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论人生得失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叔本华论人生得失

文学 文学史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叔本华论人生得失截图 叔本华论人生得失截图

#电子书简介

《叔本华论人生得失》:
努力与意志一样,是一切事物的核心和本质,是人类接受最明晰、最完全的意识之光所呈现的东西。我们所称的苦恼,就是意志和一时性的目标之间有了障碍,使意志无法称心如意;所谓满足、健康或幸福,即为意志达到了它的目标。此一名称也可转用于无认识力世界的各种现象——虽然程度较弱,但其本质仍然相同。我们可发现它们也经常陷入苦恼,并没有永恒的幸福。因为所有的努力俱是从困苦、对本身状态的不满所产生,只要有不满之心,就有苦恼。并且,世上没有所谓永恒性的满足,通常,这一次的满足只是新努力的出发点而已。努力到处碰壁,到处挣扎战斗,因而也经常苦恼。正如努力没有最终目标,苦恼也永无休止。
至于有认识力的世界——动物的生命,就可以显现出它们的不断的苦恼。试观察人类的生命,这里的一切都被最明晰的认识之光所照耀,显现得最为清楚。因为意志现象愈臻完全,痛苦也就越为显著。植物没有感觉,所以也没有痛苦。最下等的动物如滴虫类或放射动物等,所感觉的苦恼程度极为微弱;其他如昆虫类等对于痛苦的感受机能也非常有限。直到有完全的神经系统的脊椎动物,才有高度的感觉机能,并且,智力越发达,感觉痛苦的程度越高。如此这般,认识越明晰,意识越高,痛苦也跟着增加,到了人类乃达到极点。尤其是,如若一个人的认识越明晰,智慧越增,他的痛苦也越多,身为天才的人,他便有最多的苦恼。“智慧越增,痛苦也越多。”这句话中的所谓智慧,并不是指关于抽象的知识,而是指一般性的认识及其应用。素有“哲学画家”或“画家的哲学者”之称誉的狄基班,曾以一幅画直观而具体地描写出意识程度与苦恼程度间的密切关系。这幅画的上半幅描绘的是承受着丧子之痛的女人群像,以各种表情和姿势,表达出做母亲的深沉悲伤、痛苦和绝望;下半幅则为描绘失去子羊的一群母羊,这些动物的表情、姿势与上半幅互成对应。从而可以了解,并非有明确的认识和明敏的意识才有强烈的苦恼,即使在动物迟钝的意识中,也有痛苦的可能。
由此,我们可充分确信: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这是意志内在本质的命运,动物世界的表现虽较微弱且有程度上的差别,却无可避免。
为认识所照耀的各阶段中,意志是化为个体而表现的。人类个体投进茫茫空间和漫漫时间之中,是以有限之物而存在,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相比,几乎等于无。同时,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个体生存所谓的“何时”“何地”之类的问题,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为其场所和时间,只是无穷尽之中的一小点而已——他真正的生存只有“现在”。“现在”不受阻碍地向“过去”疾驰而去,一步步移向死亡,一个个前仆后继地被死神召去。他“过去”的生命,对于“现在”遗留下什么结果?或者,他的意志在这里表现出什么证据?这些都是另一回事;一切都已消逝、死亡,什么都谈不上了。因此,对于个体而言,其“过去”的内容是痛苦,抑或快乐?这些都是无足轻重的问题。但是,“现在”往往一转眼即成过去,“未来”又茫然不可知,所以,个体的生存从形式方面来看,是不断地被埋葬在死亡的过去中,是一连串的死亡。但若就身体方面来看,众所周知,人生的路途却崎岖坎坷,充满荆棘和颠簸;肉体生命的死亡经常受到阻塞、受到展缓,使我们的精神苦闷也不断地往后延伸。一次接一次的呼吸不断地侵入,预防了死亡。如此,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和死亡战斗着,除呼吸外,诸如饮食、睡眠、取暖等都在和死亡格斗,当然,最后必是死亡获胜。这一路径之所以呈现得那样迂回,是因为:死亡在吞噬它的战利品之前——就是我们从开始诞生到归于死亡期间,每一时刻都在遭受它蓄意的摆弄。但我们仍非常热心、非常审慎地冀望尽可能延长自己的生命,那就像吹肥皂泡,我们尽可能把它吹大,但终归会破裂。
