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如此多情2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死亡如此多情2

文学 纪实文学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死亡如此多情2截图 死亡如此多情2截图 死亡如此多情2截图 死亡如此多情2截图

#电子书简介

《死亡如此多情2》:
住院后随着治疗的进展,老太太开始逐渐规律进食,尖叫也少了一些,能和我们进行一些交流;但后来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出现构音障碍,喝水有呛咳,请神经内科会诊,仍不能获得具体病因诊断。这时老太太开始不配合治疗,白天不睡,说别人听不懂的话,拒食,10余天便消瘦下来,给予管喂,但她经常自行拔管。
春节前,也就是老太太临死前几天,她突然变得很安静,开始和陪护交流,告诉陪护她儿子在美国,并说起儿子的种种事,还让她女儿叫儿子回来。她希望儿子星期三回来,等待期间,她和陪护说了两天话,都能听懂。星期三到了,她的儿子因为机票的原因,并未按时回来,要周五才到。当天晚上,老太太进入浅昏迷状态。星期四白天,老太太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但晚间血压降低较明显,至80/40mmHg。
这时候,等还是不等?我们需要一个决定。考虑到老太太的年龄和病情,之前我们和家属沟通时,家属要求放弃一切抢救,包括气管切开、穿刺、安置呼吸机、使用升压药、呼吸兴奋剂、电除颤、胸外心脏按压等,想让老太太平静地走。但此时如果不处理,老太太就很可能见不到她儿子。于是,我们和家属进一步沟通,决定使用升压药,维持老太太的血压。
等到周五早上7点多,儿子终于赶到了医院。我们陪他进入病房,儿子喊了一声“妈”,老太太睁开眼,眼睛眨了两下,已经说不出话,但眼泪顺着脸颊流下。儿子抱着她,她就在儿子怀里走了。
等待两日,心愿终了,老太太应是带着满足的泪走的吧。遗憾的是,老太太的病一直未确诊,她的家人拒绝了尸检的建议,那未解的病因也成为谜团。我们,也不得不继续等待,等待机会解开这个谜团。
死,一定在家中
这位藏族老大爷78岁了,因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大泡,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效果不佳,出现紧张、胸闷、心慌、坐立不安等焦虑症状而转至本院。住院当天是女儿、女婿和老伴一同陪他来的。人院胸片检查显示严重肺气肿,并发下肺感染。经抗感染和抗焦虑治疗1周多后,病情明显好转,准备出院回家。
就在准备出院的前一天晚上,老大爷的儿子来病房看望他,两人发生了冲突。据女婿说,老大爷和他儿子关系不好,经常发生冲突。住院以来儿子一直未来看他,这次是因来成都开会,晚上8点多来到了病房。一进病房,老大爷就叫儿子滚出去,责备他到自己快出院时才来看望。儿子也觉得很生气,两人发生了争吵,不欢而散。结果儿子刚走不到半小时,老大爷突然出现气紧憋喘、口唇发绀。急查胸片,发现主支气管旁阴影,与人院时对比为新增加,这很可能是血管破裂出血。请ICU和呼吸科会诊,判断为肺门血管破裂,建议气管切开,插管,使用呼吸机,超声引导下找出出血位置,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
序我的死亡谁做主?
引读故事
引一千风之歌的回响
引二不一定非得重于泰山
引三陪陪那个受伤的“人”
我能抱一下你吗?
一位父亲的无助
我不想再这样
就让他走吧
那一回,我由医师变成护工
我们还在按压
把遗体带回医院“抢救”
参悟“大师”
有尊严地带瘤生存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临终生活
也许他已经在天国了
远方的“亲人”
逝去的21岁生命
她的坚强给了我们信心
生命尽头的临终关怀
终于等到儿子了
死,一定在家中
回家
我们和患者都不轻言放弃
让医生震撼的生命奇迹
她说,不了
你怎么就走了呢?
追悔莫及的儿子
一束玫瑰花
一句不该说的话
我们没有错
千里奔波一场空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不舍母亲离去的小女儿
双胞胎的呐喊
必须接受的和能够改变的
一个加拿大籍华裔患者
丈夫对妻子说
想起这个病人就会不安
什么样的家属都有
坚持与放弃
咱们再去美国度一次蜜月
抚平内心的创伤
浴火重生
母亲的绝望与坚持
ICU的男护士长
“二次拔管”的生死较量
有些生死较量赢不了
医生的努力被一张账单打败
社会没给他们保障
妻子的执着
我是不是该安静地离开
……
★这本书,写出了在死亡面前人性的善良和人间的至爱。读完此书,令我深思的问题是:我的死亡谁做主?死亡是人生的最终过程,是人人无法避免的最后结局。医生不应对患者本人隐瞒病情,不应回避生死问题,家属和医生都应该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秦伯益(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这里,医生进入患者的内心,与病人感同身受,真能有那种“你的命有多重,病人的命就有多重”的感受。
——凌峰(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专家)

