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见证(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美好的见证(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

宗教 基督教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美好的见证(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截图

#电子书简介

岳清华,男,1966年12月5日出生于福建仙游一个中医世家。先后就读金陵协和神学院、美国国际神学研究院,进修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自1988年起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曾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牵手前行》《牧养辅导与关怀》等。
现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基督教海外联络事工委员会主任.福建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福建神学院院长,福建师范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导师,厦门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红色华佗”傅连暲
谈到闽西基督教的历史实践,我们不得不说到一座教堂——长汀中华基督教堂;一座医院——长汀福音医院;一位基督徒医生——傅连暲将军。
1904年,英国伦敦会成员亚盛顿爵士临终时留下遗嘱:愿将其名下遗产的25万英镑款项捐给中国的教会,用于宣教之需,且规定应在25年内使用完毕,每年不得少于1万英镑。伦敦会将此遗款交付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属下的汀州区会使用。
同年,周之德牧师于长汀北山麓横岗岭的老古井前购买地皮,先后建有神道学校、华英女校、幼稚园、新安楼(女传教士宿舍,人称姑娘楼)、中诚楼(男传教士宿舍)、乐育小学。并在横隔小巷(现长汀城内的东后巷56号)购得面积近2000平方米地皮,盖起一所以西方医学为标准的现代医院。为纪念捐款给英国伦敦会的亚盛顿爵士,中华基督教汀州区会将该医院命名为“汀州亚盛顿医馆”。
在亚盛顿医馆医学班第二期学生里,有一位名叫傅连暲的年轻人。傅连暲,原名傅日新,他于1894年出生在长汀城里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家庭。傅连暲在基督教中西中学毕业后,即被家人送进亚盛顿医馆的医学班进修,寄望他学会医术,治病救人。1911年,傅连障考入亚盛顿医馆,1915年冬从医馆毕业。
1925年5月30日,受上海“五卅”惨案影响,在长汀的外国传教士和亚盛顿医馆的外籍医生,纷纷离开长汀避祸。汀州教会指定亚盛顿医馆医学班第一期毕业生钟品松医生暂代馆长,主持日常的业务,继续收治病患。数月后,钟医生辞去馆长职务,由傅连障医生接任。1926年,亚盛顿医馆改名为汀州福音医院。
1927年9月,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来到长汀,福音医院热情地为起义军服务,救治了300多位伤员。医治过包括徐特立、郭沫若和陈赓大将在内的“八一”起义部队官兵。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入闽,福音医院立即为3000多名红军将士接种牛痘。1931年,福音医院成为中央苏区首家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红军医院。毛泽东、任弼时、张闻天、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福音医院治伤养病,毛泽东还在福音医院疗养期间,写就名篇《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中央局全体会议上,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否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撤销了毛泽东红军总政委的职务,完全剥夺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权。毛泽东受到了无情的打击,同时也由于长期战争中的奔波生活,过度疲劳导致身体十分虚弱,他带了一个警卫班来到汀州,住在西外街的罗汉寺。为了方便治病以早日恢复健康,傅连暲动员毛泽东搬到福音医院老古井修养所医治和疗养。治疗期间,傅连障每天下午五点钟陪毛泽东上北山散步,在频繁的接触与相互的交谈中,毛泽东运用哲学的原理促使傅连障学会了用逻辑思维去解决思想上和医务上的很多问题,傅连暲也进一步了解了毛泽东,他感触极深地说:“在这四个月中,与其说毛主席是来我们医院中休养的,还不如说是毛主席来帮助我们工作的;与其说是我护理了毛主席,还不如说是毛主席在政治思想上护理了我。毛主席真是我前进的引路人!我希望一辈子跟在毛主席身边,一刻也不离开他。”傅连障虽然一直在为红军服务,但是为了到白区购买药品和订购报纸的便利,仍保留着福音医院的名称。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他还在汀州“万寿宫”创办了红军第一所“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一年以后,他又在福音医院开办了“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为红军培养了陈炳辉、叶青山、涂通今等一批优秀的红军医务人才。这些医务人员后来在红军队伍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有一天,毛泽东对傅连障谈起改编福音医院的问题,说:“我们要有个自己的医院,不要再叫福音医院了,这是个基督教会医院的名字。我们把它改成中央红色医院,你看怎么样?”傅连暲很赞同。过了不久,毛泽东将他叫去谈话,“蒋介石的军队打来了,你怎么样?”原来国民党要来打闽西了。
