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银行家的管理笔记 中信出版社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一位银行家的管理笔记 中信出版社截图 一位银行家的管理笔记 中信出版社截图

#电子书简介

刘晓春,本科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现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在银行业中磨砺30多年,具有丰富的业务实操和管理经验。

大学毕业后,刘晓春进入中国农业银行系统,曾是农行浙江省分行国际业务部三人筹备组成员,后独立筹备了农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1997年4月,任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1999年10月,调任农行香港分行副总经理,负责香港分行的业务经营。2004年4月,调回内地,任农行浙江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2010年7月,刘晓春重返香港,任香港分行总经理。

2014年7月,刘晓春加入浙商银行,任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为进入转型阶段的浙商银行制定了“全资产经营战略”。

2018年4月辞任浙商银行行长后,刘晓春于2019年1月正式加盟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任副院长,同时兼任该院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


我一直觉得,写经济类的论文、工作报告等,不应该局限于固定格式,而是可以有各种变化的。进入银行的第一份工作是研究所的刊物编辑,每天看那些千篇一律的文章,看得厌烦,有时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文章,就兴致盎然地把人家的文章大肆改动一番。好在那时与作者联系不方便,改了就改了。自己写文字,当然就不按套路写。所以,现在你在读的,就是这样另类的文字。实际上,我也被许多同事看作另类。


我觉得,对工作,对生活,都需要思考、探究,通俗地说,就是应该多琢磨。我经常这样思考和探究,也很享受这样的思考和探究。这样的思考和探究,有时也是对自己思辨能力的考验。不过,我认为,思辨不是钻牛角尖,更不是以所谓理论来规定现实。对一个做具体工作的人来说,思辨就是更好地观察现实,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恰当方法。和一个朋友聊天,讲到理论,我说,没必要拘泥于哪家哪派的理论,我们应该观察现实,解决现实问题。每一个理论家的理论,也是在应用前辈的理论的同时,观察现实,得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如果他拘泥于前辈的理论,就不会有他自己的理论了。中国书法讲究继承,更讲究“有我”,“有我”的前提是扎实地继承前人,但自己写时并不被前人所绳墨。那些鼓吹写字无一笔无来历的,都是书奴,并不是真正的书法家。所以,写文章,要有自己的真实思考。这样写文章,才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所谓思辨,不是咬文嚼字,不是一味拔高对现实的观察,当然,更不是说些同义反复的车轱辘话。工作总结、战略规划、企业文化、业务计划等,是需要具体落实的,而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口号、领导在大会上的报告。我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创造新名词、新口号、新说法上了。一个机关的部门有没有人才,往往就是指有没有好的写手。多少精英把一身甚至一生的才华耗费在这些无用的文字上了。这是巨大的社会浪费。我喜欢唐诗宋词,但不喜欢《菜根谭》一类的鸡汤文字。唐诗宋词,那是真感情、真性情,值得你用一辈子去体会、去感悟。《菜根谭》一类的鸡汤,只让人觉得是一种“假”,会束缚人的思想与行为,或者教人虚假地与人世周旋。书买来后,看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孟子说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朱真是古典经济学的鼻祖!我呢,拔一须以熬鸡汤,不为也。


不咬文嚼字,不等于粗制滥造,亦不等同于对现象和事件任意下结论。我深深知道,要敬畏文字。 20 岁不到时,作为知青下乡。有一次,处理一起打架事件,我起草了处理决定。后来为了是“殴打”还是“相打”,上级专门来调查。这件事使我明白,一字之差,是性命交关的。写文章,首先,必须言之有物,有自己真实的体会与想法。其次,语言文字有自己的风格。我追求的是一种平和、简洁、随性的风格,不喜欢那些忸怩作态的文字。再次,要轻松典雅。中国书画讲究书卷气,这是很高的境界,不容易达到。理论性、书卷气,不是随便掉书袋,不是上文说的熬鸡汤,也不是故作高深——那是酸腐气。典雅,实在是字里行间透露的一种气息。最后,自在坦然,富有朝气。文章里有许多过去的故事,但不是回忆录,只是为了说明当前的问题,不是要教训任何人。因为喜欢思考工作中的问题,思考的问题指向的是未来,旨在解决问题,不是一味指责与批评。所以,文章中讲问题的内容比较多,而不是大篇幅地做政策解读之类。因此,希望这些文字是清新的,思想是新鲜的。如果你觉得这些文字老气横秋,可以即刻把这书扔了。不过,扔时一定要注意做到垃圾分类准确。


我要感谢我所经历的这个伟大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才有机会经历那么多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科技环境,才有机会看到银行从一个简单的机构发展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我有机会在支行、分行、总行工作,有机会在境内外分行工作,有机会做本币业务和外币业务,有机会搞实务,也有机会搞研究,有机会筹备农行浙江省分行的国际业务部和营业部。这些工作经历,给了我直接做或者接触银行的各类业务的机会。没有这些经历,我是写不出这些体会和想法的。曾经有朋友问我,你的记性真好,是不是当初都有记笔记啊?实际上我很少记笔记,就算记了笔记,也不再翻看。我觉得上课或者听人讲话的时候,记笔记会影响理解。我写这些文字,讲这些内容,都是平时经常思考的,也不用参考资料,就享受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快感。在这样写的过程中体会苏东坡说的“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现在的银行,虽然强调转型、创新,但其机构已经非常成熟,分工精细,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全面地接触各类业务和各类机构。因此,我要感谢我工作过的中国农业银行和浙商银行。


