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诗典:孤独者的秋天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巴别塔诗典:孤独者的秋天

文学 诗歌词曲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巴别塔诗典:孤独者的秋天截图 巴别塔诗典:孤独者的秋天截图

#电子书简介

特拉克尔(Georg Trakl,1887-1914),奥地利表现主义诗人。特拉克尔1887年2月3日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1897年进入萨尔茨堡的公立学校,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和数学,十三岁时开始写诗。因学业挫败于1905年退学后,当了三年药剂师,在这段时间读了波德莱尔和兰波的许多诗。1908年,到维也纳学习医药,认识了当地艺术家和诗人,发表诗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特拉克尔担任随军药剂师,战争的残酷使他精神失常,被送往战地医院的精神病科。1914年11月3日,服食过量可卡因自杀。
有时我又情不自禁地怀念那些寂静的日子,觉得它们像一段神奇的幸福生活,我可以毫无顾忌地享受,就像享受友好而陌生的双手奉送的一件礼物。于是那座山谷里的小城又复活在我的记忆之中:城里宽阔的大街,一条长长的茂密的菩提树林荫道沿大街伸向远方;曲折的小巷,充满了商贩和匠人家居劳作的生活情调;还有广场中心的古老喷泉,在阳光下潺潺涌动,如梦如幻,每当夜幕降临,情侣的絮语溶入淙淙的水声。可是小城仿佛沉浸在往昔的梦中。轮廓柔和的山丘使这个山谷与世隔绝,山坡上庄严肃穆的杉树林绵延不断。圆圆的山头轻轻贴着晴远的天空,天地相连,让人感觉宇宙是故乡的一隅。我顿时想起一些人物的形象,眼前又浮现出他们过去的生活,及其所有小小的痛苦和欢乐,那时候他们可以大胆倾诉生活的酸甜苦辣。我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度过了八个星期;在我看来,这八个星期就像是我生命的一个自成一体的部分——一个自身俱足的生命,充满难以言喻的青春的幸福,充满对遥远而美好的事物的强烈渴望。我那颗童子的灵魂在此第一次烙上了一种伟大的经历的印痕。我又看见自己还是学童,在那座小房子里,前面有个小花园,房子偏离市区,掩映在树林和灌木丛中。我当时住在一个小小的阁楼间里,墙上挂着几幅古雅褪色的图画,我在这里的寂静中像做梦一样度过了许多傍晚,寂静亲切地接受并保留了我那些虚幻痴迷的童子梦,后来还常常把梦儿捎给我——在寂寥的黄昏时分。我也常在傍晚下去看望苍老的大伯,他几乎整天呆在患病的女儿玛丽亚身边。然后我们三人坐在一起,久久沉默。柔和的晚风吹进窗门,把许多混杂的声音传到我们耳边,让人产生模糊的幻影。空气中弥漫着浓郁迷人的芳香,那是玫瑰在篱边盛开。夜色慢慢潜入室内,于是我站起来,道一声“晚安”,回到上面自己的房间,在窗前守候一个小时,随梦沉入黑夜。当初,我在患病的小妹身旁感觉到某种可怕的压抑,这种压抑后来变成一种神圣的充满敬畏的羞怯,令我羞怯的正是她那无声的异常感人的痛苦。我每次看见她,心中就升起一种神秘的感觉,她必定死去。于是我怕见她的面。当我整天在林子里转悠,在孤独和寂静中感到快乐,当我疲乏地躺在沼泽地里,久久凝视一望无尽、光明闪亮的天空,当我此刻陶醉于一种深深的幸福感,我就会突然想起病中的玛丽亚,于是我站起来,在无法解释的念头的驱使下,漫无目标地东奔西撞,脑子里和心里憋得难受,我真想大哭一场。有时我傍晚走过积满尘土的大街,菩提树飘来花香,树影里一对对絮语的情侣;有时我看见水声轻悄的喷泉旁边,两个人在月光下缓缓而去,他俩相依相偎,仿佛已融为一体,我一阵颤栗,这灼热的颤栗充满预感,那时我就会想起病中的玛丽亚;我顿时感到一种隐隐的渴望,究竟渴望什么却难以解释,突然我看见自己跟她手挽着手,在飘香的菩提树的阴影里柔情绵绵地沿大街漫步而去。玛丽亚的眼睛又大又黑,闪射出奇异的火花,月光使她那张瘦削的脸显得更苍白,更透明。随后我逃上我的阁楼,倚窗仰望深暗的夜空,天上的星星仿佛渐渐熄灭,我久久沉浸在纷乱迷惘的梦里,直到困倦使我入睡。……
愧对蓝色的死亡(刘小枫)
诗集
致妹妹
澄明的秋天
深渊
诗篇
死亡临近
阿门
傍晚之歌
三窥亚麻布
夜歌
埃利昂