“我跟主席到瑞金去。”傅连暲毫不犹豫地说。
“医院呢?”
“搬到瑞金去。”
“好啊!我到瑞金后,派人来帮你搬医院。你的家怎么办?”
“也去。”
“好吧!路上要小心,你母亲年纪大了。”
“您放心吧,主席。”傅连暲感激地回答。
第二天,毛泽东到瑞金去了。过了几天后,苏区中央政府办公厅的傅公侠来和傅连暲商议搬迁医院事宜。傅连暲表示,医院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愿到瑞金去。医院里的所有东西,不论是原来医院中的财产,还是个人购买的东西,决定全部搬走献给革命。长汀和瑞金相距80里路,傅公侠派了170个运输员用了两个星期才把整个医院搬走。除了地皮、房屋搬不动外,连手术室、诊疗室和药房的玻璃门窗都卸下一并搬到瑞金。
1933年3月,傅连暲参加红军,福音医院迁至瑞金,改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任院长。中华苏维埃政府的“中央红色医院”正式创立。4月26日,中华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
序一
序二
序三
“红色华佗”傅连暲
“红色牧师”吴恒宝
投身革命的林小毛
舍身取义陈国祥
爱国爱教的拓荒者黄乃裳
终身爱国的陈金芳
助力抗战的名师阮寿真
急公好义的许春草
“热血机工”庄霖助
荣神益人的革命者周在慈
百岁传奇老人张圣才
抗日战场双雄吴氏兄弟
投身革命的传道人凌启先
赤心报国魏雪玉
革命老兵望朝聘
“老交通员”林嘉全
公诚为国杨纯美
陈家大院:工农红军驻地
长汀中华基督教堂:福建苏区旧址
东坂后教堂: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旧址
城关基督教堂:宁化中心县委旧址
锦凤教会:烽火硝烟中的情报站
棠口教会:红色教会的缘起与传承
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呼唤博爱与宽恕的庐隐
林语堂眼中的“故乡”
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洪煨莲
福建近代西医教育开拓者许金訇
“万婴之母”林巧稚
“新中国最健康的人”马约翰弟兄
爱国仁医周宗法
一生嫁给平潭医疗事业的刘贞辉
“芝兰美德”陈芝美
报国书生丁先诚
基督教女教育家王世静
学界泰斗檀仁梅
忘我奉献林光荣
生在爱尔兰怀揣中国心的恒约翰
勤学爱国爱教的楷模薛平西
福建首位华人正主教张光旭
敢为人先不负韶华的杨昌栋
弘扬爱国精神践行牧者使命的王宗诚
高举爱国爱教旗帜的善牧郑玉桂
继承家训传颂家风的林肇文牧师
牢记神圣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的牧者余祖智
重诺言愿舍己的朱邦月
川石岛:渔家女的“三部曲”
建阳教堂:光盐的见证
《美好的见证——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用讲故事的形式真实地反映福建基督徒的爱国历史,称得上是一部记述福建基督徒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事迹的历史书和见证集。
本书记述了在战乱年代,在民族和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这些爱国的基督徒不惧危险、挺身而出,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用他们独特的方式,以一腔热血投身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革命事业当中。他们中有基督教的牧者、军人、医生、作家、新闻工作者、教育家、音乐家、政治家,还有一大批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基督徒群体,也包括少数在华工作的外国友人。他们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壮丽的爱国篇章。他们既是热爱祖国和民族的中华儿女,又是荣神益人的优秀基督徒代表。
《美好的见证——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用讲故事的生动形式把有着丰富红色资源、优良爱国传统的福建省基督教界爱国人士的感人事迹,以书香的形态呈现出来,激励后辈们追寻基督教先贤的爱国足迹,不断增进基督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引导基督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吴巍 中国基督教会是一个非常讲爱国的教会。因为爱国是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情操,是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爱国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的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中国基督教会讲爱国是因为基督徒首先是公民,然后才是相信上帝的*****,所以中国基督教会特别要讲、要强调爱国。 中国基督教会讲爱国是因为基督教的信仰主张每个相信上帝的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中所记述的许多热爱自己祖国的典型人物。比如旧约时代的摩西、但以理和新约时代的耶稣、保罗,他们都是满怀爱国之情且敬畏上帝的典范。 