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儒家——宗教性生存伦理的两种范型(清华哲学文库)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基督教与儒家——宗教性生存伦理的两种范型(清华哲学文库)截图 基督教与儒家——宗教性生存伦理的两种范型(清华哲学文库)截图 基督教与儒家——宗教性生存伦理的两种范型(清华哲学文库)截图 基督教与儒家——宗教性生存伦理的两种范型(清华哲学文库)截图 基督教与儒家——宗教性生存伦理的两种范型(清华哲学文库)截图 基督教与儒家——宗教性生存伦理的两种范型(清华哲学文库)截图 基督教与儒家——宗教性生存伦理的两种范型(清华哲学文库)截图 基督教与儒家——宗教性生存伦理的两种范型(清华哲学文库)截图

#电子书简介

田薇,哲学博士,自1987年始任教清华大学,现为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哲学与宗教,主要方向为宗教哲学、宗教伦理学、基督教和儒家比较。著有《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信仰与道德——宗教伦理的视域》《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思亦诗》(初版、增订版)等,合作译著《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人是什么——从神学看人类学》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诗歌散文数篇。





目录









导论/


一、 “宗教性”与“宗教性生存伦理”的观念/


二、 “宗教性”观念的思想史资源检要/


三、 儒家作为宗教性生存伦理的一个范型/


四、 基督教和儒家的观念构架/


第一章基督教的上帝观和儒家的天命观/


第一节基督教的上帝观: 从传统观念到现代重构/


一、 传统上帝观的基本特征及其神人关联模式/


二、 现代上帝观的多元化与神人关联的多向度/


第二节儒家的天命观: 从以德配天到与命与仁/


一、 天命观的确立: 天命靡常与以德配天/


二、 与命与仁和立命存性: 天人之际的存在境界/


第二章基督教的罪性论与儒家的性善论/


第一节基督教的罪性论——人神疏离和人的自由/


一、 人性的两重性与疏离上帝的罪性/


二、 罪与人的自由: 精神超越的悖论/


第二节儒家的性善论——由天命而人性/


一、 天地境界中的人: 自然化生的道德人格形象/


二、 天赋善端: 人性与兽性之别/


第三章基督教的拯救称义论与儒家的修养成圣论/


第一节基督教的拯救称义之路——他力与信仰/


一、 拯救的他力性和罪中的无能性/


二、 在信仰中领受恩典而重生为义/


第二节儒家的修养成圣之道——自力与良知/


一、 基于良知的道德自力: 原始善性和天命的回归与开显/


二、 圣人之境: 由知心性到事天命/


第四章基督教的神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


第一节以爱承负恶——基督教神性之爱的绝对模式/


一、 神性之爱的俯身性和给予性: 十字架上的绝对范式/


二、 爱的精神超越性本质: 现代处境下的意义重释/


第二节推己及人——儒家人性之爱的次第模式/


一、 仁爱在天人之间: 仁者人也与生生谓仁/


二、 由近及远的仁爱之道: 亲亲—仁民—爱物/


第五章基督教的永生盼望与儒家的不朽追求/


第一节永生的盼望——基督教的终末论/


一、 死亡与复活: 传统终末论的基本思想观念/


二、 由未来开启现在: 现代末世希望的多维面向/


第二节不朽的追求——儒家的在世关怀/


一、 一而不分的人生世界: 从活着出发的生存立场/


二、 不朽的观念: 历史记忆—血脉相传—天人合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以基督教和儒家为研究对象,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将二者作为两种“范型”纳入“宗教

性生存伦理”的框架内,视为“同”一种宗教性生存伦理,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思路和模式。“宗

教性生存伦理”的观念指向以终极性为根据、以超越性为取向的人类普遍性本源性的价值生存

秩序。以此为观念视阈,本书立足于基督教《圣j》及其现代神学的发展,依据儒家“四书”兼及

其他思想文本,重新阐释了一系列基本而重要的话题: 基督教的上帝观和儒家的天命观、基督教

的罪性论和儒家的善性论、基督教的他力救赎论和儒家的自力修养论、基督教的神爱观和儒家

的仁爱观、基督教的永生盼望和儒家的不朽追求。


上一个宗教

下一个宗教普及读物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