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上村传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坪上村传

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坪上村传截图 坪上村传截图 坪上村传截图

#电子书简介

祖 屋

彭家的祖屋,已经残破得不成样子。

原来,这里是浩荡的一片屋脊,从阔大的前坪穿过青石板的路,走进那威武的、两边立着石鼓的青石大门,一下子就能使人感觉到这屋的高深,那青石的门槛确实太高,那门两边石鼓上的浮雕又确实太精美。

进得第一重门,又是一个开阔的坪,坪子一边一口用红砂岩砌就的池塘,池塘里栽满了荷花,从五月到十月,这荷花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会灿烂地开,且在幽静的夜里发出阵阵暗香,从花格窗户上流溢进去,滋润着大屋里的每一个房间。

从荷塘中间的青石板路穿过,便是第二重门,进得红砂岩石的二大门,内边是一个偌大的正厅,能摆下五十桌酒席。大屋里的人祖祖辈辈便在这正厅里迎来送往,办忧喜两事。正厅往上走,是一道雕花格门,中格门平时是不开的,只能从格门的两旁过,只有在接大官时才能打开中格门迎接。从格门穿过,是一个偌大的天井,然后便进入到上厅了。

从正厅往两边走,一边一个八方门框,八方门外是幽深的长巷,长巷的两边是一排排房舍,隔一段,就会有一个天井,这些天井将微弱的光洒到雕花木格的窗子上。长巷串着一个又一个横厅,从横厅里穿过,又会进入到另一条幽深的长巷,这长巷又会连着天井和横厅……穿完这些长巷之后,屋的右边又是两方荷塘,荷塘边是一排栽着丛竹和凿树的围壕。左边是一片开阔的草地,草地的半坡上生长着两棵苍老的樟树,这两棵树一高一矮,一大一小,但都有几百年了,树上挂满了青藤,结满了鸟窝。正厅的后边,是一园青翠的楠竹,竹园每年的春天都会如期生长出一园嫩笋,因此,这后花园永远都是青葱茂盛,散发出强大的生命气息。

傍午傍晚茶香饭熟时节,这大屋是炊烟缭绕、鸡犬相闻,这里整整住了两个生产队的人。小时候我们在这大屋里捉迷藏,从一条幽暗的巷子钻到另一条幽暗的巷子,从一个大厅转到另一个横厅,就像在迷宫里玩耍一样。

如今,这大屋拆得几乎只剩下门头、正厅和上厅。这些都是公产,再也拆不动了。人们将属于自家的那一份能拆的都拆走了,他们将房子砌到了河岸上或是大路边。

过去浩大的老屋,就剩了这孤独的门头、漏雨的正厅屋顶、残破不全的青砖墙在秋天寂静的阳光下坚守。有丝瓜和南瓜的藤蔓,爬上残存的门头和断壁,鲜艳地开着黄颜色的花朵,这花鲜艳得甚至有些使人恐慌。

老屋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我童年的记忆里,老人们经常说起的有这么一些琐事:这屋外不见木,内不见砖,前后建了三年,建这屋的木匠是从远处请来的大师傅,木匠师傅最喜欢吃的东西是鸡菌子,然而,三年中他就是没有吃到一个鸡菌子。于是,师傅便在这屋里做了手脚。

大厦落成之后,老祖宗在付过工钱的同时,还送给木匠师傅一包干菜,说是送给他在路上下酒。

木匠师傅走出三十里地,吃中餐时,打开那一包下酒的菜,里面竟全是熏腊了的鸡菌子。原来,老祖宗知道木匠师傅喜欢这一口,每次便将鸡菌子留下,留着给他带回家去吃。于是,木匠师傅望着这一包鸡菌子后悔莫及,他忙打发徒弟扛着斧头回去,告诉他,在大屋正厅东边的第三根柱头上敲三下,说三声:到头发、到头发、到头发……

