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论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因明入正理论

宗教 宗教术数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因明入正理论截图 因明入正理论截图

#电子书简介

宋立道,贵州贵阳人,一九四九年生于武汉。现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宗教协会理事。已出版著作《从印度佛教到泰国佛教》《世界佛教》等。


佛典浩若烟海,尤以其中因明之书难以索解。其原因之一在会昌法难以后,因明典籍多有散失,僧人不遑自保。待佛事略有恢复,已很难顾及这门学问。以后千余年间,释门重禅悟,教外讲性理,故因明学已成“文化断层”。

自清末民初以来,才有硕学通家、有识之士对海内外因明著述作了大量搜集整理校刊及研究的工作。但对佛典,尤其对因明论疏作白话翻译的事是前所未有的。

唐人译经,文体极近六朝,美丽与流畅自不待言,尤其是玄奘所译的经典,今天我们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但如果要从义理上下功夫,我们觉得困难的多半是名相概念,其中有一些又还是玄奘大师的衍义,这也是无法的事,当初翻译佛典时,汉地人有自己的文化,对于印度语言以至思维习惯都几乎是茫然的。而对这异文化圈内最深层部分的宗教哲学加以宣传说明的,只有几个学问高僧。

天分之高如玄奘大师,在翻译中只好参考前人以往关于形而上问题的思辨,借用其中的某些概念,虽然可能赋予新义,但本身也容易引人误解。遇到连譬喻也无法说明时,除了另立名相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就为当时佛典的传播增添了困难。所以古代译经完成之后,译师还有自己在寺庙中讲解的任务。

名相概念是他个人或他周围几个人依据自己的理解借用或杜撰的,不经他在经典外的解说诠释,别人如何能懂?正因为对佛经本文的理解同各时期学问僧人的学术背景分不开,而古代的文化传播媒介有限,基本的共识只能存在于局部文化圈子中。就是说,很难对印度佛教本文达成较大范围的共识而佛教经典中深奥玄远的哲学观念又是中国人不熟悉的。理解体会的差异,使得在一个历史时期,同一经典,往往译本迭出。

时过境迁,我们在一千余年后来读唐人甚而唐以前的译本,当然会更有隔膜的感觉。面对着具有深邃含义的经典,往往不知所云。以现代汉语译释佛典的着眼点是这样的要使更多的人听闻佛法,回心向善,除了使用普通人都明白的白话,恐怕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为此,笔者以白话重译佛典,在某种程度上是将佛家特有的名相塞进现代人的日常语词概念,加之我们的翻译文本又不是梵本,而仅仅是公认的优秀汉译本,这就免不了有削足适履的危险。不过,在这个再消化的过程中,只要从整体着眼,多联系上下文去把握体会名相含义,便不会离经典原意太远。

所幸是《入正理论》这样的佛教逻辑教科书,一方面具有理论体系的严密性与一致性,有利于我们从全局去把握范畴概念。何况原著者商羯罗主的叙述已有清晰的条理性另一方面,还有近现代学者对因明学研究阐释而留下的不少文字数据,使我们得以准确地把握历来争论分歧较大的许多因明术语。

我们这一时代的人,都是在“西学东渐”后形成的教育制度下受熏陶的,稍微有些素养的也都接触过西方形式逻辑。因而我在《入正理论》的释文部分有时采用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说作比附性说明。笔者又觉得,有志于佛学研究或因明研究的读者必将抛弃我们的讲解,披阅佛典,直探本源。

因此,我们不过扮演着不高明的领路人的角色。这就要求保留较多的具有佛家特色的名相概念。因而笔者只在译文时多使用形式逻辑术语,在释文部分也只在开始见面时,借亚氏逻辑术语对照比附,后文中则尽量采用玄奘窥基师徒传习因明时用的术语。读者会发现,释文后半部分的形式逻辑术语逐渐减少了。笔者所希望的,是在有助于初学佛者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接近玄奘窥基的理解。

前言001

题解009

经典021

1序分023

2正宗分029

第一章真能立门029

第二章似能立门089

第三章真现量门、真比量门218

第四章似现量门238

第五章似比量门240

第六章真能破门242

第七章似能破门247

3流通分250

源流253

星云大师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对经典进行注、译,包括版本源流梳理,这对一般人去看经典、理解经典的思想,是有帮助的。

——赖永海,南京大学教授,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星云大师常常说,佛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接触的。

这套书推动了白话佛学经典的完成,我个人请了一套,作为传家之宝。

——依空法师,佛光山长老,文学博士,印度哲学博士


如何来做一套适合当代人阅读的佛教的经典,是星云大师的一个心愿,他希望能够为现代的社会,提供佛教的智慧,提供阅读佛法的方便。

“中国佛学经典宝藏”精选了很多篇目,是能够把佛法的精要,比较全面的给与介绍。

——王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中国宗教协会副会长


《因明入正理论》是汉译佛家因明著作中仅存的两部印度著述之一。它包含了佛陀关于生命价值的教诲,具有理论体系的严密性与一致性,有利于我们全局去把握范畴概念,了解佛教因明,最终也入于正理。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穷其一生之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因此之故,有“精选”之举。



上一个宗教

下一个宗教术数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