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费孝通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正版图书]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费孝通

社会科学 人口学

  • ISBN:9787301037249
  • 作者:费孝通
  • 印次:28
  • 字数:285000
  • 开本:32开
  • 版次: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38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1998-05-01
  • 印刷时间:2021-08-01
  • 中图法分类号:C912.4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正版图书]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费孝通截图 [正版图书]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费孝通截图 [正版图书]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费孝通截图

#电子书简介

基本信息

  • 商品名:[正版图书]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费孝通
  • ISBN:9787301037249
  • 定价:38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费孝通

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1998-05-01
  • 印刷时间:2021-08-01
  • 版次:1
  • 印次:28
  • 包装:平装
  • 开本:32开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38
  • 字数:285000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一生致力于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在其代表性著作《乡土中国》和《生育制度》中,他以深厚扎实的理论素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乡土中国”的画卷。

目录

乡土中国
重刊序言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派与汇(代序)潘光旦
生育制度
□□章 □□绵续的保障
第二章 双系抚育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第四章 内婚和外婚
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第七章 居处的聚散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第十章 社会性的断乳
第十一章 社会继替
第十二章 世代参差
第十三章 单系偏重
第十四章 以多继少
第十五章 续绝
第十六章 亲属扩展

附录
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费孝通

精彩书摘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费孝通》: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土地”这□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喝。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下去,不太有□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的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命运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乡下□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合。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005),1910年11月□日生于江苏省吴江县。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一燕京大学社会学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央□□学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1981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赫胥黎(Huxley)奖章。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不列颠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福冈获亚洲文化大奖。主要作品有《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重建》《皇权与绅权》《行行重行行》等,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精彩书评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

上一个社会科学

下一个人口学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