梦中的塞巴斯蒂安
童年
时辰之歌
途中
风景
致男童埃利斯
埃利斯
霍亨堡
梦中的塞巴斯蒂安
沼泽地
春季
兰斯的傍晚
僧山
卡斯帕尔·豪斯之歌

恶之转化

孤独者的秋天
公园
冬天的傍晚
被诅咒者
索尼娅
追随
秋魂
阿弗娜
孤独者的秋天

死亡七唱
安息与沉默
阿尼芙
诞生
没落
致一位早逝者
灵性的暮霭
西方之歌
澄明
焚风
流浪者
卡尔·克劳斯
致沉寂者
基督受难
死亡七唱
冬夜

逝者之歌
威尼斯
人间地狱
太阳
笼中乌鸫之歌
夏天
残夏

西方
灵魂的春天
昏暗之中
逝者之歌
梦魇与癫狂
《勃伦纳》诗篇
在赫尔布鲁恩

长眠
傍晚
黑夜
悲情
还乡
献身黑夜
在东方
控诉
格罗德克
夜之魂

遗作
夜的颂歌
赫尔布鲁恩的三个湖
血罪
水妖
一只苍白的兽沉眠在朽坏楼梯的阴影里……
死者的寂静爱这古老的花园……
山岩以粉红的台阶沉入沼泽地……
蓝色的夜在我们的前额缓缓升起……
哦,栖居在暮色花园的寂静里……
傍晚
风,白色的声音在沉醉者的太阳穴絮语……
如此轻悄……
春天的露珠从昏暗的树枝……
致诺瓦利斯
忧伤的时辰
夜的哀怨
傍晚
诗篇
秋天的还乡
残韵
暮年
向日葵