★我不是很赞同彼得的很多观点,但是我佩服他对自己生命的控制。也不得不说,他的腐败、谎言和死亡都有一种轻于鸿毛的优雅。
——洪晃(中国互动媒体集团总裁)

★正是由于我们的外科医生见证了太多的生死离别,看到了太多医学的无奈,我觉得我们需要反思医学技术以外的东西,面对晚期病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顾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外科专家)
《死亡如此多情2》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值得每个人倾听的生命故事
值得每个人关注的最终关怀

我的死亡谁做主
秦伯益
这本书,写出了在死亡面前人性的善良和人间的至爱。这种善良和至爱,发生在夫妇之间、在父母对子女或子女对父母之间、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在患者和他们的亲友之间。百位临床医生口述了他们对临终患者亲力亲为的救治过程及亲身感受,用“叙事医学”的方式,告诉读者在医学和人文方面存在的真实事件。读这本书,使人受到心灵的净化,爱心的提升。这本书之所以受到了读者广泛的喜爱而争相传阅,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它给人们提供了正能量,它将启发人们更多地献出爱心,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读完此书,最令我深思的问题是:“我的死亡谁做主?”死亡是人生的终极过程,是人人无法避免的最后结局。但对结局的选择应由谁做主?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社会共识。按说医生是最了解病情、直接掌握各种医疗资源、最明白疾病预后的,但他们只有发言权,做不了决定。他们只能将患者的现状、发展的后果和各种措施的作用、效果、不良反应以及经济代价等如实告诉患者和家属。医生只有建议和执行的责任,没有决定权。患者本人到时往往已经神志不清或意识混乱,难以做出清醒的决定。所以一般都是由家属决定,医院根据家属的签字安排下一步医疗方案。但事实上家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面对亲人死亡有太多的纠结,真正能做出理性的、对患者有益的决定并不容易。
中国人一向忌谈“死”,若有人一谈到“死”,就会惹来“呸呸呸!乌鸦嘴”的责备。历来提倡在父母面前“言不称老”,不仅不能谈自己将老,也不能谈及别人渐老,以免引起父母因联想而悲伤。孔子曾表示:“未知生,焉知死。”对死亡问题采取回避态度。中国还普遍缺乏宗教信仰,没有“圆寂”、“涅槃”、“超度”、“轮回”、“转世”、“天国”、“净土”、“极乐世界”等理想中的归宿。因此中国传统上总是认为“好死不如赖活”,对死亡的恐惧延及至今。《孝经》中强调:“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父母病时只能“致其忧”,别无他法。只能强调“丧”时要“哀”,“祭”时要“严”。从“病”到“丧”这段时间该怎么做没有人涉及,因为那时还没有对“临终关怀”的认识。
现在不同了,各种抢救手段多了,选择也多了,于是各种医学的、伦理的问题也就多了。呼吸心跳停止后可以用各种机器维持,形成“生命支持系统”,使已经终止的生命似乎还“活着”,“活着”的生命就不能放弃。其实这些机器不是“生命支持系统”,而是“生命替代系统”。因为它们不是支持着一个还存在的生命,而是由机器运转替代着那已结束了生命的躯体。一旦机器停止,生命象征也随即终止。因此延长了的不是生命,而是机器组合的使用。
我认为家属做主其实是很难做到理性的,因为他们有太多的纠结:道义的、舆论的、感情的、利益的、财产的等。“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在古代尚且如此,何况现在早已不是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年代了。所以我们强调成年患者应该自己做主,应该堂堂正正地表明:“我的死亡我做主。”每个人进入老年后就应早为临终阶段做好考虑,留下书面的“生前预嘱”。医生不应对患者本人隐瞒病情,不应回避生死问题,家属和医生都应该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吁请人大立法,保障要自己做主的老人们的人权。
迫于道义和舆论过度抢救不是善策,出于感情而无益地救治并不理性,为救治绝症患者而倾家荡产没有必要,高干子弟为保持家中高干待遇而让濒临死亡的亲人长期住ICU抢救徒受痛苦形同虐待,甚至让已是植物人的高干十年八年地住院治疗更不人道。
最理想的归宿是“健康长寿,无疾而终”,这是百年难修的善果。在我印象中,无疾而终的老人,往往是健康长寿的结果。他们能“享尽天年”、“寿终正寝”,多半因平时能注意预防保健,但不迷信“养生”,能早诊早治,心态达观,各器官功能均衡衰老,及至“老熟”后“瓜熟蒂落”,一了百了。

2015年2月
(秦伯益: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一个文学

下一个纪实文学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