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科技发展合作的战略背景研究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中非科技发展合作的战略背景研究

政治/军事 中国政治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中非科技发展合作的战略背景研究截图 中非科技发展合作的战略背景研究截图 中非科技发展合作的战略背景研究截图

#电子书简介

《中非科技发展合作的战略背景研究》:
其二,两洲联合实施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非洲一欧盟可再生能源合作包括许多双边项目和方案,有代表性的有国家或地区层面的框架,以及大量发展银行和私营企业的联合投资,涉及基础设施信托基金、能源设施和欧洲发展金融机构。另外,还涵盖了广泛的技术期权,可以应用在区域、国家和地方层面,涉及大、中、小规模的技术,如利用可再生能源用加热和冷却,包括可持续地、更有效地利用薪柴,太阳能热水/空调;改进建筑设计和能源效率的架构,以更适合非洲的气候;集成系统和智能电网,能更多地利用以电力为基础的可再生能源。其中也有一些“跨越式”的技术,例如,投资更大、更为有效的、易于电网连接的风力涡轮机,先进的、分散的电力应用系统,生物质热能技术等。
总体上,欧非可再生能源合作计划旨在调动欧洲的技术专长和创新能力,在非洲建立新的工业部门,开发非洲巨大的、尚未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潜力,同时也为非洲未来低碳能源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为此采取的行动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建设非洲可再生能源产业和市场。具体目标是加强可再生能源企业和市场的培育,促进非洲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生产。措施包括为可再生能源企业提供技术和业务培训,促进欧盟和非洲公司开展项目合作、商业合作(其中包括技术转让和在非洲设立工业生产),促进公私伙伴关系,举办欧盟一非洲可再生能源贸易展览会、地区投资者论坛,互派贸易代表团等,并重视与欧洲和非洲企业和行业协会及其成员、业务培训中心、欧洲开发银行和融资机构、非洲开发银行(ADB)、非洲发展银行(如DBSA)、非洲重要国家银行以及区域可再生能源中心开展合作。重点涉及的特定技术包括生物质热电联产、集中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水泵、高效炉灶的相关技术。(2)发展可再生能源政策。具体目标是推进政策的研发、实施和监管,使非洲能源机构、监管机构和其他机构实施可再生能源目标的能力得到增强。如通过目标设定、调控、上网电价、授权的上网电价和改进的PPA/ IPP期权,以及非洲生物能源生产的可持续性规划等手段,推出国家和区域政策、战略、法律和法规,来鼓励可再生能源投资,鼓励通过非洲一欧洲之间、非洲国家之间的能源机构、监管机构的跨境交流合作。(3)促进电网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在欧非公用事业机构、能源机构和电力监管机构的指导下,通过提高公用事业管理和操作能力,增强电网对可再生资源(例如水电、地热、风力发电场、大型太阳能或生物质能)的整合能力,不断提高非洲电网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份额。(4)调动金融工具支持非洲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改进金融工具的审查、监测、分析机制,掌握非洲可再生能源投资的期权和缺口,在清洁发展机制和其他碳筹资机制下,最大限度地支持可再生能源,扩大非洲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规模。(5)推进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和技术转让。具体目标是加强可再生能源知识和技术研究,提升非洲的开发和创新能力,重点放在对不断增长的市场和技术转让期权的需求上;通过联合、学术交流和欧盟一非洲联合研发计划(包括非洲区域资源中心和组织、欧洲研究中心及欧盟联合研究中心)实施,发展新一代非洲可再生能源学科、专业。(6)民众动员。目的是促进公众对非洲可再生能源的行动、期权和潜力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动员大众和政治力量支持非洲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确保非洲一欧盟可再生能源合作计划有效执行。
综上,欧盟与非洲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合作机制,并设定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服务体系,合作的内容不断向纵深发展。2014年伊始,欧盟即宣布将在2020年前向中非地区(含10个国家)援助30亿欧元,帮助该地区1. 62亿民众改善能源、卫生条件。①欧非合作有利于非洲国家利用欧盟先进的技术和资金优势,这与欧非间历史上的紧密联系是分不开的,相较于其他地区,欧非双方的相互了解与认知度更高,这应当是双方合作得以顺利推进的一个关键前提。
……
第一章 中非科技合作的历程与现状
一 中非科技关系的发展历程
(一)中非科技交往考源
(二)中非科技关系的流变
二 中非科技合作的现状
(一)中非科技伙伴计划
(二)中非科技合作的特点
(三)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的进展
(四)北京峰会擘画新时代中非科技合作的广阔前景

