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截图

方剂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截图

#电子书简介

注射液亦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制剂。具有剂量准确,药效迅速,适于急救,不受消化系统影响的特点,对于神志昏迷,难以口服用药的患者尤为适宜,如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二、固体剂型散剂是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类:内服散剂一般是研成细粉,以温开水冲服,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如七厘散;亦有制成粗末,以水煎取汁服的,称为煮散,如银翘散。散剂的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李杲云:“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外用散剂一般作为外敷,掺散疮面或患病部位,如金黄散、生肌散;亦有作点眼、吹喉等,如八宝眼药、冰硼散等。制作时,应研成极细粉末,以防刺激创面。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并加适宜的黏合剂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丸剂与汤剂相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李杲云:“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等。但也有丸剂药性比较峻猛的,此则多为芳香类药物与剧毒药物,不宜作汤剂煎服,如安宫牛黄丸、舟车丸等。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①蜜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炼制的蜂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分为大蜜丸和小蜜丸两种。蜜丸性质柔润,作用缓和持久,并有补益和矫昧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病,需要长期服用。②水丸:俗称水泛丸,是将药物细粉用水(冷开水或蒸馏水)或酒、醋、蜜水、药汁等为黏合剂制成的小丸。水丸较蜜丸崩解、溶散、吸收、作用均快,易于吞服,适用于多种疾病,如防风通圣丸、左金丸、越鞠丸等。③糊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曲糊等为黏合剂制成的小丸。糊丸黏合力强,质地坚硬,崩解、溶散迟缓,内服可延长药效,减轻剧毒药的不良反应和对胃肠的刺激,如舟车丸、黑锡丹等。④浓缩丸:是将药物或方中部分药物煎汁浓缩成膏,再与其他药物细粉混合干燥、粉碎,用水或蜂蜜或药汁制成丸剂。因其体积小,有效成分高,服用剂量小,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其他尚有蜡丸、水蜜丸、微丸、滴丸等,不一一列举。丹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丹剂没有同定剂型,有丸剂,也有散剂,每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之日丹,如至宝丹、活络丹等。外用丹剂亦称丹药,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常研粉涂撒疮面,治疗疮疡痈疽,亦可制成药条、药线和外用膏剂应用。茶剂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而制成的粗末状制品,或加入适宜黏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剂。用时以沸水泡汁或煎汁,不定时饮用。大多用于治疗感冒、食积、腹泻,近年来又有许多健身、减肥的新产品,如午时茶、刺五加茶、减肥茶等。锭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加适当的黏合剂制成规定形状的同体剂型,有纺锤形、网柱形、条形等。……
上篇总论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第二章 治法概述第一节 治法含义第二节 治法与病机的关系第三节 治法与方剂的关系第四节 常用治法第三章 方剂概述第一节 方剂的分类第二节 方剂的配伍一、配伍的概念二、配伍的目的三、常用的配伍方法第三节 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第四节 方剂的变化第五节 方剂的剂型一、液体剂型二、固体剂型三、半固体剂型四、气体剂型第六节 方剂的用法一、煎药法二、服药法附:古方药量考证下篇各论第四章 解表剂第一节 辛温解表麻黄汤大青龙汤=三拗汤华盖散表实感冒冲剂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龙咳喘宁胶囊表虚感冒冲剂九味羌活汤颈复康颗粒小青龙汤风寒咳嗽丸香薷散新加香薷饮暑热感冒颗粒六合定中丸香苏调胃片杏苏散通宣理肺丸败毒散参苏饮荆防败毒散第二节 辛凉解表银翘散羚翘解毒丸感冒舒颗粒小儿解表颗粒美声喉泰含片小儿感冒宁糖浆桑菊饮儿感退热宁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明日上清片风热咳嗽胶囊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止咳平喘糖浆小儿咳喘灵颗粒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克咳胶囊急支糖浆连花清瘟颗粒……第五章 泻下剂第六章 和解剂第七章 清热剂第八章 温里剂第九章 补益剂第十章 固涩剂第十一章 安神剂第十二章 开窍剂第十三章 理气剂第十四章 理血剂第十五章 祛湿剂第十六章 祛痰剂第十七章 消食剂第十八章 治风剂
《方剂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着力提高教材质量,努力锤炼精品,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体现了中医药教材的特色;学科定位准确,理论阐述系统,概念表述规范,结构设计更为合理;教材的科学性、继承性、先进性、启发性及教学适应性较前八版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更新内容,丰富形式,不断完善,将学科、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写入教材,形成“十二五”期间反映时代特点、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进课堂,为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注重教材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
http://img10.360buyimg.com/bookDetail/jfs/t223/146/30548408/122618/25716e74/53e34bd0N80d1920d.jpg
  • 评论列表(0

留言评论