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经典文丛·印度生死书:四部奥义书义疏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文明经典文丛·印度生死书:四部奥义书义疏截图

#电子书简介

1.在这无常之世,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但是,万物皆被神(Lord)①所充满。践行弃绝和对真我的强烈觉知。勿追逐他人之财富。
释论:这宇宙与世界之万物总是在变化,但是支撑这一切的却始终如一,它永远不变,这就是神。万物都扎根于它。这就好似我们将一部电影投射到银幕上时,影像在变化,而银幕却是恒常。同样的,此现象界就是对神的投射,是一种叠置。就像我们在黑夜当中,于绳子上投射出了蛇。这蛇是没有存在的独立性的。它的存在是因为绳,只要光一进入,它立即停止了存在。蛇于是就会消融于绳子。同样道理,当你明白了梵,世界就会在它里面消融,你就会认识到你与梵的同一。生命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获得这种至上知识,世界就不再能够熏染你。你与世界的接触,正如你与檀木的接触。这檀木在水下时间较长,故有一种败恶之气味。起初,这檀木的芳香被压住,且有恶气在行走,但是,如果你稍微剥开一点点,这气味就销遁无踪了,而檀木的自然之芳醇就弥漫开来。同样地,你对这个世界的依附也是暂时的,它无法恒常。相信你自己就是纯粹觉知的梵,经常地并且强烈地以这种方式去思想,你现在所有对此世的执著也就可以剥落,并全然弃下。
但是,如何才能使我们获得这种梵的知识呢?你必须通过弃绝的实践,你必须时时提醒自己,这世界以及它所有的魅力,都不是真实的,或者说,其不真实即是它的无常。只有梵是真实的,因它是不朽。你必须弃绝这个世界,而要专注于梵。黄金也许是有魔力的,但它也是无常。只要是无常之物,你就不应去追逐,更不要垂涎于他人之财物,也不要执著于自己之富有。要让一个人明白此世之短促,财富并非真的财富,以及任何感官的享乐都是令人厌弃的,他必须专注于梵,沉浸于梵。只有梵是唯一真实者,而你本身即是这梵,即具有这觉知的本性,这样,就自然会放下余者。
2.一个人可以渴望一百年的寿命,只要他履行经典所规定的义务。哦,人呐,如果你以这种方式实践你之职责,则你所行的业报都不会尾随于你。此外,别无他途。
释论:前一颂是在呼召苦行和弃绝,不要追逐此世所提供的种种享乐,因诸多快乐皆为转瞬即逝。如果我们追随它,我们就只能是将自己弃置于诸多烦恼之中,因快乐会疾走,而痛苦则遽至。但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行于弃绝之路。事实则是,绝大多数人更加乐于享受生命。而此颂则是向这类人宣讲。它说,如果他们追逐长寿,譬如说长命百岁,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他们可以在世“自我知识”(self-knowledge)的挚爱。当这一切发生了,他们将不再受困于他们毕生所行之业果。其尾随而来之结果就是:他们已为弃绝的生命做好了预备。
对于那些尚不能立即弃绝的人们来说,这是唯一的道路。他们不需要怅然若失,他们可以需要时间,但迟早有一日,他们也会行在弃绝的道上。到了那日,他们必会追随此处所强调的道路。
3.有许多世界是阳光照耀不到的,那些世界适合阿修罗的居住。他们被黑暗所包围,正如盲者(亦即缺乏“自我知识”者)的经验。那些无视于追求自我知识的人,他们已经杀死了自己的生命,换言之,他们死后,注定要进入那些黑暗的界面。
释论:这里是在宣罪,宣告那些不曾力求“自我知识”的人之罪愆。他们之所行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杀。难道此世还有比成为感官欲乐的奴仆、全然忘记了生命之实相更糟糕的事情吗?生命的真正目的是让你成为自己的主人。为了成为你自己的真正主人,你必须亲证你与梵的同一身份,与宇宙大我的同一身份,你即纯粹的觉知,是永远自由、没有名相、没有形式的绝对者。你不受制于任何的伪饰,没有肇始,亦无终点,高于思想,也高于语言。你是绝对的存在、绝对的智慧与绝对的喜乐。当你明白了你是自由的,你就不再受制于生死。如果你不去努力地了解你真正的身份,事实上你就是在自戕。你便在此世招来了耻辱的奴隶生涯,而且在死后,也是类似的恶运。
……
导 言/1
上 卷
《伊萨奥义书》释/37
《白骡氏奥义书》释/75
下 卷
《秃顶奥义书》释/355
《卡塔奥义书》释/496
译后记/653
《印度生死书》推荐语
我们希望读者也会认同眼下这个注疏本的两个特色:一是它为古典的梵文提供了极为清澈的现代英语译本(现在已是现代汉语),并且把不常见的语言和典故作了解释;第二,它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现代生活——甚至当代的都市生活——相关的观念,正如这些观念曾为几千年前的印度人所提供的帮助一样。当然,我们的生活状况在许多方面已经发生了无法辨认的变化,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一些根本的生死问题似乎会永远构成人类困境的一部分。
——(英国) Alan Hunter

