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道教名山研究9787225064369青海人民蒲生华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青海道教名山研究9787225064369青海人民蒲生华

旅游/地图 主题旅游

  • ISBN:9787225064369
  • 作者:蒲生华
  • 印次:1
  • 字数:350000
  • 开本:16开
  • 版次:1
  • 页数:350
  •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2-01
  • 印刷时间:2022-12-01
  • 中图法分类号:K928.3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青海道教名山研究9787225064369青海人民蒲生华截图

#电子书简介

基本信息

  • 商品名:青海道教名山研究9787225064369青海□□蒲生华
  • ISBN:9787225064369
  • 定价:68.00
  • 出版社:青海□□出版社
  • 作者:蒲生华

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22-12-01
  • 印刷时间:2022-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包装:平装
  • 开本:16开
  • 用纸:
  • 页数:350
  • 字数:350000

内容简介

本书对青海西部以玉虚峰、玉珠峰为中心的道教核心区昆仑山段以及青海东部道教诸山——土楼山、元朔山、西元山、五峰山、金娥山、武当山、北极山的自然环境、人文场景及文化空间进行全景式介绍,系统描述了这些道教名山的当下状貌。通过对每座山道教进驻的背景分析,探寻其道教传统的养成和发展。依据文献资料和文化实物,追溯、梳理了青海道教名山的人文□□轨迹和多元文化状态;对道山纷繁的节日庙会,描述其仪轨内容和展演形式,剖析不同节日庙会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互动情状。纵览明清、民国时期诗文作品,从中抽绎出吟咏不同道教名山的篇章,以此来感知这些人文名山的厚重与气韵。比对分析有关道教名山的口头文本,探寻道山场景与口头文本之间相互生成关系,并且从中提炼出民间表达中的神圣主题,来反映民众对道教名山的情感寄托。着眼于青海道教名山的文化、旅游、科研等方面的现实价值和调控、娱乐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强调对道教名山在旅游、经济等方面适度开发利用的同时,又在文物、生态等方面加强保护,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互利共存。

前言序言

非常名山非常道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其影响遍及全国。由于道教的核心思想在于修道成仙,故而有所谓“天下名山,非佛即道”之说。青海虽远离中原腹地,而道教名山却并不少。而且,由于青海地处中原文化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互相碰撞和交融的边界性地段,二者交互影响,从而构建出了独特的道教名山文化。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这方面的零星研究虽有,有些成果还质量较高,达到了相当水准。但总体来说,研究视野多拘囿于某个“点”上,还未从“面”上全面铺开。学术性较强的系统性研究著作更是付之阙如。 生华教授新著《青海道教名山研究》可以说弥补了这个缺憾。我揽阅再三,甚感欣喜。我与生华教授相识已有多年了,他现在正值盛年,而我已逾鲐背之年,我们之间年龄相差近半个世纪,算是忘年交了。虽见面不多,但印象甚佳。每每相见,他都持礼恭谨,言语不多,而态度恳切,实有古君子之风。观其文,也是文如其人。这部书稿就称得上取材精审,逻辑严密,严守学术规范的优秀之作。通览全篇后,觉得以下几点值得□□: 首先,选题颇为新颖别致。以往的道教研究,多关注其人物、□□、义理、科仪、经籍、养生、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而对其赖以存在的外部语境少有问津,本书将承载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山岳作为研究对象,深度挖掘附着其上的各类文化事象,试图在道教文化生存的外部环境来探究这一命题。虽然青海地处边鄙,无青城武当之名山,但作者却能对青海道教名山进行深入研究,选题颇具慧眼。实质上,青海道教盛行的地方还有许多,其中也不乏以山作为载体者,在这部著作里生华教授是按“山在当地颇有名气,且风景殊胜;山中宫观林立,且道教活动频繁;山中道教□□悠久,且伴有其他底蕴深厚的文化事象”等标准,反复甄别、层层遴选,最后确定8座山岳作为研究对象,经过严格筛选的昆仑山、土楼山、元朔山、西元山、五峰山、金娥山、武当山、北极山的确是青海道教名山中的典型和翘楚,真正算得上是“非常名山非常道”了。 其次,田野作业较为扎实。对昆仑山、土楼山等8座道教名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之现状做了全景式的调查和立体式的描述,每座山独特的自然景观秀若天成,它们的位置、状貌和特征在生动的叙述中奔来眼底;每座山众多的人文景观各具特色,其间宫观庙堂的坐落方位、彼此距离以及内中祀奉的神灵在作者的“深描”中扑入眼帘。在田野作业中,还发现了不少未能引起前人关注的新资料,如西元山“佛陀遗偈碑”“重修四洞府碑”、五峰山“重修五峰寺碑”被意外寻获后,对其尺寸、纹饰、碑文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对其漫漶不清的碑文进行辨认和整理,对北极山的“创建北极山紫霄观碑记”的残碑现状及处所做了如实描述。这些实物碑的发现,为梳理相关道山的人文遗迹、□□脉络有着不可估量的科研价值,为还原相关道山的□□原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再次,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该成果的学术价值表现在弥补了青海道教文化研究的不足,青海道教信众相对较少、道教活动场所不多,就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以道教名山进行相关研究这本身就是一种学术贡献。道教名山是承载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作者能从每座山的道教传统、人文□□、多元文化、节日庙会、文人辞章、口头文本、现实价值、社会功能、开发和保护等层面去展开研究,不仅全面展现山岳的道教文化底蕴及其现实意义,又扩大了道教研究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路径。通过多维度解读和剖析青海道教名山,让这些灵秀的自然之山所包含的人文气韵尽可能得以彰显。这样,既突出了它们的人文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大美青海”的真实内涵,为宣传青海雄浑而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而多元的地方文化大有裨益。对于如何以多元融合文化为基础壮大青海的旅游经济和提升青海的文化传承事业,这对于政府管理部门,特别是文化旅游部门、□□管理部门、政府决策部门如何发展当地旅游、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具有可鉴之处。 最后,研究方法科学精当。《青海道教名山研究》一书采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相互印证的方法。一方面依靠各种有关道教名山的文献资料,进行条分缕析、归纳整理,挖掘其深层意义,辨析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还要到田野中观察、体验和调研,基本做到了文献和田野的资料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相互印证。 当然,青海道教名山研究本身就是个大题目、是篇大文章,这部书稿虽已较为完备,但本研究依然有可拓展的空间,如节日庙会中可加入“昆仑山祭拜大典”。青海道教名山的儒学崇拜也较为明显,因而在多元文化中可加入“儒家文化”。还可将青海道教名山和全国各地其他道教名山横向比较,以凸显其个性等。 青海地方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我埋头孜孜于此领域几十载,曾被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所折

