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理论与运作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资本市场理论与运作

金融与投资 金融市场与管理

  • ISBN:9787800879104
  • 作者:何小锋,韩广智
  • 包装:平装
  • 版次:1
  •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6-02-01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资本市场理论与运作截图

#电子书简介

基本信息

书名:资本市场理论与运作

定价:50.00元

作者:何小锋,韩广智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2-01

ISBN:9787800879104

字数:490000

页码:45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经济科学中,金融学无疑是显赫的富矿,而以研究资本市场的运作为主旨的投资银行学,则是其中璀璨夺目的宝石。然而这门学科引进中国不过十年时间,其华丽的外表、复杂的内涵,至今让人难识真面目,有待于莘莘学者去不断挖掘。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投资银行学在理论上研究投资学、公司财务、资本市场理论、金融中介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公共政策理论、金融工程理论等学科;在业务上,投资银行学研究证券的发行与交易、并购重组、信托投资基金、资产管理、金融衍生工具、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等内容;在方法上,投资银行用各种经济计量与统计分析、经济与财务分析、比较分析等复杂手段。可以说,投资银行学是创新性与实用性高度结合、专业性与多样性和谐统一的典型知识领域。
纵观中国资本市场15年的发展历程,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改革模式。什么是“渐进式”?坊间有很多描述和总结。在我的眼里,就是利益格局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发展的过程,即在对现有的利益格局不满意的情形下,作出某些资本市场的“创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利益格局;新的利益获得者自然要维护这个利益格局,因此维护时期的稳定性;但由于此格局的发展充满矛盾和变化,暂时平衡的格局又自我演化出越来越多的不平衡因素,新格局又被越来越多的不满动机所突破,从而又通过资本市场的创新形成新的利益格局。
这种渐进式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是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关系。非身在其中,难以知味;但陷在其中,又往往不觉其味。
何以见得?典型者表现在证券发行市场上。几年前我曾经提出“IPO悖论”,正是股票发行市场的自相矛盾、似是而非现象的总结。中国某个地方的真正的企业如果要争取上市,眼前横亘着两大关口,一道是审批关,资本市场理论与运作一道是市场考验关,往往过了前一关,第二关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失去了,能够过了两大关的企业可能只有1%的成功率,真是“一将成名万骨枯”。
就谈道关:审批关。某个的地方企业面对的是三座大山:座是包括中央的各个机构;第二座是省、市一级的各个机构;第三座是有关中介机构(如审计机构、评估机构、法律机构、承销机构、公关顾问等),他们都依附在身上享有某些行政特权。就谈座大山,一般由三座山峰组成(例如三个部门),每个部门都会有三级机构(例如部、局、处级机构)“经手”申报企业的材料,其中一级(例如“处”)就会有三个平行机构的话语权,每级又会有三层级别的人(例如处长、副处长、主办人)过手;要“活动”每一个人都要经过三个左右的“中间人”穿针引线;每结识一个人都要应酬三次,每次应酬(连吃、喝、玩、乐带出差费用)平均在3000元以上。这样就要花费(2187×3000元)=6561000元。
这就是我所总结的“溜不溜”(谐音“656”万元)现象。企业就像一条狗被人们反复“遛弯儿”。这656万元只是台面上花的钱,都是有发票可报销的。如果加上台底下花的钱,则可能要加10倍(且看“王小石事件”)。如果这个企业“溜顺”了,有幸成功上市,那么这笔几千万的费用或者入发行主体的账,就必然引起做假账;或者入控股股东的账,就必然要“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以符合其经济利益补偿的原则。这些费用(或收益)都是围绕“行政特权”展开的,在经济学上就叫做“租金”,整个过程就叫做“寻租”(rentseeking)。
上市公司花费了“租金”,必然就要争取“超额利润”。于是乎,整个被设计为:发行价(计划价)与交易价(市场价)之间必须有巨大的“价差”(pricespread)。既得利益阶层就可以从中各得其利,从而维持一种利益平衡。至于企业,在现有下只能“愿打愿挨”。
一个真正的公司要申请上市,在证明其“真正”的过程中,被这么反复“遛弯儿”(其实是一种折磨),人财物颇有损耗,等到证明完毕——批准上市时,这个企业已经是满身伤痕,它已不是“真正”的企业了。所以这个冠冕堂皇的“证优”过程其实是“证伪”过程——这就是“IPO悖论”!假如这个企业真有“不败之身”,能够持续,从而符合“配股”条件,则其大股东(国有股、法人股的股东)则可能要花10元/股的价格(稍低于市场价,后者可能是12元)买配股;但是如果他以后要卖这些股,只能以3元/股的价格(以每股净资产考虑定价)。这么离奇的事,在我们的制度框架下,被各方认为是“无异议”的。这种格局显然蕴藏着不平衡的因素,因而是暂时的,必然要被新的格局所取代。时代毕竟是进步着的,不断的创新是资本市场的生命力,我们的资本市场只能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总体上的“螺旋式上升”,不排除在局部上可能表现出某种倒退。例如,中国的产业投资基金的“创新”路程就更艰难。某种程度上说,与其说目前中国产业投资基金有待“创新”,还不如说有待于“复辟”。因为,现在基本上是空白状态的产业投资基金在13年前就已产生,当时以“淄博基金”为的“老基金”就有60多个,分布在全国各地。“中农信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是1992年由国家主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产业投资基金,我曾经是它的策划人、申报文件的主要起人之一。而现在正在难产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即使出台了,也做不到13年前的公募发行和上市交易。这是为什么?说白了,利益——特权格局已经变化了,僵住了。
什么是大学问?研究的中国特有的资本市场的原创性理论,能够扎扎实实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策略,就是大学问。这是中国经济学家的历史和挑战。套用一句马克思引用《伊索寓言》的话说:“这里就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吧!”从90年代初开始,北京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生们就开始研习投资银行知识。他们不仅如饥似渴地吸吮来自外国的相关知识,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性,甚至亲赴实践领域学习操作,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拓展。正是这种长期“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使投资银行学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成为一门以理论的原创性和案例的亲历性相结合的经典课程。我们总结的“以资产经营的一般模式为基石,以对企业和资产的现金流?进行分析为中心,以广义资产证券化和企业重组为两条主线,以投资银行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为两条辅线”的投资银行学理论体系和框架,声名渐远,广受认同。
本丛书包含投资银行学具特色的九个专题,作者群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和金融学博士的组合,亦是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结晶。我们推出这八本书,作为北京大学金融学研究生、本科生和进修生重要课程的总结,祈望与同行们及有志者交流,并得到积极的反馈和升级。
感谢中国发展出版社的编辑们的辛勤工作以及广大读者的热心支持!
何小锋
2005年末于未名湖东畔

目录


作者介绍


何小锋,,1955年生于广东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七七级)。先后获北大经济学学士和经济学硕士学位。1984年毕业后留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任教。1986年至1

文摘


序言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