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解读/国学解读丛书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大学·中庸解读/国学解读丛书

国学/古籍 国学名家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大学·中庸解读/国学解读丛书截图 大学·中庸解读/国学解读丛书截图 大学·中庸解读/国学解读丛书截图 大学·中庸解读/国学解读丛书截图

#电子书简介

王晓文,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先后参编过《中国现当代文学500题》、《美文点评》等著作。

大学与人生
【导读】
总是在蓦然回首的当口才见出繁华的碎隙,总是在低头的一刹那间俯视到尘埃的。经典也是如此,看似平实却包蕴乾坤。唯有真正进入其中方悟得此中真意。《大学》不只是纸上的人生,更是影响了千年中国文化的奠基之作。它虽然产生年代久远却历久弥新,至今仍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历史长河的反复淘洗使其更加耀眼迷人。人生与大学息息相关,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大学,而《大学》却是人生的注解。在风雨兼程的人生历程中,《大学》就像一座灯塔放出智慧的光芒,照耀着人生之梯,为人生的诗意而不舍昼夜地诲人不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大纲领恰似夜明珠熠熠生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大学之道的具体体现。若想领悟到深的内涵必须进入《大学》深处,在文字的厮杀和言语的婉转中感悟人生的奥秘。进门之前,先来介绍朱熹版的《大学》来源。
大学溯源
【原文】
子程子①曰:“《大学》,孔氏②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注释】
①子程子:前一个“子”字,意为老师,后一个“子”字,古代男子的尊称。程子(公元1033年-1107年):宋朝大儒,名颐,字正叔,洛阳人,世称伊川先生。其学以“穷理”为主。
②孔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8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祖先是宋国贵族。少年贫贱,即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曾从老聃、苌弘、师襄学习礼、乐、琴。五十岁时,担任鲁国司寇,摄行宰相事务。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但没有得到任用。晚年整理《诗》、《书》,删定《春秋》,致力教育,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的有七十二人。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经典原意】
程子说:“《大学》是孔子遗留下来的书,是开始学习的人进入道德的门径。”如今人们还可以见到古人做学问的次序,主要是依赖这篇《大学》的存在,其次是依靠《论语》、《孟子》。读书的人必须沿着《大学》中的顺序去学习,那么进入道德的门径也许可以差不多了。
【当代阐释】
朱熹与《大学》
朱熹真是不错的学生,自己的老师尊称为子,而将孔圣人叫做氏,其实孔圣人的分量是远远超过二程的,但是没办法历史注定了让朱熹来出这个风头。不要小看了这段文字,它是宋朝的朱熹根据自己多年研习《大学》得出的结论和体会,也给我们交代了《大学》一文的来源和出处。南宋之后所有流传使用的《大学》,都是朱熹根据他的老师程颐、程颢两位儒学大家的考订重新修订原本,再加上他自己的心得而作注解的《大学章句》本。明代之后,科举考试就是根据“四书五经”来出题,并且规定都要以朱熹所作的注为标准答案。朱熹版的《大学》也就是我们现在重新阅读的这个版本,成为经典的版本。《大学》经过朱熹的注释,阐发,仔细推敲,侧重于诚意修身,渗透了宋代儒学的理学思想。它虽然只是一篇关于品德修养的文章,但是其中所包含的“道”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既然《大学》的诞生具有这么曲折复杂的过程,那么它蕴藏着许多宝藏,让我们进入《大学》慢慢去发掘。
……

总序 让文化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
序言 聆听生命的经典
大 学
大学与人生
大学溯源
道在大学

大学之道与大道之学
弘扬美德
清洁的精神(新民)
止于至善
善莫大焉

本与末的纠缠
凡事抓住根本
成功来自不懈的努力
知识的顶点
诚意与做人
君子贵慎独
诚意亦无价

从内圣到外王
修身先要正心
齐家先修其身
治国先齐家
仁者行天下(外五)
流风余韵
中 庸

中和乃天下之本
探寻《中庸》
率性而为
张弛有度真君子
修身贵在持久
难还是中和
孔子的忧虑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聪明反被聪明误
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强大并非装大
正道直行,无怨无悔
中庸之道费而隐
四两拨千斤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无所不在的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
薪火相传明中庸
仁孝治天下

