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周恩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家国情怀/周恩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政治/军事 党政读物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家国情怀/周恩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截图 家国情怀/周恩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截图 家国情怀/周恩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截图

#电子书简介

王金岭,1937年7月生,江苏沛县人。1954年考入沈阳炮兵学校,毕业后分配在38军工作,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出席文教大会,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等亲切接见。先后立三等功五次。1963年被选调到首都警卫师(后并人北京卫戍区),长期担任作战警卫参谋一职,曾在中央首长身边工作。1980年后在中国驻埃及大使馆、中远海运集团任职。1997年退休后,潜心研究周恩来精神、中华传统文化。

张文和,中央文献出版社编审。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领袖思想生平和党和国家文献的编辑出版与研究。专著、合著《口号与中国》、《再生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前后后》、《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实录》、《走近刘少奇》、《刘少奇发展战略》、《走出国门的刘少奇》等图书多部。
《家国情怀/周恩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周家有明道救世之风,周恩来的四伯父周贻赓和六伯父周嵩尧即是代表。
周贻赓,生于1872年,字翰臣,后改字曼青,是周恩来的四伯父。1908年,周贻赓离开淮安去东北谋差做事。他师承儒教,不仅律己甚严,而且治家有方,对晚辈要求很严。在周贻赓家主堂屋的当间挂着一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对联;他教育侄儿等晚辈的治家格言是:“孑L子儿孙不知骂,曾子儿孙不知怒,周家儿孙不知求(指求名、求利)”。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在吉林省接管了许多机构。吉林省财政厅也被日本人把持了。在财政厅为官的周贻赓不愿给日本人办事,便于1931年末举家迁到天津。在天津,他另谋了一份差事,平时深居简出,谨言慎行,避免引起日本人的注意。
周嵩尧,是周恩来二伯祖父周骏昂的第三子,在周家同辈人中排行第六,所以周恩来一直亲切地喊他六伯父。周嵩尧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清朝时期,他曾担任邮传部郎中,掌路政司;民国年间,曾担任袁世凯大帅府秘书以及江西、江苏督军专署秘书长等职。周嵩尧明道救世的风范主要体现在三件事情上。
第一件,在担任袁世凯大帅府办事处秘书期间,他得知袁世凯要做“中华帝国”皇帝,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劝谏袁世凯不要违背历史潮流,结果遭到冷落。道不同不相为谋,周嵩尧随即拂袖而去。
第二件,北洋将领李纯出任江西督军后,聘请周嵩尧担任他的秘书长,成为其高级首席幕僚。李纯移督江苏后又继续聘用周嵩尧担任他的秘书长这一要职。在此期间,他成功地化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战祸。当时,有个军人叫齐燮元,他原为李纯的参谋长,后来在浙江督军卢永祥麾下任职,但最终被卢永祥扫地出门。野心勃勃的齐燮元对卢永祥怀恨在心,于是想方设法挑拨李纯和卢永祥的关系,企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他让人向卢永祥送去假情报,说兵强马壮的李纯即将出兵浙江,实力稍弱的卢永祥得知消息后,急忙调集军队,在江、浙两省交界处严密布防,气氛顿时剑拔弩张。齐燮元见局势正向自己谋划的方向发展,又趁热打铁地对李纯说卢永祥有荡平江苏之志,宜针锋相对、主动出击。李纯不敢轻举妄动,就找高级幕僚周嵩尧商议。周嵩尧经过缜密分析,劝谏李纯要克制。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周嵩尧决定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干戈。他先让李纯按兵不动,然后通过各种关系,将李纯的诚意带给卢永祥,并劝他撤兵。最终,卢永祥采纳了周嵩尧的建议,避免了一场战祸,让两省免遭生灵涂炭。1920年,齐燮元接替暴死的李纯出任江苏督军公署,并邀周嵩尧当他的秘书长。周嵩尧表示坚决“不与小人为伍”,告老还乡。
第三件,七七事变后不久,扬州沦陷,周嵩尧的故友至交中有一部分人当了汉奸,由于他富有才干和声望,日伪方面多次请其出山,要他为中日“亲善”效力。他愤而不应,坚持隐居。1946年,当他得悉七侄周恩来率中共和谈代表团抵南京时,顿时喜出望外,到梅园与周恩来见面。后因时局维艰,和谈破裂,周嵩尧才又辗转北返扬州故里,再次隐居。
1951年,周嵩尧作为清末和民国年间德高望重的文化名流,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聘请为中央文史研究馆的首批馆员。与其同批进入中央文史研究馆的还有符定一、章士钊、齐白石等名流。周恩来代表政府正式聘请周嵩尧时对他说:“你一生做了两件德政,人民不会忘记你:第一,你在江苏督军李纯秘书长的任上,平息了江、浙两省的一场军阀战争,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了战火的涂炭;第二,袁世凯要做‘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你身为袁世凯大帅府的秘书,曾不顾个人安危,直言上书袁世凯,不可称帝,不可逆历史潮流而动,力主南北议和,你没有跟他走,这是政治上很有远见的做法。现在人民当家做主了,应当请你出来为人民再做好事。”
……
第一章 家风润德:传承家风养正气
生活简朴
清正廉洁
倡勤戒懒
明道救世
公私分明

