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型学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语言类型学

法律 法律普及读物

  • ISBN:9787547513361
  • 作者:刘丹青 讲授;曹瑞炯 整理
  • 包装:平装
  • 版次:1
  • 出版社:中西书局
  • 出版时间:2017-12-01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语言类型学截图

#电子书简介

基本信息

书名:语言类型学

定价:68.00元

作者:刘丹青 讲授;曹瑞炯 整理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47513361

字数:324千字

页码:3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语言学的研究既要注意到同一语言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演变,也要注意到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结构与功能差异,以这种更广阔的研究视野为背景,强调跨语言验证的语言类型学得以逐步形成。语言类型学是在跨语言考察基础上,总结人类语言的共性和类型差异,对于每一类进入语言库藏的范畴,类型学都可以在不同种类语言的对比中,研究这些范畴与其他类型特征可能存在的蕴含或和谐关系。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语言类型学形成的历史和逻辑过程。通过与形式学派、功能学派和认知学派的对比,介绍了语言类型学产生的现代语言学背景,说明了语言类型学派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通过系统梳理早期类型派学者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对Greenberg的经典类型学研究文献的精讲,阐释了语言类型学早期的主要思想和成果;通过对后续主要类型派学者研究课题的介绍以及他们之间承转关系的讲解,阐释了语言类型学逐步发展并成为独立学派的进程。在共时维度,本书通过准确而具体地案例,把西方语言学家的类型学理论与不同语言实际结合分析,清晰地描述了语言类型学的核心课题和主要贡献。阐释了语言类型学所涉及的语言现象的等级序列、语序模型及其原则、语序共性等问题,并系统介绍了语言库藏类型学的内涵、创立背景及主要课题。在很后一部分,本书开创性地提出,建立语言类型学的分支——库藏类型学。

目录


讲当代语言学背景下的语言类型学1
1.1类型学是语言学的分支还是流派?2
1.2三大学派的关系9
1.2.1形式学派10
1.2.2功能学派12
1.2.3类型学派15
1.3三大研究范式19
1.3.1三大范式方法上的各自特点:Test,Text,Attest19
1.3.2三个学派在具体研究方面的主要差别26
1.3.3如何用三种方法研究同类课题52
1.3.4略说认知学派62
第二讲语言类型学的方基础(上)65
2.1类型学形成发展史简述66
2.2Greenberg的语序类型学85
2.2.1蕴涵性共性与四分表85
2.2.2蕴涵、衍推与优势语序的发现108
2.3语序类型学的发展121
2.3.1Dryer对和谐性模型的发展121
2.3.2Hawkins的无例外语序共性和基于量化的跨类语序和谐性129
2.3.3蕴涵共性和倾向性共性133
第三讲Greenberg《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共性》精讲139
3.1基本语序145
3.2句法部分158
3.3形态部分178
第四讲语言类型学的方基础(下)191
4.1蕴涵性共性的延伸:语言现象的等级序列192
4.2用原则表示的语言共性210
4.2.1语序模型的基本观念210
4.2.2一般原则216
4.2.3特定原则230
4.3语序共性的解释239
4.3.1语言共性的解释问题239
4.3.2语序共性解释举例246
4.4余论267
第五讲语言库藏类型学271
5.1语言库藏273
5.2库藏类型学及其创立的背景276
5.2.1创立背景276
5.2.2核心功能、扩张功能、边缘功能283
5.3库藏类型学的主要课题287
5.3.1形态库藏类型学287
5.3.2词类库藏类型学:量词个案288
5.3.3句法结构库藏类型学:并列/连动结构个案293
5.3.4从语义、语用角度看库藏类型学297
5.4小结300
附录303
附录327
附录329
附录330
参考文献336

作者介绍


刘丹青,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长,《中国语文》杂志副主编。从事汉语语法和方言研究30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类型学、语法学和方言学,以语法为主,兼及语音、词汇语义、文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对象涉及古今汉语,吴、江淮、徽、粤等几大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及外国语。其学术视野从跨方言语法比较拓展到类型学视角的跨语言、跨时代研究,是较早开拓汉语方言语法领域的学者之一,是语言类型学在中国普及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提出了“语法研究的语音平面”、“语用优先”、“唯补词”、“无标化”、“语言库藏类型学”、“显赫范畴”、“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等语言学新概念。2013年出版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和2007年出版的《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分获第八届、第六届社科学院很好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文摘


序言


上一个法律

下一个法律普及读物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