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弥勒上生下生经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佛说弥勒上生下生经

宗教 佛教原典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佛说弥勒上生下生经截图

#电子书简介

译文:
这时,在佛诸弟子中以严守戒律而著称的优波离尊者,也从座位中起身,以头面顶礼世尊之足,向佛表示恭敬,并且对佛陀说道:世尊!您过去在为我们制定各种律仪以及宣说各种佛经时,曾经说到过这位阿逸多(即弥勒菩萨,阿逸多是他的名)将要继您之后修行成佛。但是,这位阿逸多现在还只是一个凡夫俗身,还未断除各种烦恼障碍,此人今世命终之后,应当生于什么趣处呢?这个人现在虽然也信奉佛法而出家,但他平时并不修习禅定等实践功夫,也未能断除烦恼疑惑诸障,使心得到清净寂静。然而,现在世尊却预言此人将来必定成佛无疑。那么,请世尊为我们指点一下,此人命终以后,究竟将生于何方国土呢?
原典:
尔时,优波离(1)亦从座起,头面作礼(2)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毘尼(3)中,及诸经藏(4),说阿逸多(5)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6),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7),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
注释:
(1)优波离:又作优婆利、优波利等。古印度迦毘罗卫国人,出身于首陀罗种姓。首陀罗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最低等的一个种姓。他曾担任释迦王宫中的理发师。后随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世尊的十大弟子之一。由于他严守戒律,因而在诸弟子中被称为“持律第一”。相传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不久,由摩诃迦叶主持,聚集诸上座弟子会诵审订佛教经典,其中《律藏》就是由优波离诵出。
(2)头面作礼:以头面顶礼尊者之足,表示尊敬之意,是佛教中一种隆重的礼节。
(3)毘尼:旧译作“毘奈耶”,意即为“律”。
(4)经藏:佛教的经典,可分为经、律、论三部分,称为“三藏”。“藏”原意是指盛放东西的竹筐。“经藏”即指三藏中“经”的部分,梵语音为“修多罗”。上文“毘尼”,即为三藏中的“律藏”。
(5)阿逸多:意为“无能胜”,即弥勒菩萨之名。“弥勒”是姓,意为“慈氏”,所以弥勒菩萨又称作“慈氏菩萨”。阿逸多为名。据慈恩大师《阿弥陀经疏》说:弥勒菩萨由于多修慈心,多入慈心三昧,所以被称为“慈氏”。又因以修慈最胜,因而名为“无能胜”。
(6)漏:意为漏泄,是烦恼的异名。佛家认为,有情众生受各种贪、瞋、痴等情结和欲望(即烦恼)逼迫,使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和思维器官不断造作各种“不净”之业,从而使生命流转于三界之间,漏落在三恶道中,不能摆脱生死轮回,因而称之为“漏”。
(7)烦恼:又称为“惑”,指能扰乱众生身心,使众生在见闻、思虑等方面产生迷惑、苦恼等情感的精神作用。据《唯识述记》解释,“烦”是扰的意思,“恼”是乱的意思。一切能使有情众生心绪不宁,或能产生各种欲求的情绪、思想和精神作用,都可称为“烦恼”。“烦恼”是与佛家追求的宁静、寂默的精神境界相抵触的。在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作用的烦恼,又通称为“漏”,是人生“苦”的直接根源。佛家的修行,就是要克服和消除种种“烦恼”,达到寂然静默,即涅盘的精神境界。
……
题解
经典
1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
2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
源流
解说
附录
1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儿率陀天经讲要
2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
参考书目

南北朝时期所造的各种佛像中,除了释迦牟尼佛外,数量*多的就是弥勒菩萨,弥勒净土信仰之盛,由此可见一斑。本经为我们描绘一个未来佛的故事。这两部经完满地介绍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内院说法,以及将来下生娑婆成佛,说法度众的情景。弥勒菩萨下生的世界,是光明、和平、幸福,没有战乱的动荡、自然灾害的逼迫,因此,自然得到普遍的流传。本经也介绍欲往生弥勒净土修行的方法,也明确告诉弥勒净土的殊胜微妙,都源自慈爱、护佑一切众生。
《佛说弥勒上生下生经》是弘扬弥勒净土的一部经典,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未来佛的故事,包括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内院说法,以及将来下生娑婆世界成佛并说法度众的情景,向人们展示了弥勒净土的殊胜微妙,同时也指示了欲往弥勒净土的修行方法。



上一个宗教

下一个佛教原典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