……
一、人生的困惑
二、生命的永恒
三、幸福的分类
四、人格的划分
五、财富与人生
穴、生存的意念
七、生活的意志
八、人性与道德
九、存在的得失
十、世界的空虚
十一、爱恋的激情
十二、性爱的倒错
十三、禁欲的解脱
十四、女性的智慧
十五、生存与理念
十六、素质的由来
十七、哲人的智慧
十八、意志与现象
十九、超越生命
二十、心理的变化
二十一、宗教的源流
二十二、哲学杂谈
《哲人哲语百年经典》系列丛书精华绝世,字字珠玑,常识与经典融合,堪称传世思想魂宝。思想大师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是对人类文化的奉献与恩典。心灵奥秘的求索,灵魂深处的探究,是融入一生的智慧经典。
《哲人哲语百年经典》系列丛书不仅涵盖了人类具智慧的语言,同时也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准则,虽然这些经典智慧,在人类各种语言中均有不同译本,被各国人们所推崇,其主要原因是使不计其数的人受益终生。
思想因永远能撞击出火花而传世,天才因奋斗的成功而不朽。在二百多年以前,一个命运多舛的哲学家,不是为了他的荣誉,不是为了他的祖国,也不是为了和他同时代的人,而是为了整个人类改变荒唐的世界,为了清除世间那些恶劣的虚伪的东西,花了三十年,写下了一本书。他就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论先河的叔本华。这个富有的银行家的儿子,曾一度学习经商并随父母游历了大半个欧洲,他丰富的阅历使得初次与他交往的歌德惊叹不已。在进入葛廷根大学学习之后,他很快地迷恋上了哲学,并以《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一文,获得博士学位。这本处女作出版后,深得歌德的赏识。歌德告诉叔本华的母亲约哈娜说,她的儿子必成大器。从此叔本华开始了一个天才哲学家的人生之路。
这位“智慧异常剩余”的哲学家,加上他狂热的求知精神,在此时充分表现出他惊人的学习能力,使得他的脑子成了知识的大杂烩。1807年7月,他到科塔补习古典语文,在短短的六个月间,便获得教授们的交口赞誉,都预料他“将成为出色的古典文学学者”。然后,他回到魏玛,心无旁骛地埋首书堆两年,取得了大学旁听学历,考进葛廷根大学,再转到柏林大学。实际上,语文方面也堪称是他的长项:从他的作品中,再三再四对古典语文的推崇,我们不难判断他希腊文、拉丁文造诣之高深;他的英语,可使英国人误以为他是老乡。叔本华曾同时几度计划翻译康德(德译英)和休谟(英译德)的作品;他的法文,足可胜任翻译官之职。1813年拿破仑的铁蹄踏遍全欧洲,法军进袭柏林时,叔本华逃难至魏玛,在中途被法军截留,充任翻译官。后来,他又学习西班牙文,并翻译了格瑞显的作品。学术方面,除了他的本行哲学,还兼习医学、物理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理学、骨相学、法律学、数学、历史、音乐等。从他做学问的态度来看,可知他对这些学科也是“颇有心得”,因为他听课时有记笔记的习惯,然后再加整理,同时附注自己的批评,一丝一毫都不苟且。加之他独特的个性和见地,从不入云亦云、盲从附和,如果他的见解和教授不相同,就会立即不客气地指出教授的错误,他的哲学系统就是这样逐渐建立起来的。无怪乎叔本华常自豪地说:“这就是我能够有权威,并能很光荣地讨论一切的缘故。人类的问题不能单独研究,一定要和世界的关系连带研究——像我那样,把小宇宙和大宇宙联合起来。”

上一个文学

下一个文学史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