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莱育儿微访谈:爸爸妈妈最想知道的事(健康+养育分册 套装共2册)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张思莱育儿微访谈:爸爸妈妈最想知道的事(健康+养育分册 套装共2册)截图

#电子书简介

张思莱,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原卫生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国家级专家,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陪伴成长”项目特聘专家,擅长新生儿专业、儿童保健、儿童疾病治疗以及儿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在婴幼儿早期教育及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研究,著有《您育儿的方法正确吗》《从新手到育儿专家》《育儿路上答疑解惑》《张思莱育儿手记:孕产期保健及0-1岁宝宝养育专家指导》《张思莱育儿手记:1-4岁宝宝养育及早教专家指导》《张思莱谈育儿那点事儿:专家解惑0-6岁育儿难题》等。
从1998年开始,张思莱医师就致力于婴幼儿科学养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经常作为嘉宾参加电台、电视台养育类节目的录制,同时还是众多孕育类杂志的专家顾问。张医师是国内最早的在线咨询专家之一,从2000年初至今,张医师在网上育儿咨询的第一线已经整整工作了14年,回答了成千上万家长的提问和咨询,仅2013年其育儿微博的总阅读量就达到9亿多次,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上育儿专家之一,并因此获得多项荣誉:2013年新浪育儿金牌专家、新浪微博专家百强榜医疗健康专家TOP10、新浪微博全国十大大V用户NO。1。

为什么有的新生儿受到一点儿刺激就全身抖动
问:我的孩子刚出生不久,无论是在睡眠时还是清醒躺着时,只要听到比较大的响声,就会突然“激灵”一下全身抖动。这是为什么?
答:人类的新生儿是在大脑不成熟的状态下出生的,出生以后大脑需要继续发育:包括神经细胞的不断增殖和自身肥大以及功能健全;营养和支持神经细胞的神经胶质细胞也在不断增殖,同时神经纤维不断增长,与其他的神经细胞进行连接,建立神经通路,完成机体对外界刺激反应的信息传导。为了加快信息以及反应的传递速度,神经纤维外面需要磷脂进行包裹,这样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不但可以加快速度,而且信息传递准确,使机体对外界的刺激迅速而且准确地作出反应而不至于流失和分散,这个过程在医学上就叫作“神经系统髓鞘化”。
孩子出生时神经系统髓鞘化即完成50%,到3岁继续完成至80%。因此,在婴幼儿时期由于神经系统髓鞘化形成不全,当外界的刺激作用于神经而传入大脑时,因无髓鞘的隔离,兴奋即可传于邻近的纤维,在大脑皮层内不能形成一个明确的兴奋灶。同时刺激在无髓鞘的神经纤维传导也比较慢,所以小婴儿对于外来刺激的反应比较慢而且泛化,出现全身抖动的现象。
为什么出生后体重不升反而下降呢
问:我的孩子没有到预产期就提前4周出生了,出生时体重是2000克,出生后不久医生告诉我孩子体重下降到1800克。为什么孩子体重不升反而下降呢?
答:世界卫生组织妇幼专门机构在1961年建议:出生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为早产儿。无论是早产儿还是足月儿,出生后第一周都有生理体重减轻的阶段,足月儿体重下降不会超过10%,早产儿可能会下降10%~15%,超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000克的早产儿)可能会下降20%。1周后早产儿体重开始恢复,出生后2~3周恢复至出生体重。所以你不用着急,只要孩子没有什么疾病,以后加强喂养,孩子会追赶生长达到正常孩子的发育水平。
早产儿如何计算月龄
问:我的孩子早产1个月,现在出生已经2个月了,到医院做体检时,其发育状况是按照出生后的月龄还是按照矫正月龄来检查?
答:一般采用两种方法计算月龄:一种是按出生的时间计算,像你的孩子已经出生2个月了,所以出生后的月龄就是2个月;另一种计算方法是按预产期计算,即矫正月龄。你的孩子早产1个月,所以2-1=1,矫正月龄应该是1个月。体检时,你的孩子应该按照矫正月龄1个月来评定发育情况,而不是按照出生的月龄2个月。
人类生长具有轨迹现象,在正常环境下,健康的孩子生长是沿着自身特定的轨道向遗传所确定的目标前进。但是由于出生时体重偏轻,例如足月小样儿或者早产儿,或者因为疾病、营养不良以及某种激素缺乏时,孩子的生长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造成生长落后。但一旦这些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去除掉,孩子将以超过相应年龄的发育速度加速生长,以恢复到原有的生长轨道,这种现象被称为“追赶生长”。追赶生长的程度与受到损害的原因、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年龄有关。如果孩子受到的伤害严重,伤害的时间过长,年龄偏大,则追赶生长很难完成。
早产儿需要追赶生长,如果喂养合理,随着发育矫正月龄和出生月龄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孩子很快就会达到出生月龄发育的标准了。追赶生长的最佳时期是生后第一年,尤其是前半年。
低出生体重儿可通过追赶生长回归到正常范围,适于胎龄的早产儿追赶生长要好于小于胎龄儿。由于疾病或者缺乏某种激素造成生长障碍的小儿,越早治疗其追赶生长的效果越好。
……