治国以修身为本
为政在人
达道与达德
九经治国,诚身明善

诚信有道
自诚而明
至诚可参天地
致曲达诚
国家兴亡,必有征兆
君子贵诚,诚及万物
至诚无息

蕴藏无限为中庸
明哲保身,进退自如
愚而好自用,贱而易自专
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圣人的之处
至诚天下
弘扬德行的高境界

附录一 《大学章句序》及今译
附录二 《中庸章句序》及今译

走进《大学》要修身,踏入社会要处世。《大学》告诉你如何修身养性,《中庸》教给你怎样处世为人。不管是渐行渐远的古代身影,还是朝气蓬勃的现代脸庞,任何时代都需要修身养性。打开心灵的窗户,把灵魂从沉闷中释放出来,让时间隧道将你带回那段古老的岁月,用青春的勇气和睿智去拥抱经典的厚重和华彩。
让文化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知识总量差不多十年就增加一倍,而阅读调查显示青少年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方便快捷的搜索引擎,更是帮助求知者打开了知识之门,有什么不明白的似乎Google一下就解决了。如此背景下,人们很自然地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要读的书实在太多了,我首先要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时代发展到今天阅读那些语言难懂、内容古典的著作,还有必要吗?
其实,这里似乎存在一个认知的误区,认为时代变了古典的著作就已经完全过时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经典著作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特别是那些文化元典著作,更是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命脉,是一个民族存续的文化基因。只要民族血脉延续着,这些著作就不会过时。虽然岁月流逝了几千年,当代人的生活也和古人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对生命价值的探讨是亘古未变的,古人的智慧完全可以借用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经典里看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学问,更是古人的永恒智慧和生命精神。
冯友兰曾经这样评价经典阅读:“阅读就是发现可能存在的世界,而这是人所能享受到的最为持久的乐趣。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称谓的‘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就好比是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直探人性本源的东西,与伟大的民族心灵实现最真切的交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命智慧,就像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浸润着人的心灵,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胸襟和眼界,修炼了意志和品格。
经典需要读,关键是怎样读。我们之所以策划出版这套《国学解读丛书》,就是要给那些渴望读书的朋友提供一个基本的阅读书目,借助于专家们的“解读”指导,开启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接续起民族文化的血脉,给自己的文化生命带来充盈丰富的体验。名之为“国学”但并不是包含了国学所有的门类,主要选择了包含中国文化元典在内的人文经典。为了起到对阅读者的“导读”作用,方便读者阅读理解,除了包含同类书籍具有的导读、注释、经典原意等栏目之外,出版策划者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特别的栏目。比如:
当代阐释:在经典原意的基础上,从当代人的视域出发,将文化元典的阐释与当代阐释水平相契合,不做纯粹封闭式的自说自话式独语。惟有体现出“经典”的“当代性”,才是找到了重读经典的当下语境以实现其当代价值。这种阐释体现出了多元理解和当代精神,对青少年有励志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多元思想。
国学故事、文化常识:“国学故事”与“文化常识”两部分内容,紧紧围绕着经典相关原文内容,或穿插讲述相关具体历史故事,或提炼一定的文化常识进行解释,对读者理解经典内容很有帮助和启发。
所有这些内容都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具体的帮助,也体现了我们这套“解读丛书”的个性生命。文化经典依然鲜活地存在于当代人的文化生存中,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找到这个文化的契合点,打破时空界限,在众多作者富有创造的导读、评析、阐释中,古为今用,以今释古,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当代价值,凸显这套丛书的意义所在。
阅读经典才能把深厚的文化沉淀在个体的心灵中,活化在日常生活中,内化在我们的生命中,从而熔炼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实现文化生命的自觉,建设自己安身立命的心灵家园。

上一个国学/古籍

下一个国学名家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