中国基督教会讲爱国与中国教会的历史有关,因为基督教最后一次传入中国是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实现的,伴随着帝国主义的枪炮,西方传教士带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带着金钱,当然也带着基督教信仰来到中国。这样一个基督教很容易给人们基督教是“洋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部分的印象和感受。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中国基督教会中的先进分子提出中国教会要独立自主,要实行三自,要割断同帝国主义的联系。这一主张迅速得到了广大教牧同工和信徒的积极响应,发起了三自爱国运动,成立了中国基督教的爱国组织。从此,中国基督教会走上了爱国爱教、坚持三自原则办教会的道路。经过七十年的坚持三自原则和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中国基督教会始终坚持爱国爱教、坚持三自原则,昔日曾被帝国主义利用的中国基督教逐渐改变了洋教的面貌,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可和接纳,中国基督教会成为独立自主的中国教会,成为中国人民自己的宗教事业。爱国爱教改变了中国基督教会的面貌,使教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得到了健康发展。 今天,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基督教会要继续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坚持走爱国爱教的道路,努力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中国基督教会要跟上祖国前进的步伐,要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中的积极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中国基督教会自己的贡献。这样做符合上帝的心意、符合《**》的教训、符合中国基督教会的发展需要,符合时代与社会对中国基督教会的要求,也符合广大中国基督徒的心愿。 福建基督教两会始终坚持走爱国爱教发展道路,努力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积极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特别是近年来出版发行了许多有关基督教中国化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方面的书籍,这对于总结已经取得的思想成果和促进成果转化意义重大,对于指导基层教牧同工进行神学思考和解经讲道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出版的《美好的见证——福建基督教爱国故事》用讲故事的形式真实地反映福建基督徒的爱国历史,称得上是一部记述福建基督徒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事迹的历史书和见证集。 书中记述了在战乱年代,在民族和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这些爱国的基督徒不惧危险、挺身而出,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用他们独特的方式,以一腔热血投身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革命事业当中。他们中有基督教的牧者、军人、医生、作家、新闻工作者、教育家、音乐家、政治家,还有一大批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基督徒群体,也包括少数在华工作的外国友人。他们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壮丽的爱国篇章。他们既是热爱祖国和民族的中华儿女,又是荣神益人的优秀基督徒代表。 在和平年代,中国基督教作为一个信仰群体,割断了与帝国主义的联系,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积极建设健康和谐发展的、中国化的基督教会,服从服务于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在老一辈教会牧长的带领下,努力建设一个深深扎根中华大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荣美的福建基督教会。这些基督徒,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在自己的生活中和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生命和热情践行着爱国情怀,他们并没有因为相信上帝而忽略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的社会责任,他们勤奋工作、积极进取、助人为乐、勇于奉献。他们是社会中的好人,是天父的好儿女。他们个人真实的生活见证是中国基督徒爱国爱教的佳美缩影。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历史,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记忆,一个基督徒不能没有见证。福建基督教两会把这些见证收集起来、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可以使福建基督徒的爱国精神得以传承。我们应该记住这些人和这些事,更应该在我们各自的生活工作中学习效法他们的嘉言懿行。 盼望阅读此书能够激励读者朋友,在新时

上一个宗教

下一个基督教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