《张思莱育儿微访谈:爸爸妈妈最想知道的事(健康分册)》
常见疾病篇
一般治疗
新生儿疾病
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皮肤科疾病
眼科疾病
耳科疾病
鼻科疾病
口腔科疾病
营养性疾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
中医中药
急诊急救
疫苗接种篇
疫苗接种的一般知识
乙肝疫苗(一类疫苗)
卡介苗(一类疫苗)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一类疫苗)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二类疫苗)
百白破联合疫苗(一类疫苗)
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二类疫苗)
五联疫苗(二类疫苗)
麻疹疫苗(一类疫苗)
麻风减毒活疫苗(一类疫苗)
麻风腮减毒活疫苗(一类疫苗)
麻腮联合减毒活疫苗(一类疫苗)
甲肝疫苗(一类疫苗)
流脑疫苗(一类疫苗)
乙脑疫苗(一类疫苗)
流感疫苗(二类疫苗)
肺炎疫苗(二类疫苗)
水痘疫苗(二类疫苗)
轮状病毒疫苗(二类疫苗)
狂犬疫苗(二类疫苗)
《张思莱育儿微访谈:爸爸妈
妈最想知道的事(养育分册)》
生长发育篇
新生儿期
婴幼儿期
日常护理篇
皮肤与清洁
大小便
作息与睡眠
体质锻炼
保护牙齿
保护眼睛
保护耳朵
保护外生殖器
安全检查
日常喂养篇
母乳喂养(妈妈部分)
母乳喂养(孩子部分)
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
早产儿喂养
辅食添加和膳食安排
营养素补充
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
素食家庭喂养
零食选择
早期教育篇
基本理念
动作发育
语言发育
智力开发
才艺培养
情绪情感
个性特点
社会性发育
习惯培养
情商培养
亲子关系
玩具选择
本书参考文献
0~3岁生长发育曲线图(身长)

