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记考补正(套装上中下册)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登科记考补正(套装上中下册)

国学/古籍 书目辞典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登科记考补正(套装上中下册)截图

#电子书简介

冯万石对策曰:“臣闻天地草昧,洪钩列五运之期;云雷始屯,火德分一人之位。莫不时来命偶,人迪天将。白环昭虞后之功,元珪锡夏王之德。空桑负鼎,遇为牲之君;渭水张罗,得非熊之相。伏惟陛下,化光坤载,道叶干行,总五气以发生,笼百王而亭育。粤若稽古,推历数之存亡;感而遂通,酌天人之符命。明扬侧陋,曲采刍词,开阐大猷,旁求雅问。则天文幽远,诚匪管窥;然人事昭彰,敢陈壅塞。原夫兴亡有数,符命无差,遽启丹书,俄回白璧。君臣道合,则遐迩义安;上下情乖,则邦家板荡。水火革而天人顺,暴乱行而桀纣亡。百六为霖旱之灾,七九非汤尧之运。历数斯在,惟德动天;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故德者,五行之义也;人者,两仪之心也。人心动而悔吝生,德义形而阴阳谢。必乘金运,则殷不及于期;果历本行,则周不及于数。龙斗鼋祆之发,人舆事并;白鱼丹雀之符,德将时应。神道设教,金土之运匪他;人文化成,狂圣之来是我。荡荡之德,何敢不通;翼翼之心,奚施不可?天也人也,坦然克分;时乎命乎,昭文斯辨。臣优柔理道,杳同河汉,或跃文江,惧深冰谷。谨对。”
《登科记考补正》自序
[唐]赵惨《登科记叙》
[清]徐松《登科记考叙》
[清]徐松《登科记考凡例)
登科记考补正卷
起高祖武德元年
尽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武德元年
贞观元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二
起高宗永徽元年
尽永淳二年
永徽元年
头庆元年
龙朔二年
麟德元年
干封元年
总章二年
咸亨二年
上元二年
仪凤二年
调露二年
永隆二年
开耀二年
永淳二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三
起则天嗣圣元年
尽长寿三年
嗣圣元年
光宅二年
垂拱二年
永昌元年
载初元年
天授二年
长寿二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四
起则天证圣元年
尽中宗景龙四年
证圣元年
天册万岁二年
万岁通天二年
圣层元年
大足元年
长安二年
神龙元年
景龙二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五
起睿宗景云二年
尽玄宗开元六年
景云二年
先天二年
开元二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六
玄宗开元七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七
起玄宗开元八年
尽开元二十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八
起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尽开元二十九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九
起玄宗天宝元年
尽天宝十五载
天宝元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十
起肃宗至德二载
尽代宗大历九年
至德二载
干元二年
上元二年
宝应元年
广德二年
永泰元年
大历二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十
起代宗大历十年
尽德宗兴元元年
建中元年
兴元元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十二
起德宗贞元元年
尽贞元七年
贞元元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十三
起德宗贞元八年
尽贞元十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十四
起德宗贞元十一年
尽贞元十六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十五
起德宗贞元十七年
尽顺宗永贞元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十六
宪宗元和元年
元和元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十七
起宪宗元和二年
尽元和四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十八
起宪宗元和五年
尽元和十五年

