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关系的数量研究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关系的数量研究

经济 工业经济

  • ISBN:9787550413689
  • 作者:李洁
  • 印次:1
  • 开本:16
  • 版次:1
  • 出版社:西南财大
  • 出版时间:2014-05-01
  • 印刷时间:2014-05-01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关系的数量研究截图

#电子书简介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关系的数量研究
  • 作者:李洁//王波//彭定洪
  • 定价:28
  • 出版社:西南财大
  • ISBN号:978755041368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05-01
  • 印刷时间:2014-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93
  • 字数:230千字

内容提要

李洁、王波、彭定洪著的《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 结构关系的数量研究》首先界定能源强度和经济结构 的相关概念;然后检验各种经济结构与能源强度之间 数量关系的存在性:随后建立中国能源强度影响因素 综合模型,研究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的直接影响和间 接影响;接着建立各地区能源强度的面板模型,研究 各地区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差异性影响;*后建立 各地区能源强度对数面板模型,从经济结构差异性角 度探索各地区节能差异系数的计算方法。基于以上研 究思路,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中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与 能源强度数量关系存在性检验。
(2)基于通径分析模型揭示了中国经济结构对能 源强度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数量规律。
(3)基于固定影响不变斜率面板模型和变斜率面 板模型研究了各地区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差异影响的 数量规律。
(4)基于变系数对数面板模型,探索出一种计算 中国各地区节能差异系数的方法。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回顾
1.3.1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关系的研究成果
1.3.2 中国经济结构与能源强度关系的研究成果
1.3.3 节能潜力的研究成果
1.3.4 研究评述
1.4 本书的思路和基本结构
1.5 本书的主要创新
2 对能源强度的再认识
2.1 能源及能源强度的概念与理论综述
2.1.1 能源与能源强度的概念
2.1.2 关于生活能源消费、生产能源消费与生产能源强度
2.1.3 关于能源及能源强度的理论综述
2.2 辛国能源强度的特点
2.2.1 中国能源强度的走势及特点
2.2.2 中国能源强度的国际比较
2.3 影响中国能源强度的因素分析
2.3.1 影响中国能源强度的主要因素
2.3.2 现阶段中国能源及能源消费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3 与能源强度有关的经济结构概念及其度量
3.1 能源强度研究中涉及的经济结构概念
3.1.1 结构的基本涵义
3.1.2 有关能源研究的经济结构综述
3.1.3 本书对经济结构的界定
3.2 本书研究中对经济结构的度量
3.2.1 产业结构的度量
3.2.2 需求结构的度量
3.2.3 能源消费结构的度量
3.3 研究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影响的意义
4 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数量关系存在性检验
4.1 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况及相关研究
4.1.1 扣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4.1.2 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有关研究及述词
4.2 三次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的数量关系检验
4.2.1 三次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分解
4.2.2 工业增加值比重与能源强度的面板协整检验
4.3 高耗能行业与能源强度数量关系的检验
4.3.1 高耗能行业的界定
4.3.2 高耗能行业比重与能源强度的面板协整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需求结构与能源强度数量关系的检验
5.1 需求结构的基本概况及相关研究
5.1.1 中国需求结构的基本特征
5.1.2 有关需求结构与能源强度关系的研究及述词
5.2 投资率与能源强度数量关系的检验
5.2.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及加工
5.2.2 投资率与能源强度的协整检验
5.2.3 实证结论
5.3 本章小结
6 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强度数量关系的检验
6.1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研究
6.1.1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
6.1.2 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强度关系的相关研究及述词
6.2 煤炭消费比重与能源强度数量关系的检验
6.2.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及加工
6.2.2 煤炭消费比重与能源强度的协整检验
6.2.3 实证结论
6.3 本章小结
7 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数量规律的研究
7.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及加工
7.1.1 变量选取
7.1.2 数据来源及整理
7.2 通径模型设定及影响路径分析
7.2.1 通径分析模型设定
7.2.2 影响路径分析
7.3 变量问协整关系检验和模型估计
7.3.1 单位根检验
7.3.2 协整关系检验
7.3.3 模型估计
7.4 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的直接影响和问接影响分解
7.4.1 直接影响系数和残余影响
7.4.2 间接影响系数
7.4.3 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总影响
7.5 本章小结
8 地区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差异影响数量规律的研究
8.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及加工
8.1.1 变量选取
8.1.2 数据来源及加工
8.2 地区能源强度不变斜率面板模型研究
8.2.1 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
8.2.2 面板模型建模和估计
8.2.3 实证结论
8.3 地区能源强度的变斜率面板模型研究
8.3.1 模型设定
8.3.2 模型估计和检验
8.3.3 实证结论
8.4 本章小结
9 地区节能差异系数研究
9.1 地区能源强度概况和节能潜力的有关研究
9.1.1 地区能源消费概况
9.1.2 有关地区节能潜力的研究及述词
9.2 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性特征
9.2.1 地区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9.2.2 地区经济结构差异的原因分析 :
9.2.3 地区经济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
9.3 基于变系数对数面板模型的地区节能差异系数
9.3.1 对数面板模型建模和估计
9.3.2 对数模型中各地区节能差异系数推导
9.3.3 各地区节能差异系数计算结果
9.3.4 地区节能差异系数结果验证 :
9.4 本章小结
10 一些结论
10.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10.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实现节能目标的政策选择
10.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上一个经济

下一个工业经济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