第二章 恪守孝道:尽心尽力待长辈
为乳娘撑伞
“少当家”周恩来
糖炒栗子
忙里偷闲陪父亲
欲教戒酒又斟酒
牢记老人的生日
抱病送别
追思母亲

第三章 仁爱齐家:严慈相济重垂范
十条家规
把过“五关”搬上家庭会议
周恩来的“不近人情”
对晚辈严慈相济
夫妻恩爱,堪为世范
不说、不看、不问
思乡情切,却不还乡

第四章 心怀天下:面壁十年图破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赋诗明志
26岁露锋芒
领导南昌起义
长征路上
相忍为国
揭露皖南事变真相
梅园智斗

第五章 治国理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带头平坟还田
求贤若渴,虚位以待
为研制原子弹呕心沥血
三赴邢台地震灾区
亲拟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
周总理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在生命的最后半年里

后记
王金岭同志作为卫戍区的干部,被组织上指派负责与我家联系并行保护。他怀着对周总理、对老一代革命家的崇敬和对我家的同情,始终关心照顾我们一家。尤其是我们的母亲,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找老王,老王也总会尽力安慰母亲,帮助母亲排忧解难。在那一段灰暗痛苦的时期,老王几乎成了母亲的精神支柱,让我们这些身居外地的子女始终心怀感激。一晃七八年过去,随着父亲被释放回家和“文革”的终结,我们一家与王金岭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王金岭同志在“文革”中由于工作关系,亲眼目睹了周总理为了国家、为了老百姓,顶着巨大的压力,忍辱负重,苦撑危局,他比别人有更真实更深切的体会和感动。多少年来,这份感动始终萦绕在他的心中无法忘怀。于是,他便萌发了一个心愿,今生一定要为周总理做点什么,以安抚自己这颗时常感念的心。
退休以后20多年,王金岭同志抛弃一切休闲娱乐,独居郊区,闭门谢客,终日埋头进行研究和写作,其中的艰辛也是可想而知的。经过20多年的坚持与努力,如今,他终于写出了这部长达百万字的著作《周恩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丛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作为王金岭同志的老朋友,我们在此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
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快42年了。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回忆、追思周恩来的文章、诗歌、书籍不计其数,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追思这位众口皆碑“人民的好总理”的书籍,尚不多见。
王金岭先生从1997年退休后,就全力以赴地投入编著《周恩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丛书,20年来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第一卷《家国情怀》即将付梓。作者文风朴实、简练、生动。内容涉及的多为亲情、爱情、友情、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等,感人至深,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例如,读了周恩来与乳母蒋江氏的故事,令人潸然泪下,抚卷沉思。
五千年来,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瑰宝,是一代代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石,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它也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软实力,是实现中华崛起的重要保证。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在本书各章中作者写了诸多的格言和实例,这里不一一赘述,但最根本的就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就是对人类、对大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充满关爱和感恩。17年前,我的一位台湾朋友曾对我谈起中华传统文化的体会:人应该一生追求真、善、美,真是基础,善是核心,美是结果。诚哉斯言。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英勇奋斗,我们国家的实力空前强大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是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传承。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征程中,我们任重而道远。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其中就包括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终生不渝的责任,党的干部尤其应该如此。那些为人民群众最为痛恨的腐败分子,不仅背叛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且背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周恩来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光,为各级干部作出了表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例如创新就是十分重要的方面。1917年,青年周恩来在离开南开学校,东渡日本求学之前写下的著名的明志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正是说明了这一点。“群科”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人文科学,内涵丰富。我们要兼收并蓄,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科技、经济、制度中成功的方面,好的方面,摒弃失败的方面,坏的方面,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历史上因继承和创新而成功的国家、民族乃至个人是不少的。
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上一个政治/军事

下一个党政读物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