【就奥义书典籍的版本而言,我】推荐Juan Mascaro的《奥义书》英译,曾得到印度诗哲泰戈尔的赞美。中国方面,前有徐梵澄先生的《五十奥义书》,今有闻中先生的《印度生死书:四部奥义书义疏》,俱是佳译。前者文言,古雅有余,通俗不足;后者语体,词达意畅。信雅不逊前修,而畅达过之。
——(美国) 孙智燊教授

闻中博士翻译注释的这本奥义书,很浅显易懂,功力力透纸背。读过徐梵澄、黄宝生两位先生翻译的版本,再读闻博士的版本,深知奥义书翻译之难,可喜可叹,可圈可点。
——网友 阿修罗鲍

闻中的译作《印度生死书一一四部奥义书义疏》,其印刷之精美,思想之精深,而阐释之精微,在近年来狂译运动“中可谓不可多得。甫一读之,居然无任何阅读负担;信手拈之,便触及慧根;掩卷藏之,又若有所思。
——复旦大学 于希勇博士

如果有人问我在什么样的天空下,人的心灵……对生命中重大的问题做过深刻的思考,而且已经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找到了解答,是值得被那些甚至研究过柏拉图和康德的人注目的——我就会指向印度。假如我再问自己,对我们这些几乎完全受希腊人、罗马人以及闪族之一的犹太人的思想所教养的人来说,什么文献有匡正的效果,而需要让它使我们内心生命更完美、更全面、更普遍,事实上也是更人性化的一种生命……我会再度指向印度。
——(英国)马克斯·缪勒

在这部书的字里行间,真是到处都充满了一种明确的、彻底的和谐精神,每一页都向我们展示了深刻的、根本性的、崇高的思想,浮现出位于全体之上的神圣的真面目。这里吹拂着印度的气息,呈现出根本的,顺从自然的生命。那种在精神上早就注入了犹太人的迷信以及还在重视这种迷信的哲学,在这里都被消除干净。这里,这个世界上为有益和能提高人的品性的读物。它是我生的安慰,也将是我死的慰藉。
——(德国)叔本华

我们不能洞察未来,不知道还有什么启示和发现在期待着坐立不安、永不满足的人类精神。但有一件事我们可以有信心地宣布:不论未来的哲学将闯入怎样稀奇古怪的领域,这一“统一性”原则都将永远保持下去,永远动摇不了,而且,甚至不可能发生偏离它的情况……正是在这里,撰写《奥义书》的那些极富创见性的思想家们,把我们的“小我”视为“大我”时,他们就发现了这一真理。这一发现是他们不朽的荣誉。
——(德国)保罗·杜森

《吠陀》之教,明著乎韦檀多学,其典籍乃诸《奥义书》,于是而义理可寻,卓为内学,说者曰:吾将信之。然且疑者曰:谓印度诸宗教各派皆导源于此者,何也?在吾国之明佛乘者,且谓此“无”宗与彼“有”宗,相去霄壤,何与耶?——久矣,吾国佛教徒知印度有佛教而无其他。
——中国社会科学院 徐梵澄

奥义书是古代智者的精神结晶,它能给任何时代的人带来启迪,甚至生命的觉醒。本书所包含的四个奥义书是诸多奥义书中基本的,任何人都能从中获得灵性的甘露。
——浙江大学教授 王志成

奥义书的追求将赋予生命以全新的意义。它把生命提升至宇宙的高度,使人的每一思想、每一行动都具有与宇宙中的巨大行星在其各自轨道上运行同等的重要性。如同行星从各自混沌紊乱的力量发展进化到有秩序而和谐地运行一样,人的心灵也经过许多次生活的心理进化而发展到和谐与统一的状态。
——(英国)L·贝克

读过吠檀多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注解它的经典的人,不能不承认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是从古印度先贤们同样的基础之上引出他们的理论的。
——(英国)威廉·琼斯

当我们专心致志地阅读东方诗一般的哲学文献,特别是阅读印度的哲学文献时,发现了许多深刻的真理,这些真理与我们欧洲的天才们那些贫乏、平庸然而却常常自我满足的结论形成鲜明的对照,因而,我们不得不拜倒在东方哲学的面前,并把这人类种族的摇篮看作高哲学故乡。
——(法国)维克多·库森

