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元代戏剧研究 张大新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二十世纪元代戏剧研究 张大新

文学 影视文学

  • ISBN:9787020059058
  • 作者:张大新
  • 包装:平装
  • 字数:314
  • 开本:其他
  • 版次: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92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04-01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二十世纪元代戏剧研究 张大新截图

#电子书简介

基本信息

  • 商品名:二十世纪元代戏剧研究
  • ISBN:9787020059058
  • 定价:28.00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张大新

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日期:2007-04-01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开本:其他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92
  • 字数:314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关于20世纪元杂剧研究的学术历程,学术界一般称之为“现代化进程”,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自己也很喜欢阅读这样一些文章,阅读这类著作,从中感受到研究者对于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求索,深受启发。从上世纪初到现在,从整体来看,研究工作不觉是多元的、多角度的。观念、方法有差异,研究的问题、角度不同。较多的是侧重文化的、社会的研究。如杨季生的《无剧的社会价值》、幺书仪的《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吴晟的《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等。关于元杂剧研究也曾经涉及跨文化研究,如1935年尧子的《读(西厢记)与(Romeo and了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1989年廖奔的《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2004年康保成的《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第四章专论“金元杂剧形态与佛教”,其中论及印度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化及其对于元杂剧的影响。又如郎樱、扎拉嘎主编《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工版),书中专论了元代接受群体的变化,民族的交融对杂剧发展的影响等。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中华民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已有的研究多偏重汉民族文化与文学,其他各民族文化与文学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但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关于民族文学关系的研究也有了不少进展。元杂剧的成就,也包含了多民族作家、艺术家的努力,研究者也开始探寻民族文化交流与元杂剧发展的关系。还有不少著作从民俗的角度进行研究。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也得到重视,并取得诸多相当重要的研究成果。

有的强调重视戏剧学。王国维是人们公认的20世纪开创中国戏剧史研究的第一人。上世纪末,一些学者,在肯定王国维学术地位和表示钦敬的同时,也提出戏剧研究,应把“文体”和“文学”改为“戏剧体”和“戏剧学”。对于戏剧的认识,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戏剧戏曲研究所编的《大戏剧论坛》第1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其《主编寄语》说:“戏剧在广义上属于视听文化。”“动态的视听艺术包括表情达意的乐舞和具有叙事性质的戏剧。乐舞、戏剧以人类自身的形体为载体,演出场所是它的空间载体,剧本是它的文字载体。不同的演员,不同的演出场所,不同的文字表述,都会影响到戏剧的形态和特征。或者说,不同的载体会造成不同的戏剧形态。但是作为戏剧,叙事性表演自古到今始终是它的艺术核心。不管何种载体的戏剧、何种形态的戏剧,都有它发生、发展、沿革、变化甚至消亡的历史过程,也有它自身独特的风格和魅力,都值得研究。我们把它们都纳入‘大戏剧’的视野。”元杂剧研究是戏剧研究的子课题,自然是和戏剧观念的转化和拓展相联系的。20世纪后半叶的元杂剧研究,由于戏剧文物的大量发现,结合文学剧本、文献记载,关于元代戏剧舞台、演员、伴奏乐器,乃至舞台表演的面貌的认识都有了进步。特别应该说到的“场上案头一大家”周贻白的戏剧史著作中关于元杂剧的论述,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关于元杂剧的论述,都是属于戏剧范畴的有影响的名著。此外,如徐扶明的《元代杂剧艺术》等,也很注重戏剧学的阐释。国内戏剧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绩是相当突出的。


有的仍然从事戏剧文学的研究,当然研究的状况也有变化,如关于作品的评析,也注意从戏剧冲突、戏剧行动入手,即从戏剧的特征来分析文学作品;史的叙述也注意戏剧艺术的综合性。现在的问题恐怕是搞文学研究的学者对于文学性的忽略吧!


元杂剧的研究队伍,是由多类性质和兴趣、爱好、条件各异的研究者组成的,因此,就作为个体的研究者来说,一般的情况下,自己有自己的研究范围,自己有自己的学术个性,不应该也没有必要要求研究者如何研究。有人偏重戏曲表演,认为不懂水袖,没有资格谈戏曲;有人偏重域外文化或民间文化的研究,这是很重要的开拓;有人偏重戏剧文学的研究,认为研究古代戏剧文学是不容削弱的。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也只有这样,研究工作才能更深入地开展。总之,对于一个时期研究界的期许和对于一个研究者的要求是不同的。

目录



第一章元杂剧研究回溯

第二章中国戏剧的形成与元杂剧的兴衰

第一节中国戏剧的起源、形成与成熟

第二节元杂剧的兴衰

第三章元杂剧体制研究

第一节剧本组织与音乐结构

第二节脚色与演出形式

第四章关汉卿研究

第一节生平研究

第二节杂剧思想内容研究

第三节杂剧艺术成就研究

第五章白朴、马致远等初期杂剧作家研究

第一节白朴及真定作家研究

第二节马致远、纪君祥及大都作家研究

第三节高文秀及东平地作家研究

第四节石君宝及平阳作家研究

第五节郑廷玉及中州作家研究

第六章王实甫、郑光祖等中期杂剧作家研究

第一节王实甫与《西厢记》研究

第二节郑光祖、宫天挺、乔吉等杂剧作家研究

第七章秦简夫、萧德祥等晚期杂剧作家研究

第一节秦简夫研究

第二节萧德祥及晚期其他杂剧作家研究

第八章元代南戏研究

第一节元代南戏发展研究

第二节高明与《琵琶记》研究

第三节其他南戏作品研究

第九章元代剧论研究

第一节元代剧论研究的起始和推进

第二节元代剧论研究的发展和深化

后记

作者介绍

序言

上一个文学

下一个影视文学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