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导临:伊秉绶书虞仲翔词碑 PDF下载 公众号 其他格式

碑帖导临:伊秉绶书虞仲翔词碑

书法 碑帖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

手机扫码免费下载

纠错留言

#电子书截图

碑帖导临:伊秉绶书虞仲翔词碑截图 碑帖导临:伊秉绶书虞仲翔词碑截图

#电子书简介

伊秉绶书虞仲翔祠碑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惠州知府、扬州知府。在扬州任上,以“廉吏善政”著称。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四贤祠”中并祀伊秉绶。伊秉绶擅书、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其篆隶精秀古媚,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使清季书坛放一异彩。
《伊秉绶书虞仲翔祠碑》全称《伊秉绶书光孝寺虞仲翔祠碑》,刻于嘉庆十六年(一八一一)现原碑不存,绍兴沈定庵先生处藏有佳拓本。该碑共计七言三十六字,是现时难得一见的伊秉绶多字隶书本,为伊秉绶晚年力作。其用笔方折厚重,波磔挑脚化入行笔的自然运动,不作任何夸张和强调,富有很强的篆书意趣。同时将隶书的笔画概括成直线、弯弧和圆点三种形态,横、竖、撇、捺等常用笔画都以直线出现,转折变向的结构及少量斜笔均化方正为弯弧、点笔,特别是遇到数点排列时都压缩空间,简化动作,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点”。在字形结构上,伊秉绶采用方正饱满的处理方法,字形中宫疏朗,笔画向四周扩张挤压,产生向外的张力。

《碑帖导临:伊秉绶书虞仲翔词碑》碑帖精选历代著名碑帖,纵观中国书法史,适合于专业书法临习及收藏鉴赏之用。碑帖清晰的还原了历代传世碑帖的原貌,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的结合,是广大临习书法者的必选之贴。

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628/301/32397004/588842/62a84540/545c8694Nc9b0e311.jpg;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472/16/307648796/368566/eb6183fe/545c869cN2031267c.jpg;http://img30.360buyimg.com/vc/jfs/t460/274/305397869/372595/561ba6c3/545c86a4Ncda70ec3.jpg

编者按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汉字的书体经过多次演变,从诡谲奇崛的甲骨文逐渐发展到苍茫浑厚的金文、再到规整匀净的篆书、严整肃穆的隶书、端庄成熟的楷书和连绵飞动的草书、不拘不放的行书等多种书体。每种书体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行草书具有更为广泛的实用价值,能快写,又易识别,同时优秀的行草书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孙过庭的《书谱》就分别是用行书和草书书写的,它们不但形体优美、而且意境高远。书家以娴熟的用笔技巧、精妙的笔法、塑造出完美多变的字体造型,营造出幽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行草书在我国的书法艺苑中和书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行草书名家,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艺术技巧是书法创作的必要条件,它不仅是书家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外化和对象化,而且能充分体现创作者才能智慧的高低和创作能力的大小,影响着作品整体美的构成。书法学习的主要任务,一是学习范本的用笔技巧,二是学习范本的结字布白方法。我们学习笔法不仅仅是起、行、收笔处的运笔程式,笔法的目的是塑造线条质量,体现笔法自身的表现力,连接点画线条,使其间关系合理,以调整笔锋的状态。笔法的选择与线条质感直接相关,通过对笔触的分析,线条质感的判断,原作工具材料等客观因素的考查等为背景,通过点线轮廓将笔法还原到笔触面的笔锋着纸状态及决定笔锋的运笔动作层面,这样才能实现笔法的全过程。结构作为线条的框架,决定线条质量的有效程度,结构的审美是书家风格、品味、格调的反映。结构因时相传,更因时、因地、因书体风格而不同,但还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
本丛书选取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篆、隶、楷、行、草书法帖,采用高科技最新数码还原专利技术,进行放大处理,放大而不失真。并有简体释文,供临学者和书法教学工作者作教学辅导和参考,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及初学者研习都不失为一本好书。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而言,由于原帖字普遍较小,对各种笔法和结构往往不太容易看清和理解,放大后,对帖中字每一个笔画的用笔细微之处如提按顿挫、方圆藏露、转折映带等的丰富变化都能清楚地看到,可以通过对笔画线条外轮廓的分析,还原其用笔过程。同时,对结构的比例、轻重,大小、疏密等也更为直观,更易分析和讲解。对学习者来说,一帖在手,不仅增加对帖的感性认识,而且对进一步理解技法有较大的帮助,让初学者少走弯路。
每种书体都有各自结字规律,每种帖都有自已的结字特色。我们对篆、隶、楷、行草书的结构规律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出每种书体十二种结字原则,同一种书体中不同书家和碑帖又有自已的个性。十二种法则包括大部分的共性原则(对比原则)和少量个性特征。每个结构原则又选用字帖中的十二个字来『图说』这个结字原则。这些原则均出自历代书论经典著作,归类总结后集聚起来,根据每种帖的特征进行举例讲解,深入浅出,帮助出帖。

上一个书法

下一个碑帖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