即使是欧洲高深的哲学——由希腊人所创立的理性的唯心主义,与东方唯心主义丰富多彩的生命冲撞和四溢的活力相比,立即变得就像是微弱的普罗米修斯之火面对着光芒万丈的太阳强光一样,摇摇欲坠,虚弱不堪,似乎随时都会熄灭。把吠檀多主义与其他哲学区别开来的是,它同时既是宗教,又是哲学——在印度,二者是分不开的。
——(德国)奥·施莱格尔
《印度生死书(四部奥义书义疏)》是由印度四部古老的奥义书组成,即Isa、Mundaka、Katha与Svetasvatara.此四部奥义书原属于吠檀多典籍类,是轴心时代留下来的经典作品。英译兼释论作者斯瓦米·洛克斯瓦南达的该译本不仅经文清澈,而且释论详明。简言之,该著虽义理深邃,经旨冲玄,却以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诠释方式加以全面的阐释。我们希望,它的译出将会是汉语学界一部能被广大读者读懂并接受的奥义书译著。
本书是一部印度哲学著作,是对古典哲学的现代诠释。涉及对印度吠檀多哲学和宗教精神的反思。
http://img10.360buyimg.com/bookDetail/g15/M02/00/1A/rBEhWVLKYZ4IAAAAAAKOu2h6Dx4AAHnwAAKiXcAAo7T128.jpg
多年以前,我有一个因缘,突然对印度思想产生了兴趣。后来类似的因缘加深,便有幸到了印度宗教思想家维韦卡南达在英国建立的RamakrishnaVedantaCentre学习印度哲学。尤其迷上了古老而伟大的吠陀智慧,其高峰产物就是奥义书。
“奥义书”又名吠檀多(vedanta),即吠陀的终结,它意味着吠陀宗教已经发展到了最高的境界。古典时代的印度人对于吠陀的信仰根深蒂固,相信它是上帝的呼吸,是永恒的真理,是由上帝直接启示给他们伟大先知的神圣智慧。认为它们非属人类的造力,而乃得之于天启。在众多吠陀文献中,除了篇幅巨大的可吟唱的曼陀罗外,大致上无非是两个部分:一是行动部(karma—kanda);二是智慧部(jnana—kanda)。前者主要是指祭祀时的仪式、仪轨,大体保存在《森林书》和《梵书》中。后者是最后成熟的,也就是保存在奥义书中的关于“梵我一如”的知识,它应该是印度甚至是人类思想的巅峰性作品,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认为,这是无法超越的至高智慧,正如佛门之般若思想,属于金刚智慧。它们构成了印度哲学的根本源头。德国哲人叔本华曾如此叹美:
“在这部书的字里行间,真是到处都充满了一种明确的、彻底的和谐精神,每一页都向我们展示了深刻的、根本性的、崇高的思想,浮现出位于全体之上的神圣的真面目。这里吹拂着印度的气息,呈现出根本的,顺从自然的生命。那种在精神上早就注入了犹太人的迷信以及还在重视这种迷信的哲学,在这里都被消除干净。这里,这个世界上最为有益和最能提高人的品性的读物。它是我生的安慰,也将是我死的慰藉。”今日看来,种种以奥义书命名的印度典籍不少,即便是最古老的也不下于一百来部。我国目前已有两个权威译本:一是早在半个多世纪前,我国梵学前辈徐梵澄先生在异域翻译的《五十奥义书》;二是前几年在商务印书馆问世的黄宝生先生所译的《奥义书》,含有最关键的13部奥义书。两者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译著。
此处,我们选译了四部奥义书,它是在英国学者韩德的推荐下翻译的。译者斯瓦米·洛克斯瓦南达是印度“RamakrishnaMissionInstitute”的高级僧侣,已于1998年以87岁的高龄隐迹。该系列奥义书原是斯瓦米20世纪90年代的译品,也是其晚年炉火纯青之著。我们之所以翻译它们,简劲的理由有二:
第一,源于我们对于印度古典智慧的陌生,故需要更多的通往其内核的桥梁。奥义书最初是古典圣者在森林里口耳相传的秘义,末后又出之以精义浓缩的梵文。故而颇需清晰晓畅的义理传达。
第二,奥义书作为古典的语文,非但命题周含广纳,而且具有罕见的深度。若非有深入的释论,常人无法理解。故而不能满足于纯粹的经文或偈颂来呈现,尚需更为详明的对意义的深度疏解。
而斯瓦米·洛克斯瓦南达的该奥义书译本兼释论足堪此任。不仅经文清澈,而且释论详明。简言之,该著虽义理深邃,经旨冲玄,却以普罗大众最喜闻乐见的诠释方式加以全面的阐释。所以,我们希望它的译出将会是汉语学界一部能被广大读者读懂并接受的奥义书译著。

上一个宗教

下一个宗教普及读物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