目录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二、本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三、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四、本选题研究的思路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青海道教名山掠影
第一节 昆仑山概览
一、自然昆仑山
二、人文昆仑山
三、神话昆仑山
第二节 土楼山概要
一、自然土楼山
二、人文土楼山
三、文化空间
第三节 元朔山概略
一、自然元朔山
二、人文元朔山
三、文化空间
第四节 西元山概述
一、自然西元山
二、人文西元山
三、文化空间
第五节 五峰山概况
一、自然五峰山
二、人文五峰山
三、文化空间
第六节 金娥山概貌
一、自然金娥山
二、人文金娥山
三、文化空间
第七节 武当山概观
一、自然武当山
二、人文武当山
三、文化空间
第八节 北极山概说
一、自然北极山
二、人文北极山
三、文化空间
第二章 青海道教名山的道教传统
第一节 以山论“道”:山名中的道教意蕴
一、包含有道教教义的山名
二、脱胎于道教神灵的山名
三、采借于道教名山的山名
第二节 结缘仙道:道教进驻名山的背景
一、道教西渐:山为“道”载体
二、山之气韵:符合“道”标准
第三节 道家风骨:辉映名山的著名道长
一、高道衬山“高”
二、名道映山“名”
第三章 青海道教名山的人文□□
第一节 人类活动的沧桑足印
一、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踪
二、重要□□事件举隅
第二节 道键禅关的兴废□更
一、道教琳宫的更迭
二、佛教梵宇的更替
三、祠楼亭塔的更易
第三节 碑刻匾联中的人文脉络
一、碑文中的□□记忆
二、摩崖中的往昔回响
三、匾联中的人文印象
第四章 青海道教名山的多元文化
第一节 道教文化
一、林林总总的道教神灵
二、芸芸信众的道教信仰
三、道教神灵的选择向度
第二节 佛教文化
一、佛教融入道山的历程
二、佛教文化的斑斓呈现
三、佛道共存的社会语境
第三节 民俗文化
一、祓除邪祟
二、趋吉求福
三、祈求子嗣
四、祛病延寿
五、求雨解旱
第五章 青海道教名山的节日庙会
第一节 □□节日
一、道教节日
二、佛教节日
三、节日活动内容及民众参与
第二节 民间祈神庙会:朝山会
一、朝山会的时空分布与源起
二、道山语境中的朝山会
三、朝山庙会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民间娱乐集会:花儿会
一、道山花儿会的生成背景
二、道山花儿会的传统特质
三、道山花儿会的现代转向
第六章 青海道教名山的文人辞章
第一节 描摹道教名山的文人及作品
一、宦游青海的文人及作品
二、本土成长的文人及作品
三、其他文人及作品
第二节 文人笔下的道教名山
一、文人笔下的自然美景
二、文人笔下的人文气象
三、文人笔下的山中风俗
第三节 道教名山的诗文情缘
一、文人的诗情栖居
二、名宦的诗境创设
三、众山的诗意存在
第七章 青海道教名山的口头文本
第一节 道山场景衍伸的口头文本
一、发端于自然风光的口头文本
二、发轫于人文场景的口头文本
三、发源于□□事件的口头文本
第二节 口头文本凝练的神圣主题
一、口头文本中的山之“神迹”
二、口头文本中的山之“神性”
三、口头文本中的山之“神奇”
第三节 口头文本呈现的仙道气象
一、口头文本影响下的仙道场景
二、口头文本叙述中的仙道事迹
第八章 青海道教名山的价值功能与开发保护
第一节 现实价值
一、文化价值
二、旅游价值
三、科研价值
第二节 社会功能
一、社会调控功能
二、休闲娱乐功能
三、文化载体功能
第三节 开发与保护
一、开发利用
二、加强保护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蒲生华,青海乐都人,青海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硕士。社会兼职有中国□□□□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青海省□□□□家协会理事、青海省民俗学会理事等。曾在《文史知识》《青海民族研究》《青海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涉及民俗学、□□□□学、古典文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河湟汉族传统婚礼歌研究》著作l部,参与合著2部。研究成果曾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海省第七届文学艺术奖等奖项。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其中l项已顺利结项),参与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社科□□项目3项。

上一个旅游/地图

下一个主题旅游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