我要感谢我的朋友们。是朋友们鼓励我写作、鼓励我演讲。我喜欢思考业务和管理,有时会在闲谈中与朋友交流这些想法。朋友经常会鼓励我:这个想法很好,你可以写下来啊;那个经历很有意思,又是一篇文章啊。也有朋友鼓励我去不同的会议上讲讲。演讲终究与朋友间私下闲聊不同,需要一些系统的思考,这也对写作产生了影响。完成本书,除了要感谢朋友们的鼓励,还要感谢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廉薇小姐、孟凡钰小姐和中信出版社编辑丁媛媛小姐。文字变成这么一本书,是她们的缘故。整本书的结构、章节安排、章节标题、书名,都是在她们的帮助下完成的。每章前要写一篇导言,也是她们的提议。我只是抱着“顺人不失己”的态度写了这些文字。关于每章的导言,我想了想,导言也要突破常规,因此,我写时是直接根据每一章的标题写下当下的想法。所以,导言并不是每章内容的归纳或提示,可以说是另一篇文字。最后,要感谢杨凯生先生和黄益平先生在自己的写作之余给我写了序,感谢张健华先生为本书作推荐语。我实际上更感谢的是,在这些年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


刘晓春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序  一  /  Ⅰ

序  二  /  Ⅲ

自  序  /  Ⅶ

第一篇 金融新业态与银行业转型升级

第一章  从银行视角看金融

就金融论金融是不对的 / 004

金融业需要“升级版”改革开放 / 008

统一与分业 / 012

金融监管的逻辑 / 016

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 022

中小银行的经营困境 / 028

第二章  突破金融科技瓶颈,需要建立五个闭环

互联网金融的“真空妙有” / 034

银行会被互联网金融颠覆吗? / 039

数字货币能成为货币吗? / 043

Libra、庄票、本票、地下钱庄 / 046

金融科技的瓶颈 / 053

庖丁何以解牛? / 055

“科技真正金融化”的奥义 / 061

金融科技下一站:建立五个闭环 / 066

RegTech :监管 Tech 还是监管 Fin ? / 070

第三章  银行的创新与转型之路

变者为王? / 075

银行创新的边界 / 080

数字科技:暴风还是雨露? / 083

银行应用金融科技的方向 / 090

思辨金融科技新形势下的银行业务外包 / 095


第二篇 回归本源,赋能实体经济

第四章  银行业回归本源

中国银行业:趋利避害赚大钱? / 105

银行莫要自娱自乐 / 109

千方百计放贷款 / 116

门槛与堤坝 / 122

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 127

股票质押与股权质押 / 132

第五章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银行的错?

民营企业高杠杆下的融资难 / 139

需要脱胎换骨的民企 / 146

谁来管理流动性? / 148

小微信贷的能与不能 / 150

第六章  农村金融杂谈

迷茫与破题 / 160

温州模式,今天不是明天的样板 / 169

茶农与渔夫 / 180


第三篇 银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

第七章  银行的形象与品牌

银行的形象,没那么简单 / 189

不能忽悠的品牌腔调 / 192

不能忽视的品牌管理 / 196

第八章  银行的内部管理之道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 205

网点的烦恼 / 211

信用卡:服务、客户与账户 / 217

银行业的母与子 / 223

“二八定律”与“百分之百” / 227

产品移用的风险 / 232

第九章  回看香港

初到香港:换一个套路 / 239

再探香港:不同的牌局 / 246

押大押小? / 252

“砖头文化”与“二手资产” / 255

香港小贷公司启示录 / 259

香港财务公司生意经 / 263

银团贷款漫谈 / 269

香港要扬长补短 突破桥梁思维 / 272

第十章  人事管理见闻录

一台自动机器 / 283

发花红与算账的格局 / 285

银行事业部制得失谈 / 290

规则塑造人 / 295

辞退员工的感受 / 306


本书立足于作者从事银行一线管理工作30多年的宏观思考和微观审视,从金融业大势、金融新业态、金融供给侧改革、金融监管的逻辑,到银行业如何赋能实体经济,再到银行内部的业务实践、品牌和人事管理等,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经济金融热点话题和银行管理的方方面面。


本书从宏观视角切入,深入探讨如何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如何理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监管的逻辑和尺度、银行业如何转型与升级、突破金融科技瓶颈的五个闭环等。


作者认为金融业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脱实向虚”,需要回归本源,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深刻反思银行业如何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


作者基于自身30多年的银行一线管理经验,深度复盘银行业务实操思路、品牌建设理念、人事管理经验等。


银行业一线“老兵”、知名专栏作家,全面分析当下经济金融热点话题,亲述30多年银行管理经验,杨凯生、黄益平、张健华联袂推荐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