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讲略(精)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大家小书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讲略(精)截图

#电子书简介

张传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名秦汉史专家。

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永远是一个说不尽争不完的话题。两千年前,他创建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不知什么原因,竟触怒了今天的一些学者,又再次被指责为“暴君”,并扣以新制的大帽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始作俑者。当然,这样的观点有人赞成,但也有人反对。反对者认为:中央集权制应当肯定,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所以为历代天朝所继承,而且行之有效。至于“暴君”问题,似失之片面,不能攻其一点,不计其余。今将浅见述下。

秦始皇的第一大功绩,是“消灭六国,统一中国”。此话虽是老生常谈,但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各有见解的。如历史循环论者看此话,就会“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用此观点评价秦始皇,其功业必然不甚了了。但请历史发展观者看此话,其议论可能大大不同。他会说:秦始皇消灭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不仅如此,还会说:秦始皇又“废封建,置郡县”;继续开疆拓土,为后代的帝王树立了“天子经略,诸侯正封”[《诗·小雅·北山》。]的好榜样。
所谓“旧时代”,是指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三代。所以言其“旧”,是因为三代时的所有国家的制度都很落后,而且疆域从未统一。就其制度而言,当时的大小国家都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部落演化而来,依托于血缘宗法,建立其政治制度。夏、商、周三个王朝原为三个大国,文化比较发展。中等国谓之方国或诸侯,小者以族属为名,星罗棋布。其生存状态,一直处于融合与兼并的过程中。史称:夏时诸侯,号称万国,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至春秋,存者仅百余国。春秋与战国是社会转型时期,战争之多,恶性循环。至有“春秋无义战”之说。战国时期之七雄,都号称“万乘之国”,每逢大会战,双方出兵都以十万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其惨烈之状,难以言表。以致更加剧了社会混乱,经济凋敝,壮者散至四方,老弱转死沟壑。事实说明,这个旧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
梁襄王的魏国虽相当落后,但还是个大国。他为长期战乱而忧心,曾向孟子请教。他问:“天下恶乎定?”答:“定于一。”又问:“孰能一之?”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两人都希望天下安定,可是怎样实现天下安定,梁襄王“好战”,孟子“反战”,两人的主张,南辕北辙;而且都不切合实际。但当时的秦国却为“旧时代”找到了一条比较可行的新出路,就是通过“商鞅变法”,破旧立新,以农养战,富国强兵,逐步吞并六国,走“海内一统”之路。秦经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之经营,至秦王政时,诛其君,吊其民,只用了十年时间(前230-前221),就“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纷纷扰扰长达数百年的旧时代,开启了天下大一统的新时代。
关于旧时代的疆域,文献记载不多。夏朝的疆域跨今黄河中游的南北两侧,商灭夏朝,疆域扩至黄河中下游两侧,但均无明确疆界。西周灭商之后,号称“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小雅·北山》。]据春秋前期王室大夫詹桓伯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左传·昭公九年》。]周王室在这个范围之内仍未统一,王室只占据邦畿以内地区,其他皆为大小封国,都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战国时期,七雄并争,都谈不到统一。只是到秦始皇时,才“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疆域形势。然而,秦始皇的可贵之处还不全在于此;而又在于他已灭六国之后,并不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命灭楚的军事统帅王翦继续向东南进军。东越投降,将其疆土划入会稽郡(治今江苏苏州)。闽越投降,就地设闽中郡(治今福建福州)。又命尉屠睢等进军岭南,在南越北区设南海(治今广东广州)、桂林(治今广西桂平)、象(治今崇左)三郡。又命常頞向西南夷进军,开五尺道,自今四川宜宾南通云南曲靖。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又命将军蒙恬率士卒三十万北逐匈奴,收复河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置三十四县。又北渡河,据阴山,连接旧时秦、赵、燕长城为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延袤万里,以北防匈奴,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此时,秦之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今越南中部),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史记·秦始皇本纪》。]比西周时之疆域至少要超过五倍,为今天祖国之疆域奠定了基础。
……

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从华夏和蛮夷戎狄等族名谈到汉民族形成

中国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评述

西周封建论

谈谈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

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大一统疆域的奠定

秦始皇的是非得失

西汉初年分封诸侯的得与失

汉唐明清时期的“丝路”文化

从新加坡妈祖庙谈到妈祖信仰源流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先生的文论集,所选论文涵盖了张先生治学各个时期发表的学术论著、讲稿等,主题选取反映中国古代国家历史特征的议题,从土地制度、社会形态、宗法体制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揭示古代中国的特征,即第一阶段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和第二阶段的地主官僚中央集权制。最后两篇是关于丝路文化的,旨在反映中国古代文化是怎样参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全书脉络清晰、逻辑严谨、论辩有据、文辞简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类通俗读物。

梁启超那一代人认为中国积弱是因为传统概念里有天下、有朝廷,而没有国家。“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1899年2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了长文《爱国论》:“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所以梁启超后来又写了振聋发聩的《少年中国说》。1900年,蔡元培《上皇帝书》提出:“国者,公司也;民者,出资之股主也;天子者,总办也;诸侯者,官也,皆总办所自辟之分办也。”陈独秀1904年在《安徽俗话报》上发表《说国家》一文,说:“我十年以前,在家里读书的时候,天天只知道吃饭睡觉。就是发奋有为,也不过是念念文章,想骗几层功名,光耀门楣罢了,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生长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应当尽力于这大家的大义。……我们中国何以不如外国,要被外国欺负……都因为是那些国的人,只知道保全身家性命,不肯尽忠报国,把国家大事,都靠着皇帝一大胡为。”直到1907年章太炎先生在《民报》上发表《中华民国解》才大致解决了中国作为国家的历史发源。他说,华本国名;正言种族,宜就夏称;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谓之夏,或谓之汉;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建汉名以为族,而邦国之义斯在。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随后他又发表了《国家论》。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立国,这样国家的概念才落实到实际的政体。
经过抗日战争,国家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但对中国古代的国家,如何历史地来叙述?前国家领导人曾给张先生命题作文:中国古代的国家观。张先生认为国家观这个现代概念在古代拎不清,所以改为缕述我们多民族大一统国家观的历史形成。本书所选第二篇文章就是论述我们多民族文化特质以及何谓汉族。文章强调,华夏和蛮夷戎狄,都是族名,既是他称,也是自称。我们今天不可以望文生义,过分强调那些反犬旁的、读音生冷的字词是贬义,甚至有人起意把古籍中那些字词都改掉。所以我们需要文化自信,历史还是本来的历史,但解读历史需要一个现代的开放的眼光。时势使然,比起上述所引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陈独秀诸论述,张先生的文字更显平和雍容。我们现在不再讨论古代国家的有无问题,而是通过文献资源重新建构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这样我们才不会将近代先贤铸就的国家概念再度悬空。

上一个政治/军事

下一个政治理论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