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会注考证(套装共14册)(高清影印本)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史记会注考证(套装共14册)(高清影印本)截图

#电子书简介

泷川资言(1865-1946),日本汉学家。1865年11月12日出生于松江,通称龟太郎,号君山,为藩士之子。其父出生于岛根县,修汉学,长年为小学教员。
明治初年,从雨森精翁、内村鲈香学汉文。1882年中学三年级中途退学,上东京入岛田葟村私塾,后入东京大学附设古典讲习科,1887年毕业,同期有市村瓒太郎、和田英松、岛田钧一、林泰辅、山田准等人。因为非东京大学本科毕业,不通洋学而十年找不到固定工作,其学生水泽利忠说:“时代急剧变化之时,(泷川资言)仍然完全按照前一时代生活方式生活。”
1888年与市村瓒太郎合写《支那史》六卷,1892年完成。1897年9月,前往仙台第二高等学校就职。
1915年8月,前往中国上海,购得《支那史》中译本。
1922年前后,开始利用日本各种卷子本对《史记》校注,撰《史记会注考证》,又“发现”旧抄本中大量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佚文。1932-34年,《史记会注考证》由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出版(1955-57年再版),受世界汉学界高度评价。1946年2月23日,松江家中去世。
史记索隐序
史记索隐后序
三皇本纪
史记正义序
史记正义论例
史记集解序
史记一五帝本纪第一
史记二夏本纪第二
史记三殷本纪第三
史记四周本纪第四
史记五秦本纪第五
史记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七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八高祖本纪第八
史记九吕后本纪第九
史记十孝文本纪第十
史记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史记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史记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史记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史记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史记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史记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史记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史记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
史记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史记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史记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记二十三礼书第一
史记二十四乐书第二
史记二十五律书第三
史记二十六历书第四
史记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史记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史记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史记三十平准书第八
史记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史记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史记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史记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记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史记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史记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史记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史记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史记四十楚世家第十
史记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史记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史记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史记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史记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史记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史记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记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史记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史记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史记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记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史记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史记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史记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记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史记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史记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记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史记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史记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史记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史记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史记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史记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史记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史记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史记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史记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史记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史记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史记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史记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史记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史记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史记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史记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史记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史记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史记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史记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史记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史记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史记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史记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史记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史记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史记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史记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史记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史记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史记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史记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史记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史记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史记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史记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史记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史记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史记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史记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史记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史记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