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问题探索:2013-2015年文集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宗教问题探索:2013-2015年文集

宗教 宗教理论与概况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宗教问题探索:2013-2015年文集截图 宗教问题探索:2013-2015年文集截图 宗教问题探索:2013-2015年文集截图

#电子书简介

晏可佳,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葛壮,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各有学术专著和译著多种,学术论文多篇。两人系《宗教问题探索2009-2010年文集》主编。

目 录
坚持宗教的群众性观点,推动新时代我国宗教研究向纵深发展 (代序) / 晏可佳 /
邓小平论宗教 / 欧阳镇 /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宗教?——近年来中国宗教社会学的若干理论 焦点 / 黄海波 /
信仰社会学基本要义——兼论信仰如何成为中国问题 / 李向平 /
宗教界在反邪教斗争中的正能量及思考 / 朱良镅 /
当今宗教热的几点冷思考 / 周碧晴 /
跨越石牌门——巴利港与邵武之间的人生 / 李天纲 /
如何理解今日中国之基督教 / 徐以骅 /
老命题 新担当——在纪念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60周年
举行的“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 曹圣洁 /
美国的税务政策与宗教管理 / 陶飞亚 /
伊斯兰文化的珍贵资料 ——民国时期上海伊斯兰教期刊综述 / 张志诚 /
上海伊斯兰教值得骄傲的传统: 与时俱进 / 张 化 /
对“流散”的法国穆斯林移民社区探讨 / 王建平 田海燕 朱剑虹 /
徴象与具象: 比较天人关系在中印文化里的不同表达 / 严耀中 /
金山亭林法云寺碑刻小考 / 柴志光 /
尹喜及其后裔研究 / 王振川 /
三张道统的由来 / 钟国发 /
道教养生经典的社会化与道德化——以《悟真篇》为例 / 张振国 /
道教生态观与民间良俗的形成——以道教善书为例 / 黄景春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海道教界在行动 / 王 进 /
试论陈国符对《道藏》研究的历史贡献 / 丁常云 /