于是,徒弟扛着斧头倒转三十里地,在那根倒装的柱头上敲了三下,这样便将柱头敲过来了,敲得这大屋里的子孙发越无疆。

我家是在上溯第六代时从大屋里搬出去的,随着子孙越发越多,只好往外迁。二百三十多年流转的时光里,村内村外、乡里城里到处都散落着从这老屋里搬出去的子孙。

我在这残存的老屋前后徘徊,到处是杂草、荆棘丛生。我也不知道要在这里寻找什么。还有一条麻狗,总是尾随在我的前后,这里闻闻,那里嗅嗅,它也似是在寻找什么。

秋天收割过后的田野,那么寂静。一群麻雀从远处飞来,在稻田里觅着食,又倏地飞起,受了惊骇似的消失在田畴的尽处。

躺在稻草堆上晒着太阳,我确凿感觉到村庄的气息依旧,那炊烟的气息、木草的气息、田野上青苔与泥腥的气息,以及青蛙和知了的叫声,都和儿时闻见的没有什么两样。

国庆长假过完之后,我要回去上班了。离开村庄的时候,我似乎已经下定了决心,我要回来修缮这栋残存的老屋。

于是,回到城里后,我便四处奔走,为修缮这栋老屋筹集资金。

2015年的正月,村里的老人们在北坛庙问了卦,定下了在农历正月二十三日破土动工修缮老屋。北坛庙是一座很灵验的神方庙,村里人砌屋上梁,婚丧娶嫁,甚至外出打工,都要到庙里上一炷香,祈求保佑平安,这么多年来,坪上村的人外出打工,在北坛老爷的保佑下,从没人出过祸事。

开年之后,雨一直绵绵细细地下着,正月二十三那一天,早上本来还在下着雨,但是一吃过早饭,太阳就出来了。于是村里人都说,北坛老爷看的期,不会错。

从2015年正月开始,村里的木匠、泥瓦匠一齐动手,直修到2016年腊月,终于将这栋残存的老屋以及后面的园子全修缮好了。

在深秋的一个夜晚,我住进了这栋老屋。秋夜清凉如水,月光从天井里漏下来,那么明净,纺纱婆在墙底下时断时续时起时落叫着,似是在吟唱着村庄上那些没有开头、也没有结束的歌谣。

住进这栋老屋,我的心那么安静,在外漂荡这么多年,梦却始终缠绕在这座村庄上,那些山河田土,那些房舍竹篱,那些音容笑貌,那些炊烟和泥土的气息……我的梦像雨帘一样飘忽不定,时隐时现,有时模糊,有时清晰,有时甚至难辨真假。这些残破的梦,就这样缠绕着我,像这秋后的雨水一样绵长。

其实,村庄留给我的是一个苦涩的童年,饥饿、寒冷、劳累,以及村上人家那苦不堪言的生存状态,占据了我整个童年记忆。现在,我在静静地梳理着那些像苦瓜皮一样风干了的岁月。老屋修缮完工之后,我便和老人们开始收集过去年月里用过的农具和生活用品,将它们陈列到老屋里,也算是对过去的村庄一份念想。随着那一样样老物件的收集,也就带出了村庄上一个个人、一桩桩事。我想,将那些已经过去或正在过去的人、事记录下来。也算是为这座村庄作一个杂乱无章的传。


目录

祖屋/1

麻狗/5

香包/8

驮带/18

生布袋/28

坪上情席/51

绣绷/65

长命锁/70

牛命/98

瓦桶/105

皮影子/121

凿木扁担/141

短棍/149

入学通知书/155

破砂罐/165

顺生商号/173

真铜电筒/182

汤罐/188

童谣/194

摇窝/199

开山锄/214

竹篱笆/227

摇筒/244

剃脑行头/252

金钩/264

电工袋/276

牛嘴笼/286

油纸伞/301

篾匠挑子/310

大布长巾/318

护身符/339

重阳节/345

后记/355


坪上村是作者的老家,作者十六岁离开这片村庄,村庄成了他整个人生的背景。在外漂泊三十八年后,他又回来修缮老屋。老屋是一座村庄的记忆,在浓郁的乡愁里,坪上村的故事氤氲穿行于村庄百年的时空之中,叙说村庄上一代又一代人命运的起落、社会的变迁以及正在消逝的风情风俗……


穿行于老屋与村庄百年的时空之中,在浓郁的乡愁里,作者用醇熟细腻的文字叙说村庄一代又一代人命运的起落、社会的变迁以及正在消逝的风情风俗。这是一部厚重又有思辩精神的村庄家谱。


为故乡作传

——彭东明《坪上村传》初读

何向阳

《坪上村传》是湖南知名作家彭东明先生的新长篇。《坪上村传》顾名思义,它立意在给一个乡村作传,这个乡村是作家的故乡,这个故乡不同于鲁迅的未庄或是鲁镇,一来它是中国南方更南湖南的一个村庄,地理风貌风俗习惯均不相同,俚语口语所架构的语言方式、叙述风格也有差异;二来它是一个20世纪已发展到中末期的,同时还有21世纪的面影闪现的对于我们现在阅读而言的“活”的村庄。