史记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史记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史记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史记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史记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史记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史记一百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史记一百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史记一百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史记一百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史记一百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史记一百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史记一百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史记一百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史记一百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史记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史记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史记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史记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史记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史记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史记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史记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史记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史记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史记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史记总论
(泷川氏)用力之勤已足使吾人惭汗……其书颇注意古今地望。每一地名,必注其今称,绝无一漏。……异国人治吾古籍,用心及此,亦足促吾人之深长思也。
——钱穆
泷川《考证》一书,其体例以日本官私所藏各旧写本,钩稽异同作校字。又用日人及我国注释《史记》者,汇合贯串作考证。在校字方面,将删佚之《正义》,全数补入,在考证方面,采摭众家,搜罗宏富,是其所长也。
——陈直《史记新证序》
……
《史记会注考证(共14册)(高清影印本)》问世七十余年来,至今仍无人能出其右,乃《史記》爱好者的必读之书。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的第二次重要大总结、大梳理。《史记会注考证(共14册)(高清影印本)》,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1934年刊行于世。《史记会注考证(共14册)(高清影印本)》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对其研究之大成。泷川资言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一百二十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史记会注考证(共14册)(高清影印本)》在《史记》版本校勘、究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这使其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时至今日,在其问世七十余年后,仍无人能出其右,依旧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一部通史。无论从历史上讲,还是从文学上讲,《史记》都是我国伟大的作品之一。自汉代司马迁著《史记》以来,五世纪中叶刘宋裴骃曾为作集解一百三十卷,八世纪左右唐司马贞曾为作索隐三十卷,张守节又作正义一百三十卷,这就是著名的三家注。可惜从北宋以后刊行的《史记》三家注本,把注释部分删去了不少。流传在日本的旧钞本《史记》卷子,许多还保存着北宋以前的《史记》和三家注的真面目。一九三四年泷川资言据日本所藏《史记》旧钞本并搜辑三家注以后研究《史记》的有关资料,编成《史记会注考证》一书,成为学界看重的《史记》本子。现在,《史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保存其原貌的本子却不多。有鉴于此,本书根据原版本把《史记会注考证》一书影印出来,提供读者参考。
http://img10.360buyimg.com/N0/29318/1dadc218-764a-428a-859e-d46571ed0dd5.jpg;http://img10.360buyimg.com/N0/23255/2cb6a943-2c96-4cc7-afeb-b752cd6b96f3.jpg;http://img10.360buyimg.com/N0/27191/588077a5-26b9-4a3f-b59a-93b1517bbeb1.jpg;http://img10.360buyimg.com/N0/27540/485184b7-32f1-4ecc-a703-ad073f8a62c2.jpg;http://img10.360buyimg.com/N0/27889/fec8fbdc-cecc-4386-97ee-95dcb115b6b3.jpg
《史记》成书于西汉末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代表了中国史学最高的成就,乃中国史学鼻祖,位列二十四史之首,是习史者必读的着作。
《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汉书?司马迁传》),因此,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两汉时,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流传并不广,学者作注释的也很少。至唐,古文运动兴起,《史记》受到高度的重视,韩愈、柳宗元皆对《史记》推崇备至。此时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注本,即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
三家注各有所长。裴骃以东晋徐广《史记》校本为本,“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凡对作注有所裨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共80卷,是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亦是后此所有《史记》注本所从出。唐开元年间,有两个注本。一是史学家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司马贞以《史记》旧注音义年远散失,因此采摭前朝诸家的注文,参阅前人论着,撰成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史学名着《史记索隐》,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另一是学者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张守节长于地理与六书音韵之学,对每一地名,必注今地名,共成30卷,是注释《史记》地名的权威着作。
《索隐》健于辩驳的文风与宋人喜尚讥评的学风颇相契合,故宋时《索隐》的影响远大于《正义》,明末汲古阁主人毛晋曾言“读史家多尚《索隐》,宋诸儒尤推《小司马史记》与《小颜氏汉书》如日月并照”。由于宋儒的推重,宋代不仅有多种单刻本《索隐》行世,而且将《索隐》附刻于裴骃《集解史记》的本子亦为数不少。直到南宋绍熙间始有将《正义》合刻于《集解》、《索隐》的版本出现。
司马贞与张守节生当同时,他们作注的底本同为裴氏《集解史记》,作注的资料又大同小异,二人虽各自为书,然英雄所见略同,注文不谋而合之处比比皆是。宋人合刻《史记》三家注时,由于正义是附刻于《集解》、《索隐》合刻本之内,编者为减少《正义》与《索隐》相同的注文以免重复,刊刻前对《正义》曾作了重大的整合工作,对其注文不仅有刊削删节,而且某些注文的前后次第亦有调动。自《史记》三家注合刻本风行于世,单本《正义》亦遂湮没以致失传,自明代起,学人已无缘复睹《正义》的全貌。
1913年,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在翻阅日本东北大学所藏庆长、宽永年间刊行的活字本《史记》,发现上栏标注着被三注本所删略的一千二三百条《正义》,以后又从日本公私所藏多种《史记》刻本、钞本栏外标注的同样的《正义》得到证实,于是手辑为《史记正义佚存》二卷。并开始编撰《史记会注考证》一书,1934年刊行于世。
《史记会注考证》的出现,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的第二次最重要大总结、大梳理。泷川资言为此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120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概而言之,《史记会注考证》有如下显着优点:其一,裴骃等三家注解一般局限于就事论事,泷川却因为资料的便利,综合历代研究成果,对照考证,对史实、文字、词语进行考辨、校订、解释,从而揭示出某些史事演变窜易、文字歧异正误、疑难文句意义,以及记载矛盾、失误,等等。对前人未加解说或解之未详的亦往往加以考说。其二,《史记》一书,多采旧典。泷川常于正文之下,注明太史公采于何书,或其事又见于何书。与他书文字有异者,也予注明。由于《左传》、《国语》、先秦诸子具在,因而春秋史事出处,几乎逐节逐事交待明白,这给研究《史记》者以溯本追源之便。其三,《史记会注考证》特别注重地理,每一地名,必注今地名,有助于了解事件的演变和人物的活动。其四,将正文、注文全部断句,利于阅读。其五,书后附《史记》总论一编,论述太史公事历以及《史记》资料、体制、补缀、流传、版本等等。于研究司马迁生平事迹提供了极大方便。
《史记会注考证》问世七十余年来,至今仍无人能出其右,仍然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其意义自不待言。当然,对其持批判态度的也大有人在,批评者大多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补充的一千余条《正义》佚文多为伪作,并非张守节的原文;其二、资料搜集方面仍有遗漏,黄震、鲍彪、吴师道、张鹏一、雷学淇等人说法就未罗致。最为遗憾的是近人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王先公考》竟只字未载;其三、在材料抉择去取之间,偶有偏守一说、疏漏失当之处;其四,泷川资言在训诂方面,也有失于强自为解之处,在断句上也偶有失误。
纵有诸多不足,瑕不掩瑜,《史记会注考证》仍是至今为止资料最丰富的《史记》注本,是研习《史记》乃至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参考书。鉴于市面上已难觅此书,本社将其影印出版,以飨读者。

上一个国学/古籍

下一个史部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