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农村金融创新研究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贫困山区农村金融创新研究

金融与投资 各国金融银行

  • ISBN:9787030370679
  • 作者:辛耀,张筑平
  • 字数:222
  • 开本:B5
  • 版次:3117
  • 页数:0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审图号:9787030370679
  • 出版时间:2015-08-13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贫困山区农村金融创新研究截图 贫困山区农村金融创新研究截图 贫困山区农村金融创新研究截图 贫困山区农村金融创新研究截图

#电子书简介



商品参数
贫困山区农村金融创新研究
曾用价98.0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版次3117
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开本16
著编译者 辛耀,张筑平
页数0
ISBN编码9787030370679


内容介绍
本书以贫困面**、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贵州山区为典型,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贫困山区农村金融创新,围绕实施具有战略高度的系统性、多层次金融创新展开论述,以期提高待定地域综合能力,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农村脱贫与可持续发展。

关联推荐
辛耀、张筑平编*的这本《贫困山区农村金融创新研究》由五章组成,其内容如下:**章分析贫困山区和农村、农户的经济状况及其特点,以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与综合开发的必要性。第二章分析农村金融供给的结构性问题,以及政策金融与财政投融资功能不足对这一制度缺陷的影响,并对近年来贫困山区农户金融供需状况、涉农金融机构业务状况分别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在综述金融创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在贫困山区实施具有战略高度的系统性金融创新的具体目标与措施,并介绍世界反贫困政策思想演变和一些国家提高乡村地域经济社会综合能力的金融创新实践及经验。第四章介绍贫困山区农村金融的创新实践及经验总结。第五章是贫困山区农村未来的重要金融创新。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贫困山区的经济现状与农村发展 1
第一节 有关区域研究的几点说明 2
第二节 贫困山区的经济状况及特点 6
第三节 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特点 10
第四节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与区域性综合开发 19
第二章 贫困山区农村金融的供需与活动特点 29
第一节 供给结构的重大问题——缺乏中长期信贷 30
第二节 制度缺陷的要因——政策金融与财政投融资功能不足 37
第三节 农户金融供需状况及活动特点 45
第四节 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状况与活动特点 55
第三章 金融创新与提高贫困山区经济社会综合能力 77
第一节 金融创新的理论基础 78
第二节 贫困山区农村金融创新的战略与目标 82
第三节 各国提高乡村地域经济社会综合能力的金融创新实践 85
第四章 贫困山区农村金融的创新实践及经验总结 107
第一节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创新意义 108
第二节 近年来的重要金融创新及相关问题 117
第三节 担保、 订单、 保险及衍生交易方面的创新 129
第四节 当今贫困山区农村金融创新中值得重视的两大问题 135
第五章 贫困山区农村未来的重要金融创新 141
第一节 贫困地域综合开发贷款 142
第二节 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与区域重大项目实施——以旅游业为例 156
第三节 贫困山区新型农业投资基金 166
第四节 因地制宜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179
主要参考资料 189
表目录
表1-1 2010年全国各地形类型县(市)及贵州山区县(市)的基本经济指标比较 7
表1-2 农户收入结构与工资性收入来源的地区比较 11
表1-3 2010年贵州10个固定观察村农户的家庭主业构成和家庭收入构成 12
表1-4 贵州9个村270名返乡农民工以前在外打工情况 15
表1-5 贵州9个村270名返乡农民工回乡就业情况 15
表1-6 贵州9个村270名返乡农民工回乡原因统计 16
表1-7 贵州9个村270名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16
表2-1 印度计划委员会关于农村信贷第6、7次五年计划的目标及实绩测定 34
表2-2 2005~2010年贵州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借贷收入与用途的构成状况 45
表2-3 问卷调查的9个村282户中有借贷需求的项目数与需求原因(2008~2010年) 46
表2-4 问卷调查的9个村282户中有民间借贷需求的项目数与需求原因(2008~2010年) 47
表2-5 问卷调查的9个村282户中不去农村信用社借款的项目数与原因(2008~2010年) 48
表2-6 问卷调查的9个村282户中民间借贷的情况分析(2008~2010年) 48
表2-7 贵州省1981~2009年间农业投入与产出的主要数据 56
表2-8 2010年10省(区)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设置、空间分布、从业人员、 资产状况 66
表2-9 贵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规模分布及动态比较 70
表2-10 2005~2009年QL县农户贷款的总体情况、 期限结构及用途 72
表2-11 2005~2009年QL县农户贷款的分用途户均额度、抵押状况与还款情况 73
表3-1 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分类建设目标 91
表3-2 ADBP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农户中长期贷款的分布 99
表3-3 项目实施初期(1991~1994年)作物耕种面积、总产量及单产的变化 99
表3-4 1991~1994年和1991~2001年农业收入与农户收入的最终变化率 101
表3-5 日本土地改良事业的划分标准和国家的经费负担率 103
表3-6 日本土地改良经费分担的一般标准: 以水利设施为例 104
表5-1 贫困地域综合开发贷款的基本情况 142
表5-2 市场经济国家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概要与运行情况 180
图目录
图2-1 1980~2008年国家和贵州的财政支农支出比重的推移 41
图2-2 1990~2004年中央、 地方及贵州的财政支农支出比重的推移 41
图2-3 1978~2008年贵州农户人均纯收入与农户人均储蓄的推移 51
图2-4 1978~2008年贵州农户的人均储蓄与人均纯收入的线性拟合 51
图2-5 1990~2008年贵州农户的人均储蓄与人均纯收入的线性拟合 52
图2-6 1978~2008年贵州农村人口平均农业贷款与农户人均纯收入的线性拟合 55
图2-7 1981~2009年贵州省农业贷款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线性拟合 57
图2-8 1981~2009年贵州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线性拟合 57
图2-9 1981~2009年贵州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林牧渔总产值的线性拟合 58
图2-10 1981~2009年贵州省农业贷款与农林牧渔总产值的线性拟合 58
图2-11 1981~2009年贵州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林牧渔总产值的线性拟合 59
图2-12 贵州80个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10)与生产总值(2009)的线性拟合 63
图2-13 贵州80个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10)与城乡储蓄(2009)的线性拟合 64
图2-14 贵州80个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10)与常住人口(2007)的线性拟合 64
图2-15 2010年贵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规模分布 70
图5-1 贫困山区新型农业投资基金的组织结构图 168