村庄的“生成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然不同于“文学史”中已经固化的纸上“村庄”,它的鲜活生动之于生长于其中的作家彭东明宛如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他的成长心路,也同时映出了众多乡亲的音容笑貌,因为是故乡书写,所以全书整体写来驾轻就熟,开阖有序,展示了一定的文学功底。而在叙事之中,对于“乡愁”的把握也在感情的舒展上有一定的理性介入,没有一味地写“挽歌”,而是以一种平实的叙述,将乡村的过去与现实交错呈现,童年记忆与现实生活的相互杂糅,其中有回视的眼光,但更多的是观察者的凝视。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这部长篇小说中,在观察者与记忆者织就的记录中,乡村文明与现代化的纠缠不已,而作家“我”作为人物的串连,不仅要使这种叙事真实可信,而且要使这种叙事不断地从现实中跳出,构建起一种不那么过实描写的“虚构”。这后一种功夫,我们在阅读中可以领略得到。

事实上,坪上村这个地名,是一个真实的地名。它就是作家彭东明自己的故乡。大约几年前,《十月》杂志在湖南岳阳开汨罗江诗会,纪念诗人屈原,会后我们顺道去了坪上村,那里有一个据说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的五进院落,是当地的彭家大屋,或许此后小说中的老屋就是以此作为原型,老屋经过简单的修葺,摆上了桌椅板凳,印象中是乡村木匠做的那种朴拙木桌、藤编的椅子,这样一收拾,就可以在里面做讲堂了。我们去时,这个彭家大屋已经挂上了“坪上书院”的牌子。书院外是作家彭东明种的自留地,有辣椒、香葱什么的,一片一片的,他给我们兴致盎然地介绍,在他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他从这个村子出发,求学,工作,而他计划中的晚年还要回到这个村子,为它的文化建设和乡村教育再出把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反哺”吧。晚餐就在那几间将来要做民宿的平房中的一间吃的,木桌条凳,吃的就是他自家地里种的菜,他自豪地说,放心吃吧,我不打农药的,都是有机肥养出来的。那一顿简单的晚餐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故乡的滋味”吧。晚饭后我们在院中散步,看到的是满天的星光,彭东明说小时候乡村的星空和这一模一样,甚至比这还更密更亮一些。

之于湖南,我走的地方并不多,但在文学史留下来的书写中屡屡和它相遇。好像已然与它是很熟的朋友了。打量着这个黑夜中闪着光泽的安谧的村庄,我想到了许多个历史中的书写者,他们的记述一点点地擦亮着被潮湿的雨季和远逝的岁月模糊了的乡村记忆。沈从文,他的小说是极为散文化的,以致让人难以区分小说与散文的分界,笔法的散文化还在其次,而是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品格,就是让生活本身在场,让人与事自己说话,而不是作家本人在那里喋喋不休滔滔不绝。他的《边城》如此,《萧萧》如此,《长河》亦如此。同是湖南作家的彭家煌,他的小说也是有两套笔法,一种以含蓄蕴藉的笔法写湖南乡土气息浓重的乡村生活,一种以嘲讽幽默的笔法写城市市民生活,当然,他最著名的还是前者,但是若要是让一个评论家一言以蔽之地提炼出比如《陈四爹的牛》或《牧童的过失》等小说的主旨,也是艰难的,小说虽则不长,但枝蔓四溢,机械理性分析与单一价值判断都无法把握它。在韩少功的《爸爸爸》中我们也是很难找到一条明晰的线的,它不是那种线性结构的小说,它不是写什么的,反而它什么都呈现给我们,而并不急于告知它要写的那个“什么”。它的主体性是氤氲在密雾丛林中的。王跃文的《漫水》更是如此,《漫水》中的余公公、慧娘娘,很难用现成的人物模式去套,他(她)们更像是自然成长出来的,作家只是诚实地记录下他(她)们,而不是拔高他(她)们或扭曲他(她)们。这种诚实是怀有记忆的敬意的,是对乡村人的自然状态——人的生态的一种虔敬诚意。余公公、慧娘娘以及更多的乡亲所秉承的那一种生活伦理与自然法则是群性的,他(她)们散漫在称为“漫水”的村子里,几十年几百年都是这么过日子求生计,他(她)们有着他(她)们的一整套的生存理念与生活沿袭以及情感联系,这种理念、沿袭与联系也许是我们难以严格秉承的,却如我们的祖规或家谱,不能为我们所忘记。沿着这一条路线,我们可以看到彭东明这部《坪上村传》的人文渊源。

