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风云际会(始于1840年的德国在华形象)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中德风云际会(始于1840年的德国在华形象)

政治/军事 世界政治

  • ISBN:9787208117846
  • 作者:胡凯
  • 印次:1
  • 开本:16
  • 版次:1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出版时间:2013-12-01
  • 印刷时间:2013-12-01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中德风云际会(始于1840年的德国在华形象)截图

#电子书简介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中德风云际会(始于1840年的德国在华形象)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时间:2013-12-01
作者:胡凯 开本:16开 印刷时间: 2013-12-01
定价: 30 页数:213 印次:1
ISBN号:9787208117846商品类型:图书版次:1

编辑推荐语

胡凯编*的这本《中德风云际会(始于1840年的德国在华形象)》择定近代德国在华形象为切入点考察近代中德关系,着眼于总结我国认识德国及处理中德关系的历史经验。该书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再现近代德国在华形象及其演变轨迹;比较中国人对德国的认识及后者的自我设计,并对德国在华形象的构建做出原因分析;考察近代德国在华形象对中国处理中德关系的指导作用,对其进行价值评判,并动态地分析近代德国在华形象与中德关系的相互影响。

内容提要

胡凯编*的这本《中德风云际会(始于1840年的 德国在华形象)》以德国在华形象发生研究 为题,系统地分析自1840年起至辛亥革命前夜德国在 华形象的生成与发展。《中德风云际会(始于1840年 的德国在华形象)》 的主旨不仅在于勾勒德国在华形象的发展轨迹,*在 于通过对诸多影响德国在华 形象生成的因素——如晚清时期中国人的认识习惯、 认识水平、价值观、世界观 以及德国对自身形象的自我设计等——的研究分析其 成因,并通过溯源式的解读,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为现当代德国形象及中德关系研究 提供有价值的资料讯息。

作者简介

胡凯,199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德国史和中德关系史研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王韬<普法战纪>中的普鲁士形象》、《略论清末宪政改革对德国模板的取舍》等学术论文十余篇,独立及合作完成译*多部。

目录

序言\1
绪论\1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1
1.形象与形象学\1
2.国家形象\2
3.国家形象生成机制及构建过程的主要环节\3
二、研究课题的选择及研究意义\5
三、关于本书的研究对象\9
1.对认识对象的界定\10
2.对德国形象构建主体的区分\10
四、研究方法和材料的选择\11
**章 雾里看花——1871年前的德意志在华形象\15
一、中普建交之前中国人对德意志的认识\15
1.缘起——中德之间的早期往来\15
2.记载中国人早期对德认识成果的*作\22
二、“普鲁士通商案”和官方的德意志在华形象的构建\27
1.清政府对交涉对手的认识基础\28
2.不佳的**印象及清政府对德意志的*初定位\35
3.谈判的波折及普鲁士形象的恶化\38
三、洋务新政的实施与德意志在华形象的发展\44
1.洋务新政对中国对外认识机制的整体影响\44
2.实地考察及德意志在华形象的发展\50
3.中奥通商换约\55
第二章 中德关系的黄金时代和德国在华形象的发展\59
一、从《普法战纪》到《五述奇》——德国研究专*的相继问世\59
1.《普法战纪》对普鲁士胜利原因的分析\60
2.《普法战纪》对德国在华形象的影响与改变\66
3.对德研究成果的相继出现\69
二、“以德为师”的中国军事近代化\75
1.中德之间的军火贸易\75
2.中国近代海军中的“德国品牌”\78
3.军事领域的人员交流\82
4.对德国军事体制的深入学习\87
5.对清政府在军事上“以德为师”的原因分析\91
三、德国在清政府外交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95
1.德国在历次中外纠纷中所扮演的角色\95
2.李鸿章访德——笙歌中的危机\101
3.德国在清政府外交战略体系中的地位\106
第三章 清王朝末期德国在华形象的跌宕变化\112
一、强占胶澳——德国在华形象的转折点\112
1.潜在的危机——德国对华政策的根本性转变\112
2.涌动的暗流——山东地区频繁的民教冲突\118
3.巨野教案——清政府对德认识的转折点\127
4.胶澳事件在媒体中的反映\136
二、从胶澳事件到庚子国变——德国在华形象的不断恶化\141
1.德国殖民者对华人的轻贱以及“即墨孔庙事件”\141
2.德国人的武力征服以及中德冲突的不断升级\146
3.庚子国变中侵华的急先锋\150
4.叩拜礼的屈辱\156
三、清末宪政改革以及中国对德国的重新认识\161
1.20世纪初德国对华政策与中国对德方略的再度调整\161
2.清末宪政改革的前奏与启动\165
3.中国人对德国政治体制的早期认识\169
4.宪政考察团的德国之行\174
5.对德国军事的重新解读\178
6.清末宪政改革模板选择的决定性因素\182
结论\190
参考文献\194
一、中文\194
二、外文\209
后记\212

上一个政治/军事

下一个世界政治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