在线试读
第一章 贫困山区的经济现状与农村发展
第一节 有关区域研究的几点说明
一、农业与农村金融研究中的区域性特点
毋庸置疑,本书对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具有明确的地域性规定。其实,农业和农村金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正是它们的区域性或地域性,因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受地理、区位、自然条件、作物分布的制约和影响很大,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和影响。由于金融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在不同类型区域的农村金融,应该有与本区域经济活动的特点相关的需求、规模与活动方式。据笔者的个人感受,我国过去有关农村金融的教学和研究或许常常忽略了农村金融的区域性特点,而这在今后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政策和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实施大多与区域的开发、振兴有关。而且,扶持落后、贫困区域的农业发展,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例如,美国通过西部开发,使原先落后的西部,尤其是加利福尼亚州等区域取得了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在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上取得了区域优势。美国还利用各种政策的长期扶持,形成了诸如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牧草乳酪带、烟草带、山区放牧带、综合农业带、亚热带作物区等具有显著特色和相对优势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带。又如,日本于1969年专门制定了关于农业振兴地域整备的法律,2011年对其进行修订,以确保在综合考虑自然与经济社会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实现区域农业振兴与资源合理利用①。从历史上看,日本的一些政策性金融公库本身就具有区域特性,例如,北海道东北开发金融公库、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在区域综合开发和农业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日本提出了从平原边缘到山地之间的“中山间地域”发展战略,为此,农业协同组合金融(合作金融)还展开了关于该地域机构网点空间布局合理性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①。还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的例子,尽管总体上其农地资源极为有限、水资源极为匮乏,但它根据雨雪等降水的不同情况、灌溉工程和土地改良的实施计划、农作物分布等将农业分为10个区域,利用各种农业政策和灌溉等先进农业技术,实现了农作物的高产,例如,棉花单产曾达到世界第一,粮食实现自给,水果、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还能用做出口②。以上情况表明,对农业进行区域性研究和实施区域性政策正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在我国,有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地形类型对区域进行的划分,也有按平原、丘陵、山区三种地形类型的划分。每年由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写、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就有将县(市)分别归类到以平原、丘陵、山区这三种地域类型来进行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统计。由于县域大多与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密切,通常被视为重要的农村行政地域。在《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有按主要农林牧渔产品类型与产出规模做诸如粮食生产大县(市)、棉花生产大县(市)、牧区与半牧区县(市)等的地域划分;有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高原区等九大综合农业区域的划分;还有按地理位置(区位)所做的诸如内陆边境县(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县(市)、环渤海经济区县(市)、南部沿海经济区县(市)的区域划分。
在研究农业、农村、农户的重大经济问题与重大金融问题时,我们需要在一定的区域或特定地域内,结合它们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与此密切相关的社会特征来进行调研和思考,因此要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区域划分标准。本书主要针对山区农村的贫困地域来进行研究。
二、有关贫困山区地域范围的几点说明
在我国不同的地形类型区域中,山区经济总体上落后于丘陵、平原。一些有关山区的研究报告也依据人均GDP和产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等指标将山区经济划分为相对发达的、相对欠发达的及贫困的几种不同类型。本书所研究的贫困山区是指我国山区中发展最为滞后,在自然生存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农村金融发展等方面存在更多困难和更严酷制约的地域,它的范围在2011年以前大致等同于山区中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及省定贫困县、乡的地域。而现在依据Zuixin扶贫标准线,范围相应地扩大。
我国的扶贫攻坚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在1986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贫困地区开发研究组提供的《中国贫困地区类型划分及开发研究提要报告》,已将我国贫困地区划分为六大区域类型和21个亚类型,它们多与山区地形有关。其中,西南喀斯特山区贫困类型包括乌蒙山区、横断山区、滇南山区、九万大山区、桂西北山区等亚类型,地域涉及云贵高原、桂黔滇川毗邻地域;黄土高原贫困类型包括陇中及东部丘陵山区、吕梁山区、宁南干旱山区、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山区等亚类型,地域涉及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和长城以南;青藏高原贫困类型包括西藏高寒山区、青海高寒山区等亚类型,地域涉及西藏全部、青海大部分及甘、川、滇的一些地方;东西部平原山区接壤带贫困类型包括坝上风沙高原区、秦巴山区、太行土石山区、武陵山区等亚类型,地域涉及从大兴安岭经燕山、太行山、巫山、武陵山到苗岭一线的两种地形接壤带;东部丘陵山区贫困类型包括沂蒙山区、大别山区、湘赣丘陵山区、闽粤丘陵山区等亚类型,地域涉及鲁中南、武夷山脉、井冈山脉、大别山脉和东南沿海的部分地区;蒙新干旱地区贫困类型包括内蒙古高原东南沙化区、新疆西部干旱区等亚类型,地域涉及内蒙古高原及东南部沙化区、新疆盆地及南疆西部等。我国1994年确定的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多数沿山脉呈集中连片分布,其中分布最集中的区域类型是西南喀斯特山区和黄土高原。