散文选
启示与没落
梦境
取自金圣餐杯——巴拉巴斯
取自金圣餐杯——玛利亚·马格达莱娜
孤独
译后记
附记
《孤独者的秋天》为特拉克尔诗歌集。包括诗集、梦中的塞巴斯蒂安、孤独者的秋天、死亡七唱、逝者之歌等八部分。
其中《孤独者的秋天》这首诗共有三节,每节由六行组成,结构和谐匀称,语言干净纯然。诗人着力营造出一种静谧氛围,而这种氛围如同一幅表现主义的美术绘画,色彩灰暗,阴冷凝重。诗人内心的矛盾、挣扎纠结盘旋于诗歌文本之上,显得超绝与宁静。
愧对蓝色的死亡——献给八十年代的情谊刘小枫“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诗经·小雅》)——对我们而言,这中国君子(最早的汉语诗人)的原初精神感觉是远古的漫夜,深邃得有如——借用特拉克尔喜欢的语词——“纯粹的蓝色”。面对这已然如蓝色灵光的远古精神感觉,现代诗人若有所失,难免会寻问属于自己的——亦即现代的所在——死亡。如果死亡属于人,“不愧于人”则不够,应愧对死亡吗?一九一四年,第一次现代大战刚刚爆发,二十七岁的现代德语大诗人特拉克尔在战争前线因服毒过量而死。这死恐怕不能算自杀,兴许是意外;可是,从特拉克尔留下的诗作来看,诗人似乎早已踱入死的国度——不是有一束诗的标题就叫“逝者之歌”吗?“逝者”在哪里?他“栖居在夜的蓝色灵光里”,“周围凛然环绕着清凉的蓝光和秋天的余晖”——这个“他者”想必是诗人自己。二十世纪刚过去那年(二○○○年),德国一位资深文学史家出版了一本书叫做《二十世纪五大德语诗人》,似乎要为二十世纪的德语诗界确定谁获得了历史的迷离目光的挽留——五个诗人的名额不是事先定下来的,而是有多少算多少。经过时间的“紫色痛苦和一个伟大种族的哀怨”(特拉克尔句),许多显赫一时的诗人随“冰凉”的时光而去,里尔克、特拉克尔、霍夫曼斯塔尔、本恩、策兰经这位文学史权威认定成为二十世纪历史所挽留的德语五大诗人。特拉克尔死得很早,留下诗作不多。笔者一九九○年代初在巴塞尔旧书市场捡得《特拉克尔文迹全编》(含所有诗作、散文和书信),不过一册三百页的书而已——诗人能否被历史挽留,不在写得多,而在是否以尖利的语言刻写下让历史刻骨铭心的感觉。特拉克尔给历史留下了什么样的刻骨铭心的感觉表达?诗就是诗,非任何什么“学”可以把握——诗只能以诗的感觉去读,换言之,大诗人的诗只能通过大诗人的诗才能得到较为恰切的理解。博尔赫斯有一首诗让世上好些诗人自愧竟然还在写诗,这首诗题为“愧对一切死亡”。据说,成为诗人的感觉首先在于内心生发出愧对感,尤其愧对自己的死亡。可是,博尔赫斯没有说愧对“自己的死亡”,而是说愧对“一切死亡”。什么叫“一切死亡”?为什么是愧对“一切死亡”?语词“死亡”对于诗人乃是一个身体的所在——在那里,身体已然不在。“一切死亡”意味着死对于诗人而言不是“一个”自己,“死者不是一位死者:那是死亡”(博尔赫斯句);因为,在“一切”死亡中,连纯粹的颤抖也隐没在“蓝色的幽暗笼罩着的家”(特拉克尔句)。也许,按博尔赫斯的感觉,一个人自己的死亡仍然实在,“一切死亡”却不实在而又无处不在:“死者一无所在,仅仅是世界的坠落和缺席”,就像“日子是百叶窗上一道流血的裂口”(博尔赫斯句)。我们的远古先贤说过,“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礼记·表记》)。愧对死亡是“人之所不能者”,博尔赫斯为何要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因为他是现代的诗人。何为现代的诗人?据西方的思想者说,现代诗人的身份标志是已然进入纯粹死亡,置身于所谓“一切死亡”之中。纯粹死亡无异于现代诗人的自我感觉,现代诗人正是通过这纯粹的眼睛来看历史具体的生命:我们夺走它的一切,不给它留下一种颜色,一个音节:这里是它的希望不再注视的庭院,那里是它的希望窥视的人行道。——作为现代诗人的“我们像窃贼一样已经瓜分了夜与昼的惊人财富”(博尔赫斯句)。没有进入纯粹死亡、并进而用这纯粹的眼睛看生命,就还算不上是真正现代的诗人——有人会是诗人,但不是现代的,尽管他生活在现代;有人会是现代的,但不是诗人,尽管他“写诗”——如今我们有太多的“诗人”,甚至有拥抱别人和自己死亡的诗人,他们在沸腾的文化街市之上或之下去寻找庄重的天空,却丝毫没有“愧对一切死亡”的感觉。“不愧于人,不畏于天”——高古的汉语诗人看重对当下生活的纯粹愧然,而非对纯粹死亡的愧然。为什么非要从对当下生活的纯粹愧然转向对纯粹死亡的愧然?——因为,博尔赫斯回答说,生命的嘴唇满含回忆,生命迟缓的强度是珍惜痛苦的希望。“不愧于人,不畏于天”与“愧对一切死亡”的差异,俨然刻写了古典与现代诗人的生命感觉差异,但在博尔赫斯的感觉中,纯粹死亡的愧然恰恰源于古典的纯粹生命的愧然,这古典式的回忆和希望乃“现代”生命的“夜与昼的惊人财富”——难怪特拉克尔的《逝者之歌》最后两行写到:寂静的家园和森林的传说,规范,律法和逝者洒满月光的小径。特拉克尔用自己极富色彩感的语言才华所呈现出来的正是“一切死亡”这样的现代感觉——特拉克尔喜欢写“梦”,梦在他的诗笔下有如纯粹死亡。奇妙的是,这“一切死亡”的感觉虽然纯粹,在特拉克尔诗语中却色泽斑斓——主色为“蓝色”和“紫色”。下面这首?并非特拉克尔之作,而是我用从他的散文《梦魇与癫狂》中挑出的色彩句随意组合而成的一首拟作,不妨题为“愧对蓝色的死亡”:从蓝色的镜湖步出妹妹瘦削的身影夜里他的嘴破裂像一枚红色的果实他窥视幽幽停尸间的尸体,美丽的手上腐烂的绿斑他走进褐色的河谷草地,哦,狂喜的时辰绿色河畔的傍晚,灵魂悄悄吟唱泛黄的歌谣他以紫色的前额走进沼泽,死亡踏出紫色的花朵妇人的长裙发出蓝色的窸窣声,红色的猎人走出森林他继续坠入黑暗,惊奇地望着金色的星空在院子里渴饮蓝色的井水哦,神采奕奕的天时被紫色的夜风吹散蓝色的幽暗笼罩着家。特拉克尔特别喜欢蓝色,大概与他喜欢的前辈“蓝花诗人”诺瓦利斯有什么关系——这里不便谈论诺瓦利斯,他的生命本色就是“蓝色的幽暗”本身……附记:差不多二十年前,我为“新知文库”做选题时,挑选了德国Rowohlt版的《特拉克尔小传》,委托林克兄翻译。林克和我是大学同学,比我高半个年级。读书的时候,我仅仅听说他嗜酒、好游山玩水,从没听说过他念书用功(和偷偷写诗)。没有想到,毕业时他竟然是留校的高才生——才子就是才子。以后的岁月,他在北京大学德语系继续念了学位,到维也纳进修,随身不离的仍然是两品所好:德语现代诗和重庆醇老的酒。《特拉克尔小传》翻译出来后,我的审读无异于享受:对照德文原文读《特拉克尔小传》中辑录的特拉克尔纯粹蓝色的诗句和散文,有如踏进“褐色的河谷草地”——可惜译稿在一九九○年流落别处,一直未见问世,迄今仍为憾事。如今,林克兄终于完成了我念念不忘要他译的这部特拉克尔诗文集,并问序于我——我心中涌出的尽是八十年代的那段情谊……

上一个文学

下一个诗歌词曲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