登科记考补正卷十九
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
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一
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二
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三
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四
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五
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六
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七
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八
登科记考补正卷二十九
登科记考补正卷三十
《登科记考补正》人名索引
后记
清代著名学者徐松(1781-1848)所撰《登科记考》三十卷,是研究唐、五代人物、史事、科举和文学等方面的重要著作。该书自清道光十八年(1838)成书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和广泛好评。赵守俨先生在《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8月第1版)的《点校说明》中,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和主要特点,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取材宏富,而不伤于滥。其取材包括史籍、方志、类书、总集、别集、笔记小说、碑志石刻,范围甚广。资料的搜集虽不能说已做到纤细不遣,但确已将唐代科举的重要数据条分缕析,粹为一编。编者对待资料的态度并非以多为胜,而是作了较为认真的选择。如凡例谈到:
图经、家乘,例载科目,而近世府厅州县志袭谬承讹,动遭指摘。……颜师古《汉书注》云:“私谱之文,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今同斯例,概就刊落。惟见于《永乐大典》所引者,皆宋元旧笈,事有可征,尽行采录。造就是说,编者所用方志,限于去唐未远之宋元旧着,明清所修,由于以讹传讹之处太多,故摒弃不取。《登科记考补正(套装上中下册)》由《大典》中征引的旧志,不但原书久佚,甚至徐松所看到的《大典》在今天也不可全见,因而这些遣文更为可贵。至于人物生平的数据,编者虽没有明确提出选择标准,但我们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他绝不是信手抄录,而是仅仅摭取其与科举有关和能够说明登第者身世部分。编者的这种谨严的态度和做法,对于我们今天编选数据,也是值得借鉴的。
二、注意反映有关科举取士各个方面的问题。例如科举取士在有唐一代虽然不断在发展和制度化,却始终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在考试内容方面,重文艺还是重经术,录取对象,以“子弟”为主,还是以寒门为先,都存在着不同意见。凡能够反映上述问题的材料,编者都没有忽略,这也说明徐松的史识。又如,《登科记考补正(套装上中下册)》附载了大量的策赋诗文,初读此书,可能感到这些数据似乎徒占篇幅,意义不大,但如果要进一步探索唐代取士的标准和倾向,以至不同时期的文风,我们就会发现它是大有作用的,所谓“一篇一韵,初若虚文,而治乱之萌系焉”(《唐诗纪事》卷五八)。
清代著名学者徐松(1781-1848)所撰《登科记考》三十卷,是研究唐、五代人物、史事、科举和文学等方面的重要著作。该书自清道光十八年(1838)成书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和广泛好评。赵守俨先生在《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8月第1版)的《点校说明》中,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和主要特点,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取材宏富,而不伤于滥。其取材包括史籍、方志、类书、总集、别集、笔记小说、碑志石刻,范围甚广。资料的搜集虽不能说已做到纤细不遣,但确已将唐代科举的重要数据条分缕析,粹为一编。编者对待资料的态度并非以多为胜,而是作了较为认真的选择。如凡例谈到:
图经、家乘,例载科目,而近世府厅州县志袭谬承讹,动遭指摘。……颜师古《汉书注》云:“私谱之文,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今同斯例,概就刊落。惟见于《永乐大典》所引者,皆宋元旧笈,事有可征,尽行采录。造就是说,编者所用方志,限于去唐未远之宋元旧着,明清所修,由于以讹传讹之处太多,故摒弃不取。《登科记考补正(套装上中下册)》由(大典》中征引的旧志,不但原书久佚,甚至徐松所看到的《大典》在今天也不可全见,因而这些遣文更为可贵。至于人物生平的数据,编者虽没有明确提出选择标准,但我们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他绝不是信手抄录,而是仅仅摭取其与科举有关和能够说明登第者身世部分。编者的这种谨严的态度和做法,对于我们今天编选数据,也是值得借鉴的。
二、注意反映有关科举取士各个方面的问题。例如科举取士在有唐一代虽然不断在发展和制度化,却始终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在考试内容方面,重文艺还是重经术,录取对象,以“子弟”为主,还是以寒门为先,都存在着不同意见。凡能够反映上述问题的材料,编者都没有忽略,这也说明徐松的史识。又如,《登科记考补正(套装上中下册)》附载了大量的策赋诗文,初读此书,可能感到这些数据似乎徒占篇幅,意义不大,但如果要进一步探索唐代取士的标准和倾向,以至不同时期的文风,我们就会发现它是大有作用的,所谓“一篇一韵,初若虚文,而治乱之萌系焉”(《唐诗纪事》卷五八)。

上一个国学/古籍

下一个书目辞典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