2011年年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并明确要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主战场。这些地区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宵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①。
基于上述情况,本书将贫困山区的农村金融作为一个独特的区域金融类型来进行研究,注重农村金融研究中的区域特性与对策研究的区域适应性,对促进我国贫困山区脱贫和解决贫困山区发展难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毫无疑问,笔者主观上希望对我国所有贫困山区进行尽可能全面的研究,并希望结论和对策建议尽可能广泛地适用于贫困山区,但基于目前的研究条件、获取资料的便利性及研究应用的时效性,笔者的调研活动主要立足于贵州山区。相应地,研究所用的资料、数据主要来自这一区域,而结论和对策建议自然也主要适用于这一区域。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尽管各个贫困山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但在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上却有着诸多共同因素,存在着诸多共同问题。例如,区域内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对国家全局意义上的生态环境保护又具有重要影响,生活与生产的基础条件相对恶劣,基本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交通相对闭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水平低,地方财力匮乏,自我发展能力弱,等等。当然,不同贫困山区的经济、金融也有显著的差异性,如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人口密度和金融机构网点的分布密度等,因此本书也注重地区间不同因素和特点的比较。
贵州省位于西南喀斯特山区,按国家统计局的分类统计标准,全省90%的县(市)和97%以上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是全国**没有平原县支撑的农业省①。因此,利用《贵州统计年鉴》及其他省级统计数据大体上可以反映贵州山区总体经济的状况(当然,我们还将利用对县级、村级及其他层次、其他经济主体的调研数据)。在2011年我国Zuixin确定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贵州省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三个片区的65个县,覆盖全省80.3%的国土面积②。按照Zuixin公布的国家扶贫标准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00元以下),2012年全省贫困人口超过152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0%左右,绝对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贫困人口总量的9.4%③。因此,贵州省是中国农村贫困面**、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
再以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等综合性指标来衡量,贵州经济社会总体发展也处于全国**水平。2010年,全省人均GDP为11640元,按年末汇率折算约合1950美元,处于全国末位,仅为位居我国东部、主要以平原地形为主的江苏省的18.8%,仅为位居我国中部、主要以丘陵地形为主的湖南省的54.6%,也仅为同属西部欠发达地区、位居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的5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143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4.1%,居于全国倒数第三位,略高于青海省和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472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7%,居于全国倒数第二位,略高于甘肃省。又据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10年提供的《中国山区发展报告》,在全国人均GDP排名后100个山区县中,贵州最多,有33个,但在排名前100个中,贵州竟然连一个也没有①。由此可见,贵州山区是我国山区县(市)中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滞后、基础最为薄弱、贫困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域,将贵州山区视为我国山区中的一个典型贫困地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2012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指出: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贵州尽快实现富裕,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由此来看,在贵州贫困山区的农村实施金融创新,对贵州实现脱贫、发展、富裕和缩小我国地区差异,实现国家兴旺发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贫困山区的经济状况及特点
一、发展水平**、地方财力困难、生存条件较差、贫困问题突出
以人均的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来衡量不同地形类型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山区县(市)总体上落后于平原县(市)及丘陵县(市)。而贵州山区县(市)的这四项人均指标均落后于全国山区县(市)的平均水平,说明其发展更为滞后,相应地,其产业发展水平很低,地方财力也更为匮乏。详见表1-1。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