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决裂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走向决裂

政治/军事 外交、国际关系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走向决裂截图

#电子书简介

周建仁,现为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韩国釜山大学《中国研究》编辑委员,《国际政治科学》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编辑。2014年7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毕业,获政治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毕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00年7月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本科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近年来一直聚焦于同盟理论和均势理论的研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等CSSCI期刊上发表文章10多篇,其中代表性学术论文有《同盟理论与美国“重返亚太”同盟战略应对》(2015)、《战略分歧、自助能力与同盟解体》(2013)、《联盟形成理论:评估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2012)、《同盟解体的研究:回顾与评析》(2012)。
《走向决裂》:
国内政治变化的解释则是一种非理性国家的解释逻辑,首先,它假定国家可以为了国内政治或内部竞争的需要而忽视国家的生存利益。但从逻辑上说,没有人会为了争夺对国家的控制权而牺牲了国家的生存权,因为如果一个国家都不能维持自身作为实体的存在,也就无所谓对它的控制,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正是因为非理性解释逻辑,决定了国内政治说无法建立起对威胁存在情况下同盟解体的理性解释路径。因此,国内政治说同样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同盟在外部威胁存在的情况下却解体了。其次,国内政治说的许多观点要么缺乏系统的实证验证,要么没有得到现有系统实证验证的一致支持。比如说国内人口代际更替的假设缺乏系统的实证验证,而国内体制变化则并没有得到系统实证验证的一致支持。 第三,国内体制变化说也没能解释有些同盟在经历了国内体制的剧烈变迁后仍然维持,比如说中国和巴基斯坦的非正式同盟,即使在巴基斯坦发生军事政变等剧烈内政变动情况下,仍然得以维持。第四,意识形态分歧说也存在非常大的逻辑问题,如果因为意识形态分歧连已经存在的同盟都不能维持,那就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具有巨大意识形态分歧的国家却能克服它们之间的分歧而结盟,因为建立一个同盟比维持一个同盟所需要的条件应该更苛刻。
……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弱国退出同盟之谜
第二节为何研究同盟解体
第三节现有同盟解体研究及其不足
第四节本书章节结构
第五节小结
第二章同盟形成理论演进及对同盟解体研究的启示
第一节势力均衡理论:演进历程及批评
第二节威胁均衡理论:批评及最新发展
第三节利益均衡理论:批评及最新发展
第四节对同盟解体理论构建的启示
第三章自助能力、战略分歧和同盟解体:同盟效用理论
第一节前提假定及其理论渊源
第二节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同盟效用理论:同盟解体的理性分析框架
第四节小结
第四章自助能力、战略分歧和同盟解体:统计分析
第一节变量及其赋值
第二节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相关性统计分析
第四节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
第五节小结
第五章从分歧走向分裂:对中苏同盟关系的再考察
第一节中苏同盟关系的确立(1949~1950)
第二节中苏同盟关系的蜜月期(1950~1957)
第三节中苏同盟分歧的不断深化(1958~1966)
第四节中国自助能力的基本发展历程
第五节战略分歧、自助能力与中苏同盟的最终分裂
第六节小结
第六章对其他案例的初步检验
第一节对2001~2008年美韩同盟的初步考察
第二节对1958~1967年美法同盟的初步考察
第三节对1957年后美英同盟的初步考察
第四节小结
第七章同盟理论的政策启示:应对“重返亚太”同盟战略
第一节美国“重返亚太”同盟战略的已有研究及评析
第二节美国“重返亚太”同盟战略的实质
第三节同盟形成理论与阻止美国同盟扩大
第四节同盟解体理论与瓦解美国同盟
第五节瓦解对手同盟还是阻止同盟扩大
第六节小结
第八章结论
附录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讨论
第一节学理性解释与表象性解释
第二节选择性聚焦大样本统计分析
第三节大样本统计分析与案例比较研究
第四节技术性假定与命题性假定
第五节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同盟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的重要现象和国家重要的外交行为,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学者对同盟的定义、类型、功能、形成、内聚力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者们主要把研究焦点放在了同盟形成问题之上,有关同盟解体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本书即聚焦于研究在共同威胁存在情况下,不对称防御性同盟中的弱国为什么会选择退出同盟,从而导致同盟解体。本书提出了一个同盟解体的双变量理性解释框架,即同盟效用理论。该理论提出同盟内部的战略分歧大小决定了同盟成本的高低,而弱国的自助能力强弱决定了其同盟收益的多少。
为了验证本书所构建理论的因果机制,本书首先进行了仔细的案例分析。通过对中苏同盟从建立到分歧继而分裂的全面考察,以及对中苏同盟进行案例内求异比较,证明了本书所构建的同盟解体理论。为了表明本书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本书还初步考察了2001-2008年的美韩同盟、1958年至1967年的美法同盟以及1957年后的美英同盟,并与1958-1966年中苏同盟进行案例间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证明了本书所构建的同盟解体理论。
为了进一步验证以上理论的普适性,本书构建了包含自变量战略分歧和弱国自助能力以及控制变量体系大国数量、民主国家和国内体制变化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统计回归分析表明自助能力和战略分歧在对同盟解体发挥影响上是互为条件的,在自助能力强的情况下,战略分歧对同盟解体有影响;在自助能力弱的情况下,战略分歧对同盟解体无影响。在战略分歧重大的情况下,自助能力强弱对同盟解体有影响;在战略分歧微小的情况下,自助能力强弱对同盟解体无影响。统计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本书所构建的理论及其普适性。

序言
阎学通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

收到周建仁博士的《走向决裂:弱国退出同盟之谜》(以下简称《走向决裂》)的专著手稿,我不由想起当年决定招收理工科学生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的事。我校于2003年获得教育部授予的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为了推动我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科学化,我决定招收一些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研究生。这个决定出于两个考虑,一是理工科学生容易接受科学的研究方法,二是他们能把自然科学的知识运用到国际关系的研究中来。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学者从事国际关系研究,能提高国际关系知识的科学性,实质性地推进这个学科的科学化。《走向决裂》一书的面世证明了我当年的决定是合理的,进一步增强了我招收理工科学生的信心。
周建仁博士本科是学习热能专业的,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使他对于反常识的现象非常敏感。他发现有关分析同盟建立原理的著述很多,但解释同盟解体的文献却很少。然而客观事实是,所有的同盟都必然要经历建立—延续—结束三个阶段。从长期历史的角度讲,同盟的建立和同盟解体是同等频繁的国际现象。他还敏锐地发现,小国比大国更容易退出同盟,而这一现象不符合小国比大国更需要同盟保护其生存安全的常识。于是他选择了“为什么在共同威胁的条件下弱国会退出同盟”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一问题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他的国际关系理论素养和科学逻辑的思维能力。
《走向决裂》不仅问题选得好,而且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科学性也非常强。该书从参加和退出同盟的成本收益入手,以弱国与盟主的战略分歧和留在同盟的成本是正相关,以及弱国安全自助能力的强弱与留在同盟的收益大小负相关的两个逻辑为分析起点,建立了一个解释弱国在什么条件下会参加或退出同盟的理论。这个理论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该理论具备了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即用同一原理解释事物的正反双向变化。本书建立的同盟理论,既能解释弱国为何决定继续结盟,也能......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