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修订版) 张文江 著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修订版) 张文江 著

文化 文化研究

  • ISBN:9787532174058
  • 包装:精装
  • 开本:32开
  • 版次:1
  • 用纸:轻型纸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1-01
  • 作者: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修订版) 张文江 著截图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修订版) 张文江 著截图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修订版) 张文江 著截图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修订版) 张文江 著截图

#电子书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写作二十年的文集,是我从事文字工作的记录, 或许更确切地说,是我不努力工作的记录。二十年走过的路, 歪歪斜斜,留下的脚印,稀少而凌乱。书名取“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然而“此中人”究竟相应了呢?还是没有相应呢?中西古典学术的内涵,既深且广,难以言尽,而此书中的文章,早已不足道。可是,此书虽然还不是我想说的话,但毕竟有我想说的话,这也许是本书可以留存的一个理由。然而, 善读书者实在不必读此书,而不善读书者读此书又无益,因此,此书在理论上是不应该有读者的。

编辑文集最初是出于张新颖和刘志荣两位先生的促动,黄德海先生和綦小芹小姐协助整理了部分文稿。文集收入了和裘小龙、陆灏两位先生合写的三篇“武侠小说三人谈”,可见我们当年的意气风发,也是我们友谊的见证。犹忆一九八六年“王国维”一文初成时,陈思和先生为此稿的出版多方奔走,事虽未成,而情谊感天。今忽忽已二十年,而此情此景,如在目前。

张文江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是我早年的文集,2006年7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所收的文字,开始于1986年(有一篇写于1985年),结束于2003年,起迄大体相当于我生命中的一个阶段。

此书是我学习写作的记录,它们标志着我所走过的路,包括不少走错的路。我曾经想,青年人是否有可能选读一些,比如说大学一二年级(或者重点高中)的爱好者?结论是否定的,应该推荐更好的作品。此书之后,我有些缓慢的进步,依然不足以称道。

有一件事情,或许值得提起。2007年11月,《金庸武侠小说三人谈》作者之一,裘小龙先生在香港和金庸先生相遇,行囊中带有此书。《三人谈》是内地较早评论金庸的文章,承金庸先生在页边题字,有所奖掖。我能理解这是前辈谦抑自持的礼节,但对年轻时当过“金迷”的人来说,还是令人高兴的。

张文江

2016年6月12日


作者简介

张文江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先秦文献源流,古代经典解释。主要著作:《钱钟书传》、《管锥编读解》、《古典学术讲要》、《〈庄子〉内七篇析义》、《〈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外一篇)》、《潘雨廷先生谈话录》(记述)、《探索中华学术》。点校《学易笔谈•读易杂识》,整理《潘雨廷著作集》13册19种。


目录

曾国藩的学术和人生
附:徐光启译《几何原本》的几篇序、跋
王国维的学术和人生
引子:二十六岁以前(1877—1901)
一、哲学与文学(1902—1907)
二、文学与史学(1908—1915)
三、史学(1916—1927)
主要参考文献
附: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中国地理大势分析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桃花源记》解释
附:《桃花源记》原文
中西象棋异同论
《石头记》与《红楼梦》
《薄伽梵歌》引介

记亡友胡河清先生
关于《安提戈涅》
读《自题小像》
鲁迅早年的七篇作品和思想趋向的两次变化
《呐喊》《彷徨》的结构分析
《故事新编》的象数文化结构
论《坟》和鲁迅作品的格局
《鲁迅全集》的三次编纂及其意义
一、第一次编纂(1938年版)
二、第二次编纂(1958年版)
三、第三次编纂(1981年版)
结语


金庸武侠小说三人谈
古龙武侠小说三人谈
梁羽生武侠小说三人谈
金庸武学说
《说文解字》析义
《说文解字》析义(续一)
《说文解字》析义(续二)
一、譬喻,比喻,metaphor的字源意义
二、《易》之五断辞解
三、爱的三种写法
《徐梵澄集》读后
《玻璃球游戏》感言
后记
又记


精彩书摘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

——《桃花源记》解释

《桃花源记》本文约四百余字,中心是“桃花源”,后来成为理想世界的代称。如果从解释学角度重读此一名篇,深味其文本结构中的意义,可形成一种全面的隐喻读法。其中通往桃花源的两条路——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具有突出的象征意义。

渔人之路是一条通路。试读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首先应注意渔人的三次前行:“缘溪行”,“复前行”,“复行数十步”。没有最初的“缘溪行”,将不会发现桃花林。没有后来的“复前行”,将不会发现桃花源。没有最后的“复行数十步”, 将不会进入桃花源。行行复行行,包含着渔人一路的精进。

其次应注意渔人途中经历的三种心理现象:“忘路之远近”、“甚异之”、“豁然开朗”。前二种分别表现渔人的纯朴质直和凿破天真时的惊奇之感,后一种是久久寻找后的顿悟。“忘路之远近”极要,精神由此凝聚,而能不能舍弃一切功利计较,正是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的根本区别。途中人“忘路之远近”与目的地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忘空间,一忘时间,存在思想上的相应。渔人之路最终能通往桃花源,这是潜在的基础。

再次应注意渔人之路上的两处坐标:桃花林和山口。从发现桃花开始,由见花而上升为见树,由见树而上升为见林,初步所得的整体就是第一处坐标:桃花林。桃花林景象虽美,却不可止步于此,知林而不知源,终属半途而废,“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正见其中的消息。桃花、桃树、桃林,既为路途必经之景,同时又为到家之障。只有将花、树、林由得而舍, 由逐步舍弃到全部舍弃,乃至最后“舍船”,才可到达第二处坐标:山口。山口“初极狭,才通人”,正是进入桃花源前的艰难境地,所谓“黎明前的黑暗”,坚持走完最后的数十步,终于“豁然开朗”而到达目的地——“桃花源”。渔人之路上的两处坐标,通过前者仅为小成,通过后者方为大成。

问津者之路是一条塞路。试读原文:

此中人语云:“不足与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

渔人既出桃花源,沿途“处处志之”,则渔人之路化为问津者之路。渔人之路上的天真和天机,为问津者之路的“诣太守,说如此”和“处处志之”所窒塞。“忘路之远近”而行,每一次前行伴随着一次新的发现;“处处志之”而行,触目都是人为的记号,成为处处相隔的障碍。桃花源的中心景象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既有时间的变化,则此路已非彼路,彼人已非此人,渔人一旦走出桃花源,原路早已山高水复。执“处处志之”而行, 渔人已不可走通,何况问津者。然而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实质上是同一条路,渔人如走不通,即成问津者;问津者如能走通,即成渔人。问津者一旦拆除“处处志之”的误导,抬眼复见自然变迁中的桃花林和山口,则问津者之路又可化为渔人之路。陶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津者当观此向上一着的指引。

在渔人和问津者之上,更有已处于桃花源中的“此中人”。“此中人”怡然自乐,其“不足与外人道也”的态度,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象。渔人、问津者若能与“此中人”相通,或者无需更觅进入桃花源之路,低头饮泉水一滴,已可尝知源头活水的滋味。

一九八七年二月

上一个文化

下一个文化研究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