方确实十分荒凉,“平原一望,固非茂草,劲者覆顶,弱者蔽肩,车驰其中,如在地底,草梢割面破项,蚊蚋苍蝇吮咂肌体,如饥鹰饿虎,扑逐不去”。夜晚住宿的地方,“四面风入如射,卧恒见天,青草上榻,旋拨旋生,雨至,室中如洪流”。特别是夜深人静之时,“夜半猿啼,如鬼哭声,一灯荧荧,与鬼病垂危者联榻共处”,郁永河不得不感叹道:“柳子厚云‘播州非人所居’,令子厚知有此境,视播州为天上矣。”由此可见,当时的台湾中北部是多么的荒凉啊。面对这种杂草丛生、蚊虫飞舞、野兽出没的恶劣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到达台湾的移民毫不退缩,他们与当地少数民族一起,披荆斩棘,历尽艰辛,发扬坚忍、刚毅、拼搏的精神,战胜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荒地变良田,把台湾建设成美丽富饶的宝岛,怪不得目赌这种变化的蓝鼎元十分惊讶地说:“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过此再四五十年,连内山山后野番不到之境,皆将为良田美宅。”在与大自然恶劣环境的斗争中,台湾移民形成一种敢冒风险、不畏艰苦、开拓进取的文化品质,台湾岛内广泛流传的《爱拼就会赢》民歌就是这种喜爱打拼的海洋性格的最好写照。……
两岸文化发展的共同使命——在第一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上的致辞黄文涛“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 王耀华传统与时代精神 南帆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共同的遗产 田青中国文化的悠久性与和平性 高柏园重建中华文化价值的主体性 王晓波闽台文化的当代意义 陈支平民俗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发展 刘登翰台湾地域文化与大陆主体文化的渊源关系及其特征 林仁川中华文化如何透过数字典藏与出版应用传承发展 谢颙丞 李怡晔发扬时代新义的中华传统文化 彭立忠天下观与两岸统合 谢大宁海峡两岸语缘关系研究 李如龙海峡两岸共同抵御外敌的优良传统 朱双一两岸戏曲在今日因应之道 曾永义剧种与族群:日据时期台湾歌仔戏的文化身份 傅谨两岸影视文化发展:都市文明想象与青年观影文化互动 丁亚平闽台民间信俗的文化内涵与现代价值 林国平全球化时代传统艺术场域媒介的现代转型——来自台湾与大陆的经验比较 谭华孚从非遗观点论闽台的传统文化——以福建台湾南管与南音为核心之考察 吕锤宽从闽台民间美术的传衍看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互动 李豫闽传统与当代艺术的交响——以个人漆画创作为例 李锡奇中和之美·写意·线的艺术——海峡两岸传统艺术的三维特征 郭小利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与两岸文化产业的合作、发展 胡惠林两岸文化产业创意化之国际竞争力分析 陈清河中华文化符号的时尚化传播 管宁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议题与策略 林炎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评析 张玉汉“非遗”三世小议——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郑长铃从两岸文资法制议题谈文化教育之重要 殷童娟“自跨域”与“他跨域”:中国书法现代性的台湾经验 王毅霖多元文化接触下的区域内词语互借——以台湾诸语言互动为例 董忠司台湾高屏地区客家话的语言文化现象张屏生 吕茗芬传统思想资源与当代台湾知识界的“悦纳异己”论述 刘小新白先勇“纽约客”系列小说中的认同问题探析 朱立立从诗集《北京铭》看江文也 李诠林 张晓婉“台派”诗钟探论 黄乃江海洋文化对台湾社会的塑性 董致麟“和”与现代公共关系林宛婷认同的播散与塑形:清代的闽台儒学关系 陈舒劫后记
《两岸视域中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一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文集》“海峡两岸文化发论坛”以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增进两岸文化共识、促进两岸文化发展为宗旨,致力于打造两岸人文思想的对话平台、文化交流政策的研讨平台、文化发展研究的学术平台、文化艺术教育的交流平台,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夯实文化基础。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定位,也是一个高水准的努力方向。与会学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各自领域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共同汲取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共同应对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文化竞争和挑战,携手促进两岸文化发展,为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筑牢精神支撑,注入文化活力,在共同迈向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让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http://img10.360buyimg.com/bookDetail/jfs/t172/3/1907817983/150640/256febd2/53bf468cNbc6b1336.jpg
后记由福建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福建社会科学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于2013年8月5、6日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台北、福州、厦门等地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在为期两天的与会研讨中,各位专家学者就“两岸视域下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就海峡两岸共有的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涵义,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的特征,多视角的海峡两岸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在两岸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如何赋予它们以新的时代特征,如何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续写中华文化发展新篇章等问题,发表了诸多卓见,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了保存本次论坛的研讨成果,我们特将本次研讨会的发言稿和论文编辑成册出版,以飨读者。期待着对这些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编者2013年10月27日

上一个社会科学

下一个社会调查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