《张思莱育儿微访谈:爸爸妈妈最想知道的事(养育分册)》

自2000年初始至今,张医师在一线义务答疑已近14年,是“科学养育”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推动者。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习惯称呼张思莱医师为“张教授”,虽然张医生并不在学校任教,但我心里觉得这个称谓与她所做的事情特别贴合。教而授之,传道解惑,张医生一直做的就是“教授”的事。她以儿科医生的从业经历,十几年前即开始在论坛上为父母答疑。她跟新浪育儿的渊源关系比我都要长。张医生还是很“潮”的姥姥,带外孙,玩微博,回答网友问题,传播科学育儿知识。跟着张医生,我们学习养育小孩,努力做个好父母。
2010年,微博新媒体成为重要交流手段,张思莱医师开通新浪微博,成为众多率先在新浪开通微博的大V用户中相当有影响力的一位专家医生,粉丝数达到62万。2011年,作为新浪育儿金牌专家组成员,张医师进驻微访谈问诊栏目,在照看小外孙、外出讲座之余,年复一年地在线回复家长的问题,解决众多年轻父母在宝宝养育及早教方面的困惑。如今,这本汇集了张医师在微博上回复众多父母养育问题的精编书出版了,如果你也是新手父母,正在为小宝宝的各种问题一筹莫展,读读这本书吧,让张思莱医师帮你育儿。
——育儿执行主编郑先子

认识张大夫,是14年前的事。那时候儿子刚出生不久,遇到育儿问题就抓瞎,我就跑网上去找答案。找到了新浪育儿论坛的0-1岁俱乐部,发现有个张思莱医师在那里答疑,回答问题既专业又中肯,比泛泛而谈的回答有用多了,就认真地看了起来。再后来,发现很多爸爸妈妈的问题其实是重复的,我就帮着张大夫拷贝粘贴,也回答起问题了。再往后吧,我就一直跟着张大夫回答问题,这一回答就是14年。这本书是张大夫把她回答过的问题进行补充完善后结集出版的,应该说,是贴近爸爸妈妈们需求的育儿指导。
——心泉之家

张奶奶是家喻户晓的新浪育儿大V,从孩子降生起,她的微博我每天必看,帮我解决了很多养育难题,真可谓“身边的家庭医生”。
听说张奶奶要把网上答疑的内容整理成书,真是很高兴!因为我对孩子小时候遇到养育困难却无人能问、无人能答的无助感,那种到医院排几小时队才见上医生却只能聊上几句的奔波无奈,印象特别深刻……
养育的很多问题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详细的解答,相信这本书给予新手父母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满满的正能量,衷心祝愿更多的可爱宝宝们能够从这本书中受益。
——普通读者陈誉文网名@小土大橙子

张思莱奶奶是我从怀孕开始就在微博上关注的著名儿科医生,张奶奶向我们这些新手父母们科普的不仅是她从业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医学经验与常识,更有许多她在养育外孙过程中重新学习与实践到的与时俱进并且非常接地气的育儿理念与方法。作为新妈妈,我与许多朋友都受益匪浅,我们学会了不被陈旧与不科学的育儿观点左右,更懂得如何分辨育儿道路上太多纷繁芜杂信息的真伪对错。
张奶奶之前写的《张思莱育儿手记》是我在育儿过程中很重要的参考书籍,而我更相信这本收录了大量对育儿方面典型问题进行答疑释惑的《张思莱育儿微访谈》,将更能全面详细地总结年轻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并起到更好的实际指导作用。
——普通读者林小暖bella

自2000年初始至今,张医师在网上义务答疑已近14年,但微博上的140个字不足以解决家长心中的疑惑,于是张医师将在微博上的问答进一步详细论述,深入浅出,汇集成本书,以专业的知识帮助大家做科学、有爱的父母。
如果你是新手父母,正在为小宝宝的各种问题一筹莫展,读读这本书吧,让张思莱医师帮你育儿。

中国具影响力的网上育儿专家张思莱新力作
贴近妈妈需求的实用育儿指导
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陪伴成长”公益项目推荐用书