第二章 美、欧、日、印与非洲开展科技合作的特点与走势
一 美国与非洲的科技合作
(一)美非科技合作的历史回顾
(二)美非科技合作的主要领域
二 欧洲与非洲的科技合作
(一)欧盟与非洲在清洁能源、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
(二)欧盟主要成员国与非洲的科技合作
三 日本与非洲的科技合作
(一)日非科技部长会议
(二)日非科技合作的走势
四 印度与非洲的科技合作
(一)印非开展科技合作的进程
(二)印非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和运行机制
(三)印度对非科技合作的战略取向

第三章 新时期中非科技合作的前景
一 中非科技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非科技合作的可持续动力
(二)深化中非科技合作的战略机遇和外部挑战
二 走向未来的中非科技合作
(一)中非知识生产与创新共同体的双向建构
(二)中国在南南技术转移链环中的角色和使命

参考文献
后记
《中非科技发展合作的战略背景研究》旨在总体上呈现中非科技合作的历程、现状,以及美国、欧洲、日本、印度等对非洲开展科技合作的主要内容、特点、走向;并联系南北关系、南南合作、“中非合作论坛”综合分析中非科技合作的战略价值,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非科技发展合作的战略背景研究》有助于系统把握中非科技合作的基本面貌,为政策制定者、合作主体提供参考资讯,并进一步丰富非洲问题研究内涵和国际科技合作实践案例。
中非科技合作具有深厚的历史、现实基础和广阔的前景。二战结束以来,相同的命运、共同的诉求把中国与非洲紧密联系在一起,中非科技交流日益广泛、深入。从埃及与新中国建交伊始,中埃即签订技术交流协定,科技合作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中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中国与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建交,在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合作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非科技交往关系经历了自发向自觉、援助向合作的转型,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机制架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中非合作论坛开启以来,中非科技合作内容丰富,涉及农业、医药、卫生、环境、能源、交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空间开发等,是双方摆脱贫困、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力手段,日益成为新时期深化中非关系的实质性内涵。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倡议启动“中非科技伙伴计划”,进一步凸显了中非科技合作在中非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今天,中非之间资源禀赋、发展阶段、技术差异存在显著的互补性,使双方加强科技合作的需求面不断扩大,有着广泛的契合度和可对接性,发展潜力巨大。当前,中非科技合作正处在加快发展、提质增效的机遇期。一方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际合作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中国和非洲都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步入重塑“中国制造”、创新立国阶段,非洲需要一步跨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等多种发展形态,因此,在中非关系进入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中非协同崛起的内在需求为中非科技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中非科技合作是深化南南合作、撬动南北关系的战略支点。南北关系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之一,南北关系的实质是存在于南北之间的贫富差异问题和知识鸿沟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和身份定位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引领南南合作、重建国际新秩序,是中国在崛起进程中的重要使命。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寻求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南北间存在的知识、技术壁垒抬高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门槛和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南合作中的科技合作扮演着越来越突出的角色,逐渐成为南方国家间建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撑。中国在南南技术转移链环上,起着集成、创新、传递的关键作用,需要把双边、多边科技合作与国内科技发展战略、创新体系建设有机地连接起来,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引领全球知识生产和创新,为全球的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因此,从国际战略层面来看,加强中非科技合作,不仅是推进中非关系转型升级的抓手,而且是中国深化南南合作、撬动南北关系的关键支点。
中非科技合作取得了丰富的成就,但也要看到,中非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拓展,面临诸多的问题,例如,如何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质量,如何更好地与非洲发展的条件和现实需要相衔接,如何引导、管理双方多元化的合作主体,如何建构可持续的合作机制特别是技术转移的市场机制,如何与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走出去”战略、外交战略等相协调,等等。同时,从全球角度看,中非科技合作面临来自美欧日印的挑战。后冷战时代,发展转型成为国际格局演进的动力。随着非洲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非洲的重要性凸显,引发大国在非角逐日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欧日印在继续加强对非发展援助的同时,不约而同地重视把自身的科技植入非洲,以获取决胜未来的战略资源。美欧日印对非科技合作各有优缺点,单向比较不见得绝对优于中国,但组合起来在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优于中国的“软实力”。与之相比,如何定位并适时调整中非科技合作的战略和策略,以不断突出优势和特点,进一步提升我国在非的合作实力和影响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系统把握中非科技合作的基本面貌,为政策制定者、合作主体提供参考咨询和指导,同时,也有利于丰富非洲研究、国际关系学、科学学及科技管理学的学科内涵。

上一个政治/军事

下一个中国政治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