从结构上讲,这部小说与我们常常读到的一些写乡村的长篇不同,它是典型的南方叙事,没有什么特别宏大的架构,也不具备那种一马平川式的广袤无际的气魄、一览无余的平阔,而是有着与南方山峦丘陵的地貌相似的面貌,它峰回路转,饶有风趣,读之给人以移步换景之感。仿佛一切都是随意,都保留着原生态或生成性,没有什么刻意修剪,大动干戈式的笔触在这里是销声匿迹的,这里有的,只是慢坡缓步,这种兜兜转转式的书写,与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当代文学史中的史诗性的长篇做法相去甚远,初看显得视野不够开阔,作者也没有为整个乡村做扫描的雄心,只打捞他记忆中的人、事,他只在意那些看似细微的人、事后面的并不为人注意的深长意韵。也许这种结构才是最为传统的,它保留了太多的留白,它不想将记忆的画面填得太满,但并不因此而在人物命运中有所删减,反之,人物的性格命运因缩略和深刻而在这张“纸”上有了木刻的效果。故此,小说结构上相应松散,是以“人物”也就是乡亲们的一个个的出场,一个个的命运,一个个的性格,来结构全篇。这种叙事方式,比起以往北方写作的乡村历史宏大叙事的模式,有一种灵动的优势,读来更加鲜活,也合辙于当地的风土人情,让人阅读时有一种深入到那种水土深处的心物相契。

一部长篇小说立得住的还是要靠人物。但由于结构的缘故,这部长篇的人物并不是贯穿始终的主人公,而是将坪上村作为全书“主人公”,而在坪上村出入的一个个人物,有着散点透视的写法。不是一个主人公一贯到底,而是一个个的主人公在不同的时代里各自登台各自“演出”。所以反而呈现出了生活原本的驳杂样貌。其中,窑匠、贺戏子、陆师傅、豆子、老祖父、祖母、父亲、李发、长贵、细叔等人物十分典型,令人难忘。但小说中有些人物“断”掉了,很可惜,对于有些未及展开、一闪而过的人物,我在阅读时也很矛盾,因为这部小说并不是一部有始有终的村庄史,它是“传”,而不是“史”,“传”则允许断掉,有埋伏、省略和留白。作家如此写有如此写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反终始法的写作,使写作有了开放的诸多可能性,从另一方面说,村庄的形态也不是始终的,更不是封闭的,它也是开敞的,所以这样的选择可能也更符合现实的存在。总之,一种散文化的笔调氤氲于小说中,是淡泊的,随性的,娓娓道来也欲言又止的,没有一般小说令人不悦的机心,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以诸多人物为一个村庄作传,或者说,以一个村庄的人物列传,来述写村庄的变迁。这种写法一方面写来生动、鲜活,活灵活现,给人以真切的实地感,一方面,这种写法也是对湖南现代文学传统的一种承递,呈现了长篇小说刻画人物描绘现实的多样性探索的可能。

《坪上村传》中,湖南方言大量应用,到了恣肆汪洋的地步,很接地气。方言在人物对话中比比皆是,可圈可点,而叙述中的用词、语法也随着人物的语气、语调走,贴合得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构建了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营造了整部小说的一方水土、特别氛围。语言很精彩。小说到了结尾,节奏稍稍有点快,每个人总结一下个人的生活,从叙述上讲,格式上有些“普通话”,能够更生活化一些可能更好。日常化、生活化的这一语言特色,若不仅在人物对话而也能由对话溢出到作家叙事中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可能会使小说的艺术达到更加游刃有余的境地。最后豆子的出场是不错的,这个人物埋得很深,有文化的寓意在。

当然,长篇小说的发展本身就是持续而开放的,与此同时,乡村的发展更是持续而开放的,能够深入到乡村的现实生活与乡亲的内心生活之中,已足以证明一位作家的沉稳与贴心,彭东明对于故乡的态度都放在他的《坪上村传》中。我想我们今天读到的还只是一个叫作坪上村的村庄的片断,而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期望读到这个村庄的巨变,坪上村,我曾经到过的村庄,相信你在你曾哺育过的书写者的手心里,会有更加灿烂而美好的未来。


上一个小说

下一个中国近现代小说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