个人自序
在我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与无数的家长和孩子打过交道。每当我看到一个个孩子来时萎靡不振、治愈后活蹦乱跳地离开医院时,感到无比欣慰;当一个弱小的生命由于疾病危重而挽救不过来时,我那种难过的心情很长时间不能抚平。那时为了争分夺秒地抢救危重的孩子,我不止一次地让护士抽自己的鲜血给孩子输上(那时还允许医院自己选择血源,患儿父母的血因故不能使用)。20世纪70年代我在农村县医院工作时,曾经多次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抢救心跳已经停止的孩子。事后有人问我:“你看到那么脏的孩子,而且几乎是死孩子,还敢嘴对嘴地进行人工呼吸,连个纱布也不垫,你不觉得恶心吗?”说实在的,我的脑子里想的都是抓紧时间让孩子快一点儿恢复呼吸和心跳,哪还顾得上孩子脏不脏、恶心不恶心。
那个时候医患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信赖的。在那个年代做医生,工作的宗旨是:只要病人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尽100%的努力进行抢救。家属对我们说的话是:“您就尽最大的努力治吧,我们相信您!”“您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孩子死了我们不埋怨您。”虽然我已经退休,这些话至今还温暖着我的心。是病儿和他们的家长让我的医疗技术获得提高,让我始终坚持专业学习,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虽然我已经不在临床一线,但是我还可以通过讲课、著书、完成各类育儿杂志的约稿、在各类网络论坛答疑、发表科普文章,通过我的博客、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帮助家长。至今我仍然喜欢我的职业,也为女儿没有继承我的事业感到遗憾。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医患关系逐渐紧张,至今这种关系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最令我担忧的事情。记得我在博客和微信公众平台上已经多次讲述如何正确护理小儿发热,阐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和输液治疗的利与弊。例如我的外孙子铭铭高热两天两夜,我只用了几支小中药和3次(每次8毫升)泰诺林,铭铭的感冒就好了,以后我又继续让铭铭吃了1天的中成药就停药了。设身处地想想,我要是给患儿只开了几支小中药和退热药,家长心里就会犯嘀咕,说不定下午或者晚上看孩子发热不退又去另一家医院就诊。这就是目前家长无助、医生无奈的医疗现状。医生谨小慎微的结果就会出现扩大检验、过度治疗,抗病毒和抗生素全都上,口服药、输液一起上。家长也知道医生所有的治疗手段都用上了,治疗也就这样了,于是只能安心接受治疗了。医生和家长对这样不合理的处理心知肚明,所以一旦孩子稍有好转,家长就急忙停药,唯恐孩子受罪或者产生耐药性,有时往往因错误的处理导致孩子疾病迁延或者形成慢性病灶,反而更容易使孩子产生耐药性。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有医疗体制的,有医生、家长等方面的。目前中国医生还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再加上国内时有发生的“医闹”现象,造成一些医生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用夸大病情的严重性和扩大治疗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完全看不到绝大多数的患者还是一个弱势群体。当然也有一小撮害群之马,为了谋取自己的蝇头小利败坏了医护工作者的名声。而家长因为缺乏必要的科普知识,不能理解、判别并做好和医生的配合工作,也常常加重了这种失衡。我国长期而普遍的医患双方缺失信任,只能使矛盾越来越尖锐化,最终受害的将是我们的孩子。
科学育儿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行医几十年,我就是被孩子从叫“医生大姐姐”“医生阿姨”,到后来叫“医生奶奶”“主任奶奶”走过来的。医生的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并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职业。退休后,由于爱孩子,我仍然坚持在网络上、荧屏上,在全国各地的讲座中,与千千万万年轻父母紧密沟通,进行科学育儿知识的普及。多年来,因为这份执著和对职业的热爱,我深深理解家长的困惑和纠结,微博上的140个字不足以解决家长心中的疑惑,于是我将在微博上的问答进一步详细论述,深入浅出,汇集成《张思莱育儿微访谈》,以专业的知识帮助大家做科学、有爱的父母。
在这里我也要特别感谢新浪育儿频道的各位编辑以及新浪微博的各位编辑为我进行科学育儿知识普及所搭建的平台。最后,我想告知家长:育儿是一个美好而艰辛的过程,如果你用心学习、用爱陪伴,一定会为孩子打下一个坚实、健康的人生基础。
张思莱
2014年5月

上一个家教

下一个亲子关系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