本书为上海市宗教学会和上海社科院宗教所合编的2013-2015年度论文集,共收入论文24篇,涉及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不同宗教的论题。所选论文有的较为宏观,注重思辨;也有的是以现实为背景的或以上海地区为背景的较有特色的研究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海道教界在行动
王进
前言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用12个词、24个字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年底,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这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导向和价值准则。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系列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更是非常系统地论述了文明、文化的意义,并且直接而深刻的阐述了中华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密切关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中华文化空前高度的评价和重视,同时也为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指明了精神方向。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大”“深”“远”“长”,不仅体现在它内容的丰富、学理的完备、历史的悠久和思想的深邃,更根本地是体现在它早已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和家道伦常之中。一句话,它已内化到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信念和操守。
要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深入人心,则必须发挥文化传播、交流、沟通、升华作用。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如何才能让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只有从经过千百年历史淘洗并被人们广泛接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开掘,才可能成功,也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生发出广大人民群众最期盼最向往的共同价值目标和价值。因此,我们理应承认,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着密切的历史逻辑关系,有着因与果的联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说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得不提中国人的宗教文化。宗教文化在其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影响很大,举足轻重,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柱。因此,无论是从社会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来看,都必须看到宗教在其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都必须看到宗教对社会民众信仰的广泛影响。宗教核心教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融相通的,崇尚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是各大宗教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宗教界要不断发扬自身优良传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贡献。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宗教界的委员们就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发挥宗教正能量,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抒己见。作为一名道教的教职人员,通过学习与领会精神,也使得我倍受鼓舞,更加看清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道教上承老子的大道,下接民间的信仰,内以修身、外以济世,具有海纳百川的心怀。道教也是五大宗教里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道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不断丰富和中华文化鲜明性格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因此,谈传统文化不能不谈道教,谈文化传统也不能不谈道教。下面,我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上海道教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做的努力。
始终培育和践行讲经传道的社会教化功能
讲经传道是道教宫观的日常事务和弘道工作,是道教一代一代薪火相传的重要方式与途径,没有讲经传道,就没有道教的自我传承和健康发展。2000年来道教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宗师在传经布道,明经解惑。可以说,讲经说法贯穿于修道生活的全过程,是道教教职人员安身立命的基本功课。只有潜心学经明道,熟读经典,尊道贵德,内外清净,才能使心灵回归本真,生命的境界得以升华。同时,讲经传道又是高道大德联系信众、化世导俗的平台与桥梁,在为信众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在心与心的沟通交流中,道教文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们的心灵,舒缓人们的压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玄门讲经活动可以说是一项基础性的教务活动,是道教界必须主动为之的“家务事”。继承和发扬学经讲经的优良传统,可以说是促进道教健康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道教界明道修身、弘道宣教、振兴道风、利益社会的重要途径。
2010年,国家宗教局王作安局长在参加上海宗教界讲经讲道交流活动的时候指出:“宗教教职人员不讲经讲道,宗教学识就得不到提高,信教群众就得不到引导,宗教就起不到教化社会大众的功能,那样就很难安身立命了。”为此,上海道教界把讲经传道作为各教职人员的“责任田”,作为各教职人员的一项基本职责,同时也是各道教宫观所提升信仰层次和教化大众的一个重要手段。
说到讲经传道,这并不是当代道教界的一个产物,而是道教固有的传统。早期道教就非常重视讲经传道工作,同时也是道教产生之初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东汉时期张道陵祖师创立的正一盟威道的组织方式就是以“治”为教区,各教区设治头(即祭酒)来统领管辖。其中担任祭酒职务的条件之一就是讲授《道德经》,每年的三会日,教民齐集听候祭酒训导教义、聆听科戒。史实也证明了,正一盟威道的这种“传道”方式,有利于管理和教化民众,所以正一盟威道很快得到了普及。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当时社会就有了,三里一亭五里一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和谐现象。在《隋书·经籍志》中也有道士讲经的记载。在敦煌遗书中也发现了唐代道士在法会上的讲经文。以及到清代王常月祖师的公开传戒,使得道教全真派达到了“中兴”盛况。可见,无论是祭酒的“训导”,还是祖师立坛传戒,这些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讲经说法”,其核心内容都是在讲解经典、教化民众、扬善止恶、遵守规诫。而且,历史也证明,道经说法对一个宗教的兴衰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因此,我们要继承传统,继续发扬讲经说法的社会教化功能。
近几年,上海道教界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积极响应国家宗教局和中国道协的号召,认真贯彻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组织培训工作。2012年8月,上海市道协在上海城隍庙举行讲经讲道培训工作,邀请专业老师讲授关于演讲和讲经方面的技巧和仪轨。2013年5月,上海道教协会在钦赐仰殿举行讲经培训,邀请老师来畅谈自身讲经讲道的经验,解析新时期如何做好讲经讲道工作。除了培训外,上海道教界还积极参加全国性的讲经讲道活动。2008年,中国道协举办“中国崂山论道暨首届玄门讲经活动”,上海道协选派的道长荣获了全国二等奖。2010年,中国崂山论道暨第二届玄门讲经活动中,上海道协选派的道长荣获了全国一等奖、二等奖。2012年,中国道教协会第四届“玄门讲经”活动在湖北武当山举行,上海道协选派的道长荣获了全国三等奖,其中往届的上海获奖道长还作为巡讲选手,与巡讲团在浙江和陕西进行讲经交流。2013年,第五届玄门讲经暨华山论道活动中,上海道协选派的道长荣获了全国二等奖。2014年,第六届玄门讲经暨泰山论道活动中,上海道协选派的道长荣获了全国一等奖、二等奖。这样的成绩是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道教界都无法比拟的。
如果说上海道教在参与全国性讲经讲道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反映了上海道教部分教职人员的道教文化素养。那么,上海各级道协和道观在讲经讲道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则是体现了“善道教化、服务大众”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自2007年以来,青浦区宗教界连续举办三届讲经讲道主题交流活动,已有29名宗教人员走上了讲台,他们从各自宗教教义出发,阐释了和谐、文明、诚信对社会发展的意义。2009年,由浦东道教协会主办的“2009浦东道教玄门讲经”活动在上海钦赐仰殿道观拉开了帷幕。来自浦东新区9所道观的11位道长参加了讲经比赛,他们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发挥道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010年,上海城隍庙道教理论研习班在城隍庙“知道堂”正式开班。研习班的学习重点就是对道教的主要经典进行熟读和研习,并在此基础上阐释自己对经典的看法和体悟,以提升教职人员对道教理论和文化的认知能力,对道教信徒进行教化和劝导。2012年1月,浦东崇福道院“讲经堂”开始对信众开放,定于每月初一、十五定期由道长讲解道教经典,以宣扬正知正见、正信正行;教化信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2012年6月,上海钦赐仰殿举办了“讲经学习交流会”,旨在通过讲经、考经和辩经等形式,极大地提高青年道长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2012年10月,上海道协举办的首期“畅玄”讲道班开班,来自上海地区的60多名信众以及道教爱好者参加了道教文化学习。整个学习期间,学员们认真听讲,踊跃提问,盼望今后这样的形式能更常态化。2014年起,上海城隍庙、上海钦赐仰殿、上海崇福道院、上海虹庙等道观都纷纷开始将讲经讲道活动定期常态化,让信徒们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不习惯参加到常态化需求。真正去为身边的信教群众做好服务工作,让他们都有所收获。在教化大众的同时,也要积极引领广大信众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上海道教界对讲经讲道活动的重视,受到了各地道教信仰者的广泛关注,甚至交口称赞,其成效也已经初步显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讲经传道这一弘道传教的新形式,对于促进道教的自身建设,提升信仰者的整体素养,是有一定重要作用的。举办讲经讲道交流活动是倡导学道讲经之风的有效方式,是加强道教自身建设的重大举措,是道教适应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这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社会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以说是上海道教界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亮点之一。
上海道教界讲经讲道的常态化带动了当地各宫观形成了学经讲经的风气,并以此为依托,让道教的信仰与智慧进入百姓的生活之中。同时,也希望上海道教界对讲经讲道活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引领,能够促进更多的道教宫观去面向信众开展讲经说法活动,让道教文化和信仰扎根在大地之中,真正去教化大众、服务社会。唯有如此,道教才不会被说成是脱离生活的自娱自乐,而是播撒爱和希望的神圣信仰。

上一个